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增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必须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框架、理清捋顺教学思路、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本文以《基础》课程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例探究如何增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框架;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常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该课程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教育主线,以培养大学新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教学目的。对于处在人生重要转折时期的大一新生,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将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基础》课教学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框架、理清捋顺教学思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处处体现教学目的,时时注意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以《基础》课程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例探究如何增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找准教学重点与难点,做好增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础工作。研究教学内容及其特点,是教师备课的起点。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才能熟练把握教材教学内容,悟透教材内容安排的奥妙,从而为教学框架、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奠定基础。而找准教学重点与难点,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做到要言不繁、中心突出。
  以《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例,分析如下:
  1、本节教学涉及两大内容:一是“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二是“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前者涉及概念辨析,属于理论阐述,相对抽象;后者紧密联系实际,落实到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较为感性。两部分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相辅相成,前后呼应,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系统。
  2、本节教学重点: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确定其为教学重点,原因有三:从现实需求看,大一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最需要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做指导;从实际效果看,如果理想信念问题解决好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就有了正确指向,同时,这也是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从教材体系看,本章本节本问题在整个教材中是第1章第1节第1个关键问题,起着引领全书的作用。
  3、本节教学难点: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确立其为教学难点,一是因为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相对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二是这一部分存在较多的概念辨析,如“理想、幻想与空想” 、“信仰与信念”,不太容易区分。
  二、精心设计教学框架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决定教学框架。要摒弃简单地把教学内容的章节目标题当作教学框架的做法,精心设计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特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符合教学逻辑的教学框架。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节在内容上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框架的设计上必须兼顾理论阐述和实践锻炼两个方面,并且要把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可以设置如下教学框架:新课导入→理论阐释→观点思辨(理论阐述的延伸)→实践锻炼→课堂延伸(实践锻炼的延伸)。同时,它们也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用题为“三个农民工的命运”的小故事(故事梗概:10年前三个农民工都是砌墙的泥工,而10年后三个农民工的命运截然不同:一个还是砌墙的泥工,一个成为了工程师,而另一个成为了前二者的老板。影响三个农民工命运的重要因素正是他们各自不同的理想信念。)引出“理想信念”这一主题,引发学生探究理想信念的浓厚兴趣。
  2、理论阐释:对教材中“理想的含义、特征及其类型”、“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信仰”进行讲解,通过辨析“理想、幻想与空想”、“信仰与信念”等多组概念,达到概念清晰的目的,为后续的“观点思辨”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3、观点思辨:抛出“理想是一朵无果花,它只能点燃人们生活的激情,却始终尝不到它的果实”这一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然后通过中外名人的成功事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何重要意义?”等重大问题。通过观点思辨,可以深化“理论阐述”环节的教学效果。
  4、实践锻炼:安排“画理想、秀理想”的课堂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要求学生在欣赏立志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思考自己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理想及实现情况并用“倒金字塔”简易结构图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并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理想结构简图。
  5、课堂延伸:指导学生课后去策划一个“与身边名人面对面”的采访活动,用鲜活的事例和亲身的体验来强化大学生科学规划人生的意识。
  三、理清捋顺教学思路
  把特定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放置于特定的教学框架后,接下来的工作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而组织教学需要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如何合理安置、教学主体关系如何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在《基础》课程中,常常要涉及到如何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关系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学思路需要解决的问题。
  组织《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节教学的思路可概括为:“三个结合,统领教学”。
  1、在教学内容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讲清理论。“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大学生为什么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等内容,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概念要讲明,逻辑要捋顺,道理要摆清。第二,注重实践。实践有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画理想、秀理想”可以在课堂完成,而“与身边名人面对面”可安排在专门的实践课时里完成。第三,找准结合点,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如此,通过一个或几个结合点,在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教学效果。
