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争执,主动权留在我们手上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inlov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知道的摔婴事件有两起,一起发生于停车场的争执,另一起是“警察摔婴”。事情发生后,有位妈妈很纠结,问我: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只能沉默吗?这种沉默难道不是对恶的一种纵容?还有一位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带女儿去游泳,准备走时,弯腰从地上捡起女儿的泳圈,发现上面杵着一个还在燃烧着的烟头,泳圈已然撒气破掉了。问长凳上一个满身烟味正在看手机的男人:“是您扔的烟头吗?”他低头看手机,好似没听见。“是您扔的烟头?游泳圈被烧坏了。”他抬头瞪着我,一言不发,然后又低头看手机。女儿在泳池边等着我,我默默数了20个数,长出一口气,走了。我居然这样怂。完全是摔孩子新闻后遗症。摔孩子新闻出来后,我们全家人组团对我进行了批评教育,“嘴别那么快”“能忍就要忍一忍”“不要老想着嘴痛快”“你都当妈的人了,想想孩子”“不要跟人起争执”“就显你,社会靠你维持秩序?”“如今变态疯子当道,你带着孩子就更不能……”所以我走了,就像我女儿瘪掉的那个游泳圈一样。我是那种此前连别人插队都要上前去说的“事儿妈”,如今也变成以沉默为武器的怂包。我们就只能这样默默恨着,让粗鄙的,野蛮的,生起气来会摔别人孩子的人得意起来。
  我们需要去表达自己
  首先,我不同意妈妈们恐惧和隐忍的做法,因为还有一起摔婴事件并没有发生任何争执,完全是迁怒于孩子。所以从避免争执的角度来说,这是无底的。今天你沉默算是隐忍和退让,明天你下跪也许才能被看成隐忍和退让。希特勒对犹太人实施屠杀的时候,犹太人不论多么隐忍和退让,都无法避免让自己进入焚尸炉。
  一定要把自己表达出来,否则非常压抑。难道面对所有的强者我们都需要屈服么?如果孩子是我们的软肋,为了防止他(她)受伤,我们只好屈服,但实际上,在斗争状态下处于弱势的情况在生活中太常见了,难道所有这种情况都必须隐忍和屈服么?这个逻辑是不通的,所以我们是需要去表达的。
  表达自己不一定要怪罪对方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当别人出现不适当的行为时,我们不一定要去怪罪他。当然,那并不是说他的行为好。比如带三岁的女儿去游泳,游泳圈被别人扔烟头给烫得没气了。大众的态度A:去指责那个男人,“你怎么这样啊”,“你懂不懂事啊”,“你有没有孩子啊”,“如果你的孩子是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一旦指责,争执是非常常见的。B:你不是指责地表达自己。你去跟他讲:“我一点也不喜欢你的行为,但是还好我看到了,所以我的女儿一点也没发生危险,我相信,你和我是一样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安全长大。我不关心你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没有把烟头扔在其它地方,而是扔到我女儿的游泳圈里,但是我不喜欢,一丁点也不喜欢。如果我是男人,我可能二话不说去揍你,但是我是女人,我也打不过你。我看过很多摔婴事件,我非常担心你继续伤害我的孩子。”一致性的表达,既不委屈自己,也不指责怪罪。当然说这话前要观察,如果对方很不正常,已经“病”了,那就走人吧!
  攻击性来自内心的脆弱和恐惧
  摔婴的警察把孩子给人摔了,更加过分的是根本没有发生争执,从这个角度讲,把这个人杀了都不冤。这样想就是罪咎,字面意思就是,首先定罪,然后再追咎。
  和“罪”对应的是“错”,所谓“有罪必罚”“知错就改”,是罪是错,和事情大小没关系。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比如文章标题出现一个错字,这时,在心里怪罪就是“罪”了,“你怎么搞的,标题都出问题,里面内容有问题还可以理解”。但如果从心里认为是“错”,修正就可以了,“这次标题犯错是挺明显的,但是不要去怪自己,去看看,通常不会出的错误怎么会出现呢?把你所学的去用到工作中就可以”。这就是罪与错的区别
  怪罪对方就是攻击,攻击就可能会创造不安全。获得平安不是比谁都强势,而是没有攻击。
