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的诞生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c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的艺术
  尼采曾在《欢愉的知识》前言里召唤,“啊,要是你能直正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但这是“另一种艺术……一种艺术家的艺术,一种只为艺术家存在的艺术”!本次“大同大张个展”呈现的就是尼采所说的“另一种艺术”,“艺术家的艺术”。
  大张的思想和尼采密切相关。他承袭了尼采积极的悲剧观,认为“人类生存的世界是非常之荒唐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为了证明其“思想的存在”,不得不“去做肉体的厮杀”,艺术创作便成了“生命的厮杀和精神的厮杀”。因此,对大张而言,艺术不是创作美丽的作品,不是回应无利害关系的审美理想,而是性命攸关的厮杀。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为人们重新打开伊甸园之门,因而需要艺术家全力以赴,以致艺术成了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轻则会令艺术家健康受损、精神失常,重则有性命之忧。
  绘画艺术
  从展览的生平板块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大张的人生轨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张开始了如饥似渴的自学之路,经常读书到半夜,以至患上了神经衰弱症。对大量的艺术史、哲学、理论文本的研习让他拥有了良好的艺术直觉和对现代艺术的深刻理解,因此,他常常自称是“研究艺术史的”。不像一般人,他从来没有按正常的方式去训练,直接从变形、夸张、抽象的现代派艺术入手自学绘画。他认为现代艺术就是对古典艺术的反动,古典艺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内心表达需要。
  绘画板块展出了大张现存的十七张绘画作品,从80年代初到1986年五人小组成立,直至1993年解散,大张一直致力于架上绘画的研究。有了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深刻认知,大张的绘画直接跳过了描摹自然的阶段,以富有表现力的现代绘画语言表达“充满内心风暴的信仰崩溃与痛苦挣扎”,追求绘画的同时性、精神性和意外性,努力拓展绘画的内涵和容量,在自己的作品中将周围社会驱逐出境,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通过现存的图片资料和绘画作品,尤其在《火葬场》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乔治德契里柯式的怪异气氛以及对于直觉、幻觉和潜意识的应用。大张的许多绘画作品用了鞋油等异乎寻常的材料,似乎多少有点安东尼·塔皮埃斯的启发,后者对绘画材质的大胆探索和不合常规的运用,在材料肌理的表现方面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另外还有德库宁、波洛克的影响,德库宁创造了人物形象与背景融合混杂的空间,波洛克以即兴的泼洒和无意识的行动作画,将不可见的力量和动作变为可见。对于大张的绘画艺术,温普林有句点评极为精辟:“显然研究艺术史并非大同大张的一句空谈,他从一开始就把握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几乎没走任何弯路,就直奔现代艺术的核心——精神的反叛。”
  邮寄艺术和行为艺术
  1993年,大张开始放弃绘画,放弃了静止的、被动的艺术形式和展出形式,转而探寻行为、形体、诗歌、声响等其他艺术手法,并进行了综合化一体化的运用,这主要体现于他的邮寄艺术。大同大张自行编辑刊印邮寄艺术,每期寄出量大约在五十本左右,每本约十三页,虽然数量有限,但辐射了全国主要城市重要的批评家、艺术家人群,其中包括圆明园、东村、宋庄。邮寄艺术让大张变被动为主动,他开始发话。可以说,他的邮寄艺术将观念艺术、行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是观念、行为、绘画、装置、文字和出版等多种方式的一体化,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运动或事件,因为收到邮寄艺术的艺术家、批评家或艺术机构或是受其思想影响,或去实施他的方案,就像博伊斯所发动的橡树种植计划。19g4年他把自己的邮寄艺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装置、行为的草图,他称之为“东西”;另一部分主要是诗歌,还有艺术笔记和艺术方案,被冠以“右兵卫”之名。
