在正确目标引领下有效学习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化石》是二年级上学期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文。文章用较为浅显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三种古生物:有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树种之一的银杏树,有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还有稀有的鱼种中华鲟。作为本节课教学的第一课时,这节课应该任务清楚,主线明确,框架较粗,块面清晰。整个课堂应该有张有弛,疏密有间,显得错落有致,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任务明确,板块清晰(明确学什么)
  《活化石》这篇课文,给人们的感觉是特别贴近学生。作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扎实高效,要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变。怎么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十分清楚本节课应该教什么。
  教什么,往往体现在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准确,体现在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宜,是不是适度。
  这样的一篇科普文,一般情况下,教师很容易围绕科普知识打转转,丢弃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言语的实践,把语文课教成自然常识课,使语文课堂变味。因此,应该紧紧围绕低段阅读教学中的“识字、写字、朗读训练、积累词句” 等重点,结合文本自身的语言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语言学习特点,确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鲟、鳞”,会认“博、珍、悉、绝、肉、核、缺乏、稀”等11个生字,会写“化、代、孙、植”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掌握这几个字“左窄右宽”“左右差不多高”等书写规律。
  2.读懂句子的意思,能根据意思找句子。积累“一块块、一片片、一把把”等数量叠词并学会运用,能读懂“长得慢极了”的意思,并学会把句子意思说具体,说完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获取有关活化石的信息,了解古生物的知识,树立保护古生物的意识。能根据文本语言,在情境中介绍银杏树和大熊猫。
  教学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实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真正做到从关注文本内容,走向关注言语表达形式,切实有效地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二、策略贴合 学有成效(确定怎么学)
  1.扎扎实实地学。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展现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学习的规律,展现学生从不会到清楚、从不懂到明白的发展过程。还要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比如,学习第二自然段银杏树部分,可以带领学生放慢脚步:先从读懂句意开始:学生自读后,教师说句意,学生找相对应的句子;接着让学生把读懂的意思,用朗读表达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词义,积累词组,把握句式。朗读不仅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功能,对学生今后的习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如果只有大量的读的训练,没有词语教学的支撑,语文学习就容易显得漂浮,不能沉潜到语言文字中去,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法落实词语的积累、理解、品味和积累。例如,用找近义词和读句子等方法,来体会“珍贵”的意思;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银杏树为什么又叫“公孙树”;用理解句意、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来体会“慢极了”;等等。学习银杏树“长得慢极了”这一句时,不要停留在理解这个层面上,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迁移运用,学会把句子意思表达具体。
  2.触类旁通地学。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段式差不多,内容浅显易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无论是在理解词句还是在变换人称介绍大熊猫的环节,学生都能够在没有教师引领的情况下有出色的表现。
  此外,在指导写字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中,也可以体现出引领学生触类旁通地学。四个左右结构的字放在句子中呈现,引领学生观察发现书写规律: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上下差不多高。
  3.兴趣盎然地学。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理解之后,可以安排介绍银杏树和大熊猫的环节,这个环节的安排是很有效的学生“独白语言”的操练。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课文中的新的词语和句式,而且还可以熟悉并适应“独白语言”的构建习惯,并逐渐形成语感,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的能力。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介绍别人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需要客观的判断,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设计“让学生也来当当银杏树和大熊猫”这样的文本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学生把自己当成银杏树和大熊猫,真正地走进了文本的情境,介绍得趣味十足,达到了内化文本语言的效果。
其他文献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知识的来源之一。所以,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思考、解剖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课后反思是自我完善和丰富的一种方式,其益处有很多。因为不管怎样的一节课,都有其可取之处,比如,教师巧妙的课堂导入、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学难
期刊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生活中也处处是数学。与语文、英语相比,数学的学习就显得略有不同了,对于语文英语来说,是需要不断摘抄、记忆、背诵的,而对数学这个注重逻辑思维方式、需要不断理解的理性科目来说,又有很大的差别。要想更加有效地学习数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想学好数学,需要课前、课上、课后相结合  课前认真思考,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并多加练习,学好
期刊
文言文阅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偏重字、词、句的详细讲解与死记硬背,偏重于对文章内容进行先入为主的分析,而严重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与品味,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更加枯燥无味:成了教师腻、学生烦的“困难大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落后现状,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文言文,成了教学改革中十分重
期刊
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衷肠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劝阻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教学目标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课标指出,应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把握字词、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深挖文章蕴涵的真情实感,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了。  一、引导动情  既然课文是一篇蕴涵浓烈情感的优美散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所以导入语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这样深情地解说:“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其中“意义”和“用法”的知识点,就关涉到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考卷中翻译题和实词解释题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
期刊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愁眉苦脸,提笔似有千斤重,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教师也感到“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师生在泥泞的沼泽中前行,可谓举步维艰。如何走出写作的困境,寻得写作的捷径呢,下面简要介绍两种方法。  一、汲取古诗词入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期刊
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已从对教育的功利追求深人到对生命质量的真切关怀。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主要目标提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这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在作
期刊
《邓稼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这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使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此文,认识、了解邓稼先,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二是了解课文中传记文的写法特点。这堂课一开始,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以竞赛的形式组织学习。  首先,以“我所了解的邓稼行”为话题,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有关“邓稼先”的生平资料。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纷纷拿出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材料,在组内交流、筛选、
期刊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这一策略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是学生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一切教学行为只有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无论教师多么优秀,教学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听说训练中呢?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