  前不久我接待了一个来访者,她咨询的问题是晚上睡不着觉,害怕独处,怕小偷。我跟她讲,你把小偷看做什么?她说怕小偷来伤害我,来偷我的东西,还可能和我发生肢体冲突,甚至还可能强暴我。我就和她示范,如果是我的房间里夜里来了小偷,我怎么和他对话,当然“小偷”只是习惯性的称呼,本质上我肯定不是把他当做“贼”或者“小偷”的。我第一句会和他说“你别害怕”,然后我会和他讲“我不会动,不会报警,不会和你冲突,你别害怕”第二句我会说“你有什么需要,你讲,我愿意帮助你”。我把他看做和我一样的人,是个人。他是害怕的,首先他进一个陌生的地方,谁偷东西不是提心吊胆,踩了点了也是害怕啊,攻击也是害怕,他是太急于脱身,不知道怎么办。战场上滥杀平民的军人,是因为对环境极为恐惧,那个孕妇诱骗奸杀女孩事件的当事人也曾说过,当时是因为太害怕了。所以加剧一个内心恐惧的人更加恐惧,这是给自己造成危险的最大诱因。怪罪对方,攻击都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我们的遭遇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个反映
  我们的遭遇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个反映。以我个人来说,我之前有暴力恐惧,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讲是我父亲给我的影响,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有暴力恐惧,这种内心的恐惧会在神情举止上有所流露,没有可怕的人就不需要防卫了。防卫本身也是攻击,因为防卫就是不相信,相信自己安全就不需要防卫了。
  但是当我调整自己内心的时候,我的暴力恐惧就不在了。我看到那些之前我害怕的人,比如有纹身,很凶恶,我就不再害怕,因为我在内心把他们看做和我一样的生命,一样的人,相信他们不想伤害任何人,顶多想保护自己。我也相信我自己非常纯洁,不需要被惩罚,不需要被伤害。当我内心相信这些东西的时候,行为举止的表现和以前就不一样了,再也没遭遇过暴力恐惧。
  你没有攻击,但是对方觉得你是在攻击怎么办?这是在考验你内心是否够定,你知道自己是出于善意而说的,不打算听到对方的认可,要么继续说,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他不理解也是可以的,因为这就是我的说话方式。最典型的有一次我在微博上借钱,有人评论:这人在生活中借不着钱了吗?是已疯啊还是要疯啊?我就很积极地回复:是已疯。她就没有话讲。这就是她抛来一个球,我接住了,没有抛给她。其实她指责你、质疑你也是一个攻击、这个时候你不攻击、你不害怕,你能淡定,那个攻击就消除了。
  愿意给出爱,我们就是安全的
  这一切的基础取决于我们怎么去看待一个人?我们是不是能认定这个人和我们一样是个人,他作为生命和我们完全是一样的,虽然经历不同,处境不同,性别不同……但作为生命来讲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他没有爱我们,那是因为他没有被好好爱过。你这样一想就解脱了自己。如果他愤怒了,要攻击,要报复,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给他爱的话,他立马就变了,哪怕给他一点点他都会变。
  在今天,像摔婴的这种心理疾病边缘的人可是不少。中国历史上,近现代史压抑,到现在大家缺乏安全感,社会有太多的不公,这个时候,观念、信仰、伦理……巨变当中的中国人,内心是非常不稳定的,处在边缘期,你给出一个不信任,一个攻击,他可能就爆了。你给出一点爱,一点尊重,哪怕是极小极小的,那他可能就回头。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没有坏人,没有恶人,只有没有得到爱的人,只有匮乏尊重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愿意去给出爱,那么就是安全的。
  别说自己境界达不到
  对于摔婴的人,包括扔烟头的人,他们需要的其实是关心,他们是更需要爱的人。他们需要到自己都变形了。打一个比方说,爱就像食物一样,我们到点吃饭,6点饭没来,我们等到7点半就会饿,但那些所谓伤害我们的人,他们也许从来没吃饱过,又好几天没吃饭了,他们对爱的匮乏是这样的。罪犯首先是受害者。能够这样想,并不是代表一个高度或者境界,我愿意说,它是一个方向。方向盘就在我们手上,如果我们想转我们就可以转,比如我们正在怪罪,想到我刚才讲的话,你试着去转,你就能转。不是内心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才能转,不,当下,就在那个事情当中就去转,我能不能不去怪罪?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即使他表现得特别不适当,那是他缺爱。人的行为就两种,一种就是爱,一种就是呼唤爱。人指责的时候其实是呼唤爱,任何指责都是对爱的呼求。
其他文献
问:我孩子上五年级,想象力不咋地。比如说吧,前几天老师布置了篇作文,题目是“20年后回到家乡”,他写得干巴巴的,一点意思也没有。想想几年前我对孩子的教育,不允许他看童话和漫画,现在他写作文没想象力,是不是跟这个有关?有办法补救吗?  答:咱先来说说作文是干嘛的吧。作文,就是把孩子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或者所经历的,写出来。孩子心里有,才能写。孩子年龄不同,心里有的东西也不同。如果孩子才10岁,给
