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汽车发动机为研究对象。本课程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其现场教学的作用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在108学时内熟悉发动机结构并对常见故障进行维修,我院交通工程系以2016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作为试点,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改革创新。结果表明,学员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完成了教学目标。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构造;现场教学;课程改革;现场教学
汽车发动机是汽车运行的动力源,是评估汽车性能指标的重要要素,决定着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机械行业的高新技术在发动机上应用很多,目前汽车普遍采用内燃机,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时代进步的第一动力,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现在,中国作为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自主品牌已經实现了自主研发发动机,比如吉利汽车2006年投产我国首款CVVT发动机JL4G18。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以常见的四缸四冲程发动机为例,重点分析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等,同时选用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发动机组成方案贯穿整个课程教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发动机结构、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方法。
一、改革背景
本课程开始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在学完汽车概论、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基础课程后,有一定的定性思维,较少接触到实际问题的研究。而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实物—汽车发动机,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与基础课程相差较大,知识面广且知识点多,学生难以适应。
常规教学措施是以教员为中心,老师讲同学们听,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而实践教学学生是主要参与者,学生在学懂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分析维修并排除故障,以此达到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论和实践相比,理论课程是为实践作指示储备,实践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汽车机电维修、汽车服务顾问、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等岗位工作的汽车售后服务、经营管理、技术推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汽车发动机构造复杂,加上故障多样,仅掌握理论知识达不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需理论联系实践以加深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结构和故障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而现在的高职学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因而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显得尤其重要[1]。
二、改革思路与内容
汽车发动机结构形式多样,零部件多。机构和系统完成的功用,部件的装配过程等,只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和二维图纸,学生不容易学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改革目标和任务如下。
(1)利用发动机实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发动机零部件实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可使这些内容的讲解不至于抽象,学生更容易掌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2)加强学员系统分析能力。课堂上主要讲组成部件的理论,主要讲发动机通用部件,如曲柄连杆机构;规律性,如发动机各缸的点火顺序,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水道及位置简要阐述。
(3)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现场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探讨通常氛围很热烈,提出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如学生看到汽车发动机都喜欢实际拆装,因此每次实训课同学们都会认真思考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这台发动机曲轴与凸轮轴之间采用皮带传动,为什么不采用链条传动,是否还有可以采用齿轮传动”,这个问题在书上没有标准答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解决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2]。
为了完成上述的目标和任务,本次教学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在学习本门课程中,少数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很难理解发动机运行状态,特别是发动机的内部工作状态。因此,结合发动机解剖实训台及视频进行形象化教学,使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发动机的真实工作状态。
(2)本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在学习及工作过程中都会用到发动机的维修图纸。本校通过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采购了目前汽车上装配较多的发动机,如现代、本田、吉利、大众发动机。维修图纸与实物发动机对应,便于学生掌握各部件名称及作用,通过实物与图纸对应,使学生能轻松掌握。
(3)学生发动机结构具有知识储备后,教师将常见的发动机故障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升分析排除故障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思考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解决故障维修综合能力及后学学习发动机电控维修及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最重要的课程。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促后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相似专业可以参考。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践教学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讨。
(1)由于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人数较少,部分组件在发动机内部,分组教学实施比较困难,如果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2)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故障现象不能实现,如发动机的爆震、表面点火。可以采用声光演示系统,使学生能真实的观察到发动机的故障状态。
(3)该课程课时较少加上汽车发动机工艺复杂且零部件多,为了方便学生课后自学,完善视频及教学课件,加深对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在对我校2016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三个年级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改革实践中,采用项目式教学,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改变了填鸭式教学,学生的操作能力、系统故障分析能力明显提高,对本门课程来说,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是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教学质量才能进步。
参考文献:
[1]尹建国.实践性教学方法及其在传统法学课堂中的运用[J].法学杂志,2013(1):21-27.
[2]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 (7):61-64.
作者简介:何汽(1987—),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动机故障。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构造;现场教学;课程改革;现场教学
汽车发动机是汽车运行的动力源,是评估汽车性能指标的重要要素,决定着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机械行业的高新技术在发动机上应用很多,目前汽车普遍采用内燃机,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时代进步的第一动力,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现在,中国作为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自主品牌已經实现了自主研发发动机,比如吉利汽车2006年投产我国首款CVVT发动机JL4G18。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以常见的四缸四冲程发动机为例,重点分析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等,同时选用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发动机组成方案贯穿整个课程教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发动机结构、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方法。
一、改革背景
本课程开始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在学完汽车概论、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基础课程后,有一定的定性思维,较少接触到实际问题的研究。而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实物—汽车发动机,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与基础课程相差较大,知识面广且知识点多,学生难以适应。
常规教学措施是以教员为中心,老师讲同学们听,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而实践教学学生是主要参与者,学生在学懂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分析维修并排除故障,以此达到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论和实践相比,理论课程是为实践作指示储备,实践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汽车机电维修、汽车服务顾问、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等岗位工作的汽车售后服务、经营管理、技术推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汽车发动机构造复杂,加上故障多样,仅掌握理论知识达不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需理论联系实践以加深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结构和故障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而现在的高职学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因而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显得尤其重要[1]。
二、改革思路与内容
汽车发动机结构形式多样,零部件多。机构和系统完成的功用,部件的装配过程等,只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和二维图纸,学生不容易学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改革目标和任务如下。
(1)利用发动机实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发动机零部件实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可使这些内容的讲解不至于抽象,学生更容易掌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2)加强学员系统分析能力。课堂上主要讲组成部件的理论,主要讲发动机通用部件,如曲柄连杆机构;规律性,如发动机各缸的点火顺序,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水道及位置简要阐述。
(3)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现场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探讨通常氛围很热烈,提出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如学生看到汽车发动机都喜欢实际拆装,因此每次实训课同学们都会认真思考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这台发动机曲轴与凸轮轴之间采用皮带传动,为什么不采用链条传动,是否还有可以采用齿轮传动”,这个问题在书上没有标准答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解决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2]。
为了完成上述的目标和任务,本次教学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在学习本门课程中,少数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很难理解发动机运行状态,特别是发动机的内部工作状态。因此,结合发动机解剖实训台及视频进行形象化教学,使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发动机的真实工作状态。
(2)本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在学习及工作过程中都会用到发动机的维修图纸。本校通过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采购了目前汽车上装配较多的发动机,如现代、本田、吉利、大众发动机。维修图纸与实物发动机对应,便于学生掌握各部件名称及作用,通过实物与图纸对应,使学生能轻松掌握。
(3)学生发动机结构具有知识储备后,教师将常见的发动机故障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升分析排除故障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思考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解决故障维修综合能力及后学学习发动机电控维修及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最重要的课程。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促后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相似专业可以参考。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践教学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讨。
(1)由于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人数较少,部分组件在发动机内部,分组教学实施比较困难,如果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2)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故障现象不能实现,如发动机的爆震、表面点火。可以采用声光演示系统,使学生能真实的观察到发动机的故障状态。
(3)该课程课时较少加上汽车发动机工艺复杂且零部件多,为了方便学生课后自学,完善视频及教学课件,加深对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在对我校2016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三个年级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改革实践中,采用项目式教学,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改变了填鸭式教学,学生的操作能力、系统故障分析能力明显提高,对本门课程来说,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是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教学质量才能进步。
参考文献:
[1]尹建国.实践性教学方法及其在传统法学课堂中的运用[J].法学杂志,2013(1):21-27.
[2]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 (7):61-64.
作者简介:何汽(1987—),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动机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