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教育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sterv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是针对当今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区域内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和谐教育
  
  Advance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education——To region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equalizing development ponder
  Zou Qi
  Abstract:Constructs the harmonious education,is in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topic should have righteousness.Our country current compulso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extremely imbalanced,in the regio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not balanced displays the outstandingly in particular,this affects harmonious social directly the construction.Constructs the harmonious education,the advancement compulsory education equalizing,the new request which now is aims at which in our country society to have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mbalanced phenomenon proposed.
  Keywords:In region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Harmonious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0017-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一方面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和谐又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构建和谐教育,使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而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义务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义务教育城乡间、地区间、学校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构建和谐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理想,一种新的境界,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其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当前的目标是在基本完成“普九”任务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则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鉴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统一要求,平均发展,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在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再实现城乡间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更大范围内乃至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本文重点是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一探析。
  
  1.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1 表现。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谁能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人现代社会。”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象突出地存在着。从空间结构来看这种失衡反映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具有不同经济背景的家庭之间,具有不同学习潜质的学生之间所得到的教育资源以及所受到的教育对待的差异的存在与扩大。《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体系不可避免地要偏向到那些家长受过教育的子女的一边,这些家长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了良好的语汇和文化上丰富的环境。”“入学机会及以后在社会上成功的机会,在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中分布得不平等”;从时间进程来看,义务教育失衡表现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的不平等,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其实从一开始就输了,输在了起跑线上。
  1.2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1.2.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即非均衡发展战略,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按照“东部沿海——中部——西部”的顺序梯度开发,逐步推进,布局的重点转向东南沿海。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努力,因而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1.2.2 教育政策中 “城市中心” 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这一思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之中。体现在教育领域内就是:无视城市和农村儿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区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生活经验等来制定全国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和同一标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 (仅次于经济负担),是由于教学难度过高,致使许多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这一“规则的不公”导致了在受教育机会上“起点的不公”,其背后,正是“城市中心”价值取向的影响。
  1.2.3 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
  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的血液,也是义务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从总体来看,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几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不到4%的法定要求。而有限的经费在投入时,又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差异: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重名牌校、重点校轻农村校、薄弱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必然造成办学条件的失衡,又导致了教育观念、教师素质、教育质量的失衡。
  1.2.4 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而分级办学的结果是城市学校国家办,农村学校农民办。在农村,农民承担着自己子女的全部教育费用,他们不仅要负责给学校盖房子、买设备,解决运转经费,甚至连民办代课教师的工资也要他们筹资解决。到了“九五”后期,縣乡两级财政整体滑波,拖欠教师工资成了普遍现象,农村学校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与此同时,城市学校依靠国家财政这座大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明显地被拉开了。
  1.2.5 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尤其是义务教育管理权的下放,大大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这一过程同样受到“公平——效率”矛盾的制约,义务教育中也面临着这一两难的选择:是优先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还是通过竞争和筛选,使一小部分人受到好的教育?我们国家选择了后一条走精英教育的路子,层层设置重点学校,加剧了义务教育领域的不公平,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在盲目地设置了一些“重点校”、“示范校”之后,又人为地产生了一大批“普通学校”、“差学校”。这种把学校、学生分等级的做法,严重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重点学校大都集中在城市、城镇,无论其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均好于那些一般学校以及“差校”。
  随之而来的是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择校之风。一些先富起来的有钱之人,一些条件优越的有权之士,不惜千金,纷纷将子女送往城市的名牌校、重点校。乡村的送到县城,县城的送到省城,公平的义务教育变味成了家长之间社会关系和经济实力的较量。
  
  2.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依据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必须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战略,并贯穿于义务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来说,是要实现区域内充分和协调发展,这意味着从战略上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合理发展和合理布局。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投资效益或区域公平)而确定的。投资效益的价值取向即追求效益目标,就是通过教育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获取最佳的教育投资效益,实现国民教育以有限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发展速度;区域公平价值取向就是运用政策手段,逐步缩小学校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
  显然,我们所倡导的教育均衡发展以区域公平作为价值取向。尽管需要强调区域公平,但区域公平价值与投资效益价值是即统一又矛盾的。区域公平与投资效益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是统一的,如果超出“度”的范围,两者则表现为矛盾。当一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提高很快、特别是区域内学校发展差距已经很大的情况下,如果仍然坚持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其后果将进一步增大学校间的差距,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均衡。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将吸纳更多的教育资源,使教育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办学条件欠佳的学校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教育资源,其教育发展将更加被动,甚至自己的教育资源(如生源、师资、投资)也流向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当一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很低,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仍然坚持区域公平的价值取向,其后果必不利于该地区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必将牺牲效率而延缓了该地区的教育发展速度。因为在教育水平还很低的地区,对学校施以相同的投入,在短期内并不能实现较高的教育发展速度。
  所以一地区的教育发展必须将投资效益取向与区域公平取向统一起来考虑。一方面,不讲究一定的投资效益,没有一定发展速度,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就不能支持薄弱学校的发展。如果一味追求教育公平,则会在短期内加大教育发展的成本,对一地区的国民教育整体不利。另一方面,没有薄弱学校的发展,就没有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必然引起更多的教育矛盾,甚至影响一地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对上述义务教育发展的两种价值取向的差别进行分析后,再来看待区域教育发展,也就有了两种发展策略,即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和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教育均衡发展强调教育发展的区域公平,教育非均衡发展强调教育发展的投资效益。当一地区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宜运用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这样能集中优势资源,使部分学校得到更快发展,带动整体教育发展速度。当一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或学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宜运用教育均衡发展策略。通过行政调控,能使薄弱地区和学校能得到财力和充分的教育资源补充,使区域教育逐步实现由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转变。
  