期刊
儿子上学后,早上起床时总是需要各种催促。催促的过程中,我少不了唠唠叨叨地讲很多道理,比如“要有时间观念”、“做事要专心”等等,那时我很少能意识到,说教只是自己的情绪发泄,而对孩子毫无益处。有一天,多次催促和说教无效后,我又开始气急败坏地威胁。在我百般“努力”下,我们总算没迟到,但这一次我却注意到儿子垂头丧气的背影慢吞吞地消失在教学楼里。  我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巨大的疑问:孩子即将独自面对一天的挑战,
期刊
晚上睡觉前,姥爷和果果在卧室床上闹着玩,果果有点恼羞成怒地咬了姥爷鼻子一下。姥爷假装“哎呦哎呦”地疼着离开了卧室。早上果果一觉醒来,姥爷走进来,鼻子上贴了一个创可贴。(姥爷假装鼻子破了,故意贴了创可贴,打算告诉果果咬人是不对的。)果果一看到受伤的姥爷,一下子钻到了被子里,不肯出来了。姥爷问道:“果果,姥爷的鼻子怎么回事啊?”果果假装没听见,后来支支吾吾地说:“你的房间进去老鼠了吗?一定是你睡觉的时
期刊
网上有人发布了一个神奇的实验,并号称“给理科痴的萌妹子们玩这个,她们可能觉得你比春晚上的魔术还厉害呢”,怎么回事呢?我来试试!先看看网上图!  有网友回复:铅笔含铅,金属导电嘛!天哪,如果铅笔含铅,我们的小朋友每天使用多不安全啊!好在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有网友出来辟谣了:铅笔芯其实不含铅,是黏土和石墨烧结而成,只是因其在纸上的笔划像铅划出,所以被“冤枉”了。用铅笔不会引起中毒。但是铅笔的油漆层中往往
期刊
犹记得2010年办刊之初,我每天瞪着眼珠子像打了鸡血一样斗志昂扬,在接受过心理培训,恶补了像小山一样的国内外育儿知识……之后,我以为掌握了一大把于教育孩子的“标准答案”。  冒着热气的创刊号送到读者手中,我一姐们儿生气地约见我——气死我了!你们杂志办得这么好,可我拿给我老公看,他竟然鄙视我:“你怎么知道《最家长》说的就是真理?”  瞬间我像只被针扎了的气球,出溜了。但我随即又振奋了:非常好!太感谢
期刊
只需带着便便去医院。  女儿7个多月,某天早上忽然拉稀,而且是传说中的“绿色蛋花汤状”。吃完早饭收拾东西出门,我装作很专业的样子安慰姥姥:“6个月以后宝宝从妈妈身体带出的免疫力就用完了,所以容易生病,不过孩子生病不是事儿,长一次病就增强一点免疫力。今天多给喝水吧,可能是轮状病毒感染。”  听罢我的解释,姥姥道:“小孩长牙的时候都爱拉肚子,这是泻火,没事儿。”老太太的意思很明显,你用不着担心我不够淡
期刊
上期我们刊发了大兴摔婴事件凶手的成长经历,我们看到他那么悲催的成长故事,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个多么缺少爱的孩子。这是一个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就像我们说了好多好多年的一句话,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暴力。  暴力是习得的,就是学习来的。从家里、学校、社会,一个缺爱的孩子是极容易被引爆的。在本期这个小小的话题中,孟迁老师会仔细地为我们分析。  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担忧,我们刊发了两
期刊
小孩子是需要用心看护的,他们还没有躲避各种危险的能力。  但是生活中,却不时地因为家长“疏忽”的缘故,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上期本刊报道了北京丰台,一位年青母亲用婴儿车推着两岁的女儿,与两个要在路边停车的男人发生了争执。两个男人执意让她让开,以便停下他们的汽车。母亲却认为他们不讲道理,不肯让开,争执中车上下来一名男子,不仅打了母亲,并且抱起了婴儿车摔到地上。两天后,孩子不治身亡。想必这个母
期刊
在大街上遇到一个老太太,竟然穿着和我妈一样的衣服。我气愤地偷拍了一张照片准备摔给她看——那衣服我本来就觉得老,她不听我的,非得穿。  我妈看了看,很诧异,问我为啥这么生气。我说:“这是老太太穿的衣服,你不能穿!”我妈气得一挥手:“难道你妈不是老太太?你都快40啦!”  但是,我怎么觉得她不老呢?有时候我呆呆地看着我妈,我觉得她长得一点也不老,还是双眼皮大眼睛,身材一点也不臃肿……于是禁不住夸她,越
期刊
一个有女儿的妈妈对我说,很遗憾女儿和自己长得不像,因为她和孩子姥姥长得是非常像的,如果女儿再像自己的话,三个相像的老中青女人走在一起,该有多么趣致。  外祖母——母亲——女儿。  这似乎是个坚不可摧的链条,有时候不仅是链条,简直是罗网。而有的时候,人和罗网是互相需要的。  法国影片《私密日记》讲的,就是这样一张罗网里的秘密。在加拿大工作的单身女子奥黛丽回家乡、法国的一个海边小城度假,她看起来心事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