  2、在教学时间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理论阐释、观点辨析等环节在课堂上要完成,而实践教学、课堂延伸环节则可以合理延伸到课外。如此,在教学时间上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做到收放自如,可以用较多的时间来强化某些学生薄弱环节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主体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观因素。要重点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体现在课堂引导和理论阐释上,其余教学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某些环节(如“秀理想”)甚至要求学生大胆“主导”课堂。
  四、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受到教材内容、教学条件、教师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我们都应能让它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法科技含量高,能够有效操控大量的影音信息、扩大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值得广泛运用。但不能以一概全,一般来说,高校《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同样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1、多媒体教学法。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链接视频(如《我的信念——奥运中国》、音频(如旭日阳刚版的音频资料《我的未来不是梦》)等资料丰富各教学环节,诉诸视觉与听觉,形象直观、富于感染力。
  2、案例教学法。在观点思辨环节,主要通过有过多次高考失利经历的成功名人(俞敏洪、马云等)案例来进行教学,典型具体,更有说服力。
  3、启发式教学法。用系列提问如“是什么影响了三位农民工的命运?” 、“理想到底是不是一朵无花?”、“你现在树立了什么理想,将用怎样的信念保证理想的实现?”步步引发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在实践锻炼环节,让学生欣赏立志歌曲的同时思考问题,然后动手“画理想”,再到上台“秀理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在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课后与“与身边名人面对面”,在真实的情境中接受教育,被采访者的成功故事将会让大学生记忆深刻,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江西 赣州 341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网络阅读存在许多自身阅读能力不足等主观问题与网络无序混沌等的客观问题。大学图书馆需要抓住大学生网络阅读的个性化、专业化特征,利用各种手段,如设立网络导航系统、专职网络导读馆员、联合虚拟咨询、传统与网络导读手段相结合、建立教师协同图书馆进行网络导读机制等方法,普及网络检索技术与文献情报利用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各种网上检索方法和途径及相关专业的各类文献的检索方法,帮助大学生深入地进行个性化
期刊
摘 要: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本文着眼于关注、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五个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依据他们不同的需求层次,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各自的阶段发展目标,通过目标激励使他们向着目标努力奋斗。较低需求层次目标的顺利完成,会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更高层次的目标,逐步实现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需求层次;目标激励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课堂会话的结构、课堂互动研究、课堂教师会话特征、具体情境会话的特点等角度对中国知识总库网站(www.cnki.net)的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会话分析的200多篇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发现:此类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国外会话分析研究理论或是研究案例的述评,关于汉语课堂会话分析成果述评的不占多数,对留学生汉语课堂会话特征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  关键词:会话分析;课堂会话分析;成果评述   
期刊
摘 要:人应当如何生存?这是人类始终要面对并永远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类面临着被异化的危机,以往的生存法则和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人何以自如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成了困惑现代人的一个症结性的问题。创设智慧的、诗意的、个性化的生存境界是解决当前人们生存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学会智慧的、诗意的、个性化的生存是对人类自信把握命运的写照。  关键词:生存;智慧;诗意;个性化;    教育人应
期刊
摘 要: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隐喻;认知;理解  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
期刊
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概念。由此可见,情感与教育的关联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暴力事件屡见不鲜, 比如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浓硫酸伤熊事件、天津医科大学生马晓明杀亲案件、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 其中涉及的施暴手段和情形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有人认为,这与我国学校,特别是家庭教育中所奉行的成绩至上原则有关,但也有人认为该现象的出现是与社会大环境价值准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日常教学的实践和方法,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给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创造性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造力;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思维方式。与人们正常的习惯性的“复合思维”(“求异思维”)相比发散思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流畅性。思维敏捷,能够抛弃习惯性思维快速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树上有五只鸟,
期刊
摘 要: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边缘性学科的背景,学生缺少对专业的信心和发展前景,开展双语课不仅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还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信管专业的《电子商务》双语课为例,面向该专业的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从学生对双语课的需求、接受能力、教材、实验和效果等方面调查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从调查结果后可以发现,影响信管专业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包括学生因素、课程因素、教材因素、
期刊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口译不仅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鉴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口译中存在许多阻碍交际双方交流与理解的文化差异因素,口译者除需要在语言层面的技术转换上具备高超的言语交际能力外,更需要在文化内涵与交际效果层面上具有跨文化意识。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口译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口译  一、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媒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药物治疗学教学对药学专业学生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药物治疗学课程班级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教师讲授结合PBL的教学模式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BL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定位药物治疗学的学习目标,将知识需求与知识的学习较好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