  如果说,一开始大张做邮寄艺术的目的是渴望对话和交流,渴望交锋,渴望棋逢对手,给自己搭建一个发言的平台,到了后来则越来越自信,那时他其实已然在分发自己太阳光辉般的智慧。本次展览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大张19g5年到19g8年间的邮寄艺术,同时制作实施了其中的四件装置草图。镐柄被无限延伸的镐头,仍有一种拒绝后撤的力量:几把相互勾连的秤杆,制造了只能存在于理论层面的微妙平衡;古老的“珠”算和用“猪”头制成的算珠,折射了传统技术面对新技术时的无力感和恐惧感;洞眼大小不一的铁筛网,层层叠加之后,沙粒不分大小被一网打尽无一幸免。行为板块展现了九件作品,有名动天下的《吊丧》,有无人喝彩的《煤场行为》,有令人莞尔的《史前动物下的蛋》,有引起争议的《渡》,有令人爱奠能助的《鸡蛋行为》,有令人唏嘘的《我看见了死亡》等。
  诗歌艺术
  大张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作用,也长于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自始至终,大张最强调的一直是作为观念和思想的载体的语言文字,展览的最后一个板块即是以大张的诗歌和笔记为主。为了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大张的思想,这里设置了读书角,根据大张读过的书单陈列了部分书籍供观众翻阅。同时也参考大张居室的场景进行了布置:大张写在墙上的格言式文字以及随意张贴的手稿和草图。
  作为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诗歌,成了大张的重要创作方法,他自称:“我是用美术的方式写被称为诗的玩意儿;用那玩意儿搞美术。”他的诗歌写作主要集中于1993年至1998年,其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在诗歌方面,他受普拉斯的影响巨大。普拉斯是美国自白派诗人中最年轻最有艺术才华又最早自杀的女诗人,痛苦、疯狂、怀有自杀冲动是自白派诗人的三个基本特征。她的诗歌展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另一种图景。在传统文学里,那些被认为极其不轨的行为和淫秽的东西,在她的诗中是那样的光明正大。她坦率地指出生活中多种病态的人,用病态的利眼洞察病入膏盲却又装作健康快乐并且充满希望的社会,用癔症的听觉收听社会的杂音。大张主张“与其走向精致,不如走向野蛮”,他的诗歌,用野蛮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他自称“粪户”,他的诗屎尿飞扬,臭气熏天,屎尿粪果然是这人世间最脏之物?
  死后方生
  “正是人类把自己逼到了极端的边缘,我们才能感受到另一个世界。”看来大张是不打算和人类妥协了,最后他还是没放过自己,进一步把自己往绝路上逼,几乎把自己的思想也彻底否定了:“想到耍拒绝这个世界,脑子里的东西纷纷跑了出来,仿佛要做一个总结。我发现,我郑重地表示——我所有的哲学、艺术方面的知识部是来自书本的,部是别人的东西。这也是所有后来的智者困惑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使我们最初改变的东西变了吗?男人变了吗?女人变了吗?自然万物变了吗?没有!现在说的问题几千年前就说了。我们只不过在我们也有类似体验时会感到某人说得很妙。对!只是说得很妙,这就是形式和方法学,从此一个幽灵诞生了,这就是——语言。语言实际上代替了万物,它不仅仅是工具或是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这就是现代艺术的核心,即在颠覆语言中寻找语言的生命。”
  可以说,这些关于死的精彩格言及其摄影作品《我看见了死亡》正是大张向生者的一种宣誓和预告。大张虔诚地面对艺术,真实地面对生命,他和命运的抗衡,他对精神价值的追求,都使他成为艺术世界里独树一帜的超人。艺评家德莫斯特内斯-达韦塔对博伊斯的评价“在博伊斯的案例中,我们不能说他有多种作品,因为他只有一件作品,那就是他的一生”,用在大张身上也极其合适。大张的经历表明了,人类无法在一个没有信仰的世界上延续。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恢复正常的信仰。事实证明,哲学和艺术、理性与非理性,都不能替代真实信仰的价值。除了真正的信仰,艺术和哲学都不能解放人类。信仰是在约束中实现人类的自由,哲学和艺术则是在解放中成为人类的奴役。以奴役为自由,这正是博伊斯无法逾越的精神迷障,也是现代艺术和现代文化到今天为止都未能摆脱的思想陷阱。在由策略、欲望、商业、娱乐所主导的时代,我们需要大张这样的精神标杆,应该恢复思想的价值,重新确立人类的信仰。
其他文献
在潘子申的工作中,最主要的意象是由那些被取作药用来为人类治疗的花草所制造的。根茎花实清晰温润,仔细分辨亦繁茂锋芒;作品所及,苗皮骨肉,映照的切切实实总是回归到人的个体。作为一种使人身心健全的媒介与路径,无论是相须相使或是相畏相杀,其中的运转并不完全仰赖于基于化学成分的唯物主义或是分毫不差的实证主义。相较于现代科学生產体系下极简寡白的片剂,关于草药嵇康有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愚智
期刊
2015年末,蓝色占领了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栋红楼,人声鼎沸,姜食香气此起彼伏——泰康空间冬季展览“政纯会:政纯办十周年”的狂欢气氛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圈又一个年未的到来。在纵情欢乐中,我们势必需要对年度的或一贯的行为积淀做梳理和总结,也需要对现象做追问和反思。同大多数展览  样,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幕后的功课支撑起最终呈现的展览叙事,“政纯会”的举办与泰康空间的研究线索、理念密切祖关。泰康空间成立
