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教材表述结构由课文、图像和活动构成,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分析并掌握课文与图像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材表述结构中蕴含的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教材编写的意图进行合理的贯彻。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践反馈,完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关键词:课文;图像;联系
特级教师刁传芳将地理教材的表述体系分为检索形式、图像形式、文字形式、练习形式;林培英教授将学校地理教材表层系统分为地理课文系统、地理图像系统、地理作业系统。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地理知识的表述方式,主要有文字形式、图像形式、活动形式。这些表述方式并非简单地搭配在一起,或随意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学习心理等要求,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课文与图像之间的联系评析
由语言文字记录人类的复杂的、多层面的、非线性的思维具有很明显的疏略性,语言文字只能记录人类比较明确简单的思想、概念,它是单层面的(一维的)、线性的。同样的,地理信息的多样性、地域性、复杂性,很难用文字表述“以一概全”,而图像则可以“以一当百”。但无论如何,图像只能作为语言文化载体的辅助手段,视觉表现功能也是有限的。
(一)内容相同的图文联系评析
图像与课文的表述内容相同、重复时,即课文和图像表达的是同一地理内容。课文以文字表述的形式表达地理现象、地理观点以及地理原理,文字能够准确定义,但是当面对的读者缺乏表象基础时,文字表述表现为一种抽象思维。而图像则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图”的词意是“用线条、颜色描绘的事物形象”。图像是一种形象思维。课文与图像共同表述一个地理问题时,图像往往起着辅助说明的作用。
1.抽象内容形象化
课文中的插图(活动中的插图除外)以内容相同的图文联系占绝大部分,并且以“抽象内容形象化”类型居多。文字对空间运动的描述较为抽象,而图像可以清晰展现空间概念,包括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位置、范围、大小及其变化。
图像在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诠释、印证过程中,便是在不断为学生提供表象积累的过程。但是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不能过分依赖地图,不能使地图成为学习地理的“拐杖”。用图是为了不用图,即开始的时候需要图像辅助学习,但到一定程度,应能够在心中建构心灵地图,或是依据形成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再造想象,把抽象文字描述用示意图或简图表示出来。培养再造想象能力的主要条件为“一是,正确理解词与事物标志的意义;二是,具备丰富的表象储备。”课文中插图大部分与课文描述同一个内容,即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表象材料;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图像的解释说明,用语言引导学生在文字与图像之间建立联系,即正确理解文字所描述的形象,正确理解图像中事物标志的意义,从而为培养再造想象打下基础。
2.地理过程动态化
地理示意图是根据地理事物的特征,根据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的简明的图示,一般用来说明地理原理及地理现象的成因、演变等。即應用简单的直线、横线或是箭头构建联系,体现地理过程,使地理过程可视化、动态化。
然而,要真正使地理过程达到动态直观地效果,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于地理过程示意图的教学,采用板书板图边讲边画,比看挂图、电子图像更为生动形象。根据感知规律,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事物易被感知。根据这条规律,对于一些简图,教师可边讲边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看到已经完成的图形,而且看到这个图形是如何组成的,起到帮助学生组织知觉信息的作用。把静止的信息转变为动态的信息,这十分有利于学习者的感知。
(二)内容互补的图文联系评析
地理教材中图像有时可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与课文共同形成知识体系,图文单独使用均不完整。
1.枯燥内容直观化
图文结合,使信息的传递更为直观、有效。教材中除了先图后文、先文后图的图文呈现方式外,还有一种更为具体形象的形式,即呈现图,并在图的一侧做标注,标注的内容是描述图像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使地理信息具体落实到图像的某个部位,更加突出要观察的对象的鲜明性、可读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抽象或是较难理解的内容与图像的联系,也应注重简单知识的信息传递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2.探究过程可视化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新教材在增加图像数量的同时增加了图像的功能,图像不仅是作为课文原理的印证手段,同时也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有些难度适中的知识内容,通过图像展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像中的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部分知识,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示意图、模式图来描述,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二、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侧重于课文、图像之间的联系,这是基于当前普遍将课文、图像作为单独的系统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将课文、图像作为一个系统而非两个系统,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对教材的分析与把握有一定的局限。针对于实践的局限性,倡导广大的地理教育者,注重课文、图像之间的联系研究,促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刁传芳.系统理论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20-21.