期刊
普鲁斯特说:“没有隐喻就没有真正的记忆,这一句判断是深刻的片面,为了全面需要补上——没有转喻,就没有记忆的联系,没有故事,没有小说。”诚如展览喻体——幻像,喻体指代特定时期的人物,多角度地描绘中国香港在远离内地背景之下,殖民地文化孕育出港人特有的脸谱,从身体、个体到群体。  摄影在配合着历史语境,事实上这很危险,展览的着眼点放置在文化的交融上,对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保持沉默,我认为这是转喻能力丧失
期刊
沈少民,国际著名当代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家,目前生活与工作于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其作品以装置、影像以及观念绘画等创作方式为主,常常曲折地呈现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并作深刻反思。展览“这里没有问题——沈少民作品”展是沈少民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举办的大型个展。其名称源自现成品艺术的发明者马塞尔·杜尚的一句名言:“哪里没有问题,哪里就不会有解决方案。问题是思想的发明。”以这个侼论作为一个出发点,沈少民阐发了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展览“隐藏与无名”在题目的选择上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滔曦(以下简称“潘”):这批作品大部分都是在2015年所作,是这个阶段心境的真实笔录,我把自己隐藏在这些笔画无穷尽的交织之中。这便是“写”,而不是“画”。大部分作品又恰恰有一个共同的隐喻,画面所表现的形体都有突兀的被遮蔽的部分——一种秘密的存在。隐藏之物对我来说即是“魅惑”。无名:无可名状之意,无法尽诉,不可理喻
期刊
十多年前看到尹朝阳作品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残阳如血色的天安门广场、影影绰绰的汹涌人潮、面目惊恐奋力抬石的孤独男人、令人头晕目眩的圆形辐射…-这些绘画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戏剧意味,尹朝阳这个名字也随着撕扯般的笔触以及刺痛感的色彩,深深留在了脑海。后来读到马塞尔-杜尚“一幅不能带来震撼的画不是一幅好画”这句话时,在脑中跳出的第一个画家仍是尹朝阳。  当年的“神话”系列中,尹
期刊
熟悉于艾君的人也不会对以下几个概念感到陌生:“黑画”、“素描式绘画”、“绘画装置”、“个人文体”、“第三绘画”、“绘画文体”。关于绘画理论的描述,于艾君有着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并非是被广泛认可的,却是其始终坚守的。但这些标签式的词汇一方面让我们更快进入艺术家的语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固定印象的成见。然而成见并非偏见,在阅读于艾君的作品时,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与“标签”有关的概念:什么是“第三
期刊
19世纪末,尚处弱冠之年的超现实主义诗歌鼻祖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lmb8LId,1854-1891)挥就出“La vIeest d’ailleurs!”的经典诗句,其中的“allIeurs”可直译为“其他”。尔后,米兰·昆德拉以其译义“生活在别处”为名著书。一百多年来,兰波的诗句被激进的青年们奉若圭臬,从现状里出走,亦当成为在青春年华里该怀揣持有的姿态。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跃迁和面临新
期刊
“物之微”的关注点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品中出现的、使用的物质性材料,这部分和“物”相关;其次是每个艺术家所选择的特定材料,以及材料出现的语境、材料和艺术家的具体关系,这部分和“微”有关。“物之微”的起点是在绘画中加入现成品,赋予其以非平面的物质感,这并不是新近之举,概括而言,作为一种趋势它几乎同时发生在欧洲和美国的抽象主义艺术发展式微之后,常常被看作是对抽象主义所强调的艺术家主观性、表现。性的反
期刊
王亚彬,人称“王员外”。这称谓很准确,他是这个时代的幸运者,在缝隙中安身立命,却能江湖飘转,任性地迁移。2015年春,王骁从北京来电话,说要约我去歙县看王亚彬的工作室。我非常吃惊,他不是在郑州吗?原来,王亚彬早已把工作室搬到了歙县渔梁坝附近的紫阳桥边!  那个地方我太熟悉了! 1999年的秋天我就去过,在狮子桥附近还画过好几张写生,后来又去过几次。从14世纪至17世纪,这三百年,练江比今天的黄浦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