[2]林培英.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J].80年代地理教育硕文,1984.
[3]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776.
作者简介:李招培,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
关键词:课文;图像;联系
特级教师刁传芳将地理教材的表述体系分为检索形式、图像形式、文字形式、练习形式;林培英教授将学校地理教材表层系统分为地理课文系统、地理图像系统、地理作业系统。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地理知识的表述方式,主要有文字形式、图像形式、活动形式。这些表述方式并非简单地搭配在一起,或随意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学习心理等要求,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课文与图像之间的联系评析
由语言文字记录人类的复杂的、多层面的、非线性的思维具有很明显的疏略性,语言文字只能记录人类比较明确简单的思想、概念,它是单层面的(一维的)、线性的。同样的,地理信息的多样性、地域性、复杂性,很难用文字表述“以一概全”,而图像则可以“以一当百”。但无论如何,图像只能作为语言文化载体的辅助手段,视觉表现功能也是有限的。
(一)内容相同的图文联系评析
图像与课文的表述内容相同、重复时,即课文和图像表达的是同一地理内容。课文以文字表述的形式表达地理现象、地理观点以及地理原理,文字能够准确定义,但是当面对的读者缺乏表象基础时,文字表述表现为一种抽象思维。而图像则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图”的词意是“用线条、颜色描绘的事物形象”。图像是一种形象思维。课文与图像共同表述一个地理问题时,图像往往起着辅助说明的作用。
1.抽象内容形象化
课文中的插图(活动中的插图除外)以内容相同的图文联系占绝大部分,并且以“抽象内容形象化”类型居多。文字对空间运动的描述较为抽象,而图像可以清晰展现空间概念,包括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位置、范围、大小及其变化。
图像在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诠释、印证过程中,便是在不断为学生提供表象积累的过程。但是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不能过分依赖地图,不能使地图成为学习地理的“拐杖”。用图是为了不用图,即开始的时候需要图像辅助学习,但到一定程度,应能够在心中建构心灵地图,或是依据形成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再造想象,把抽象文字描述用示意图或简图表示出来。培养再造想象能力的主要条件为“一是,正确理解词与事物标志的意义;二是,具备丰富的表象储备。”课文中插图大部分与课文描述同一个内容,即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表象材料;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图像的解释说明,用语言引导学生在文字与图像之间建立联系,即正确理解文字所描述的形象,正确理解图像中事物标志的意义,从而为培养再造想象打下基础。
2.地理过程动态化
地理示意图是根据地理事物的特征,根据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的简明的图示,一般用来说明地理原理及地理现象的成因、演变等。即應用简单的直线、横线或是箭头构建联系,体现地理过程,使地理过程可视化、动态化。
然而,要真正使地理过程达到动态直观地效果,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于地理过程示意图的教学,采用板书板图边讲边画,比看挂图、电子图像更为生动形象。根据感知规律,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事物易被感知。根据这条规律,对于一些简图,教师可边讲边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看到已经完成的图形,而且看到这个图形是如何组成的,起到帮助学生组织知觉信息的作用。把静止的信息转变为动态的信息,这十分有利于学习者的感知。
(二)内容互补的图文联系评析
地理教材中图像有时可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与课文共同形成知识体系,图文单独使用均不完整。
1.枯燥内容直观化
图文结合,使信息的传递更为直观、有效。教材中除了先图后文、先文后图的图文呈现方式外,还有一种更为具体形象的形式,即呈现图,并在图的一侧做标注,标注的内容是描述图像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使地理信息具体落实到图像的某个部位,更加突出要观察的对象的鲜明性、可读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抽象或是较难理解的内容与图像的联系,也应注重简单知识的信息传递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2.探究过程可视化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新教材在增加图像数量的同时增加了图像的功能,图像不仅是作为课文原理的印证手段,同时也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有些难度适中的知识内容,通过图像展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像中的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部分知识,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示意图、模式图来描述,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二、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侧重于课文、图像之间的联系,这是基于当前普遍将课文、图像作为单独的系统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将课文、图像作为一个系统而非两个系统,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对教材的分析与把握有一定的局限。针对于实践的局限性,倡导广大的地理教育者,注重课文、图像之间的联系研究,促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刁传芳.系统理论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20-21.
[2]林培英.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J].80年代地理教育硕文,1984.
[3]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776.
作者简介:李招培,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