  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教育的对策
  
  上述分析,为我们实施区域教育发展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长远发展看,需要在区域之间(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区域内部的学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从现实出发,当务之急是在区域内部,特别是在县域范围内,加快建立和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率先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3.1 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从经费保障角度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以确保同一区域内部的学校之间获得大体相当的经费,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均衡配置。
  通过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工资标准,保证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职工享有大体相当的工资水平,是实现教师流动的重要保障。从现实看,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主要包括财政工资和学校补贴,由于学校补贴部分通常因学校获得预算外收入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存在差异,区域内部教职工工资总体水平的差异主要源自这一部分。而缩小差距的重要办法,一是不断加大财政性投入;二是加强对学校预算外收入的监管,使财政工资部分在教职工工资收入总额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学校补贴部分的比例不断下降。
  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应当特别注重对区域内部薄弱学校的扶持,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做到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
  3.2 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义务教育阶段,积极探索在区域内依托一所或几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联合周围的若干学校建立学区。学区有统一领导,在学区内学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学区内学校的教师合理分配、流动,最大限度地保证学区内的每一所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共同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通过搭建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为教师的备课与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以实现城市和乡村优质资源共享,使因需学习、因材施教变为现实。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使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促进城乡学校之间的联手合作。
  3.3 创立互换机制,鼓励教师流动。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必须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的建立。随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落实,特别是随着教师管理权限上收到县(市、区),为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结合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其他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任教。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优先照顾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城区教师评职和晋级时,应当具有在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校长和教师定期相互轮岗、交流制度,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3.4 强化政府行为,完善监督评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与学校之间必须均衡,绝非某几所学校办学条件十分优越,而大多数学校条件平平。鉴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实际差异,应当根据当地经濟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实际,制订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同时,应当加强对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监督评估,有效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使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等条件大体相当。
  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逐步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试点工作,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同时,各级政府要对加强办学困难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负起责任,并将这项工作与政府主管行政领导的政绩考核挂钩。不仅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政府主要责任考核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完善政府问责制度,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力度。
  3.5 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共建班,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坚决不收“择校生、条子生、高价生”。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学制改革,实行完全中学初中、高中脱钩,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从而为实现学校间生源质量均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6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另外,从我国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之间存在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要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只要领导认识到位,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在不长的时间内也是可以解决的。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则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全面實施素质教育,可以带动学校的全面改革,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提高其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其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之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换句话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新视点》[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朱家存.《教育均衡化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黄家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地区经济不均衡对教育的影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杨九俊.《挑战与对策—基础教育改革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 张玉林.《中国农村教育:问题与出路》[J].转自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8] 贾文红.《“择校热”与教育吉尼系数》[J].《唯实》2007、11
  [9] 费锦南.《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J].转自余杭教育网,http://jszx.yhjy.net
其他文献
关键词:2010年将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赢得全球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热切期待。高素质的志愿服务是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试图从志愿者的素质、人数、类型及特征、志愿者的招募与甄选、志愿者的培训、志愿者的报酬和激励等方面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 志愿者 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B [
期刊
摘要: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法家学派创始人,其“尽地力之教”和“平籴”的经济思想分别从生产和消费领域探讨了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虽然现代中国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两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却同属小农范畴。因此,李悝的经济思想对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经济、社会问题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悝 小农经济 三农问题 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不但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也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象征,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在国际知识产权纷争频频见诸报端的时候,在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家局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烟草行业战略的条件下,加强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建设和保护,理应引起全行业的重视并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关键词:无形资产建设 知识产权保护 烟草行业 改
期刊
摘要:本文在论述我国金融产业战略选择的基础上,对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产融结合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并对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努力方向。  关键词:金融产业 中信集团 战略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0121—03    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获取金融行业利润为目的,控股或参股多家金融企业:二是通过整合所控股和参股的
期刊
摘要:本文概述了村经济合作社的定义,诠释了村经济合作社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特征,指出在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认识宣传缺位、职能作用缺位、社员界定缺位、社长选举缺位、部门支持缺位等,探讨健全完善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建设中制度机制的思路,尤其是建立健全社员身份界定、章程制定等规范制度,并认真积极履行合作社职能职责。  关键词: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建设 必要性 健全制度 杭州淳安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根据中国足球的理论建设严重缺位而足球事业发展又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现状,就“中国足球理论体系构建”的命题进行探讨;在对足球发达国家的足球理论做全面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如何构建中国足球理论体系及如何培育足球理论家的思路;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需要足球理论家,中国可以产生先进的足球理论体系。  关键词:足球理论体系 理论家 足球哲学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相当地迅速,但是,他们在薪酬体系设计和管理方面,都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本文以案例分析研究的方法,阐述了民营服装小型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的一般路径。基于广州市海珠区中山大学附近制作企业区的一家民营独资企业——文威服装厂的人力人才、薪酬激励力困境,通过充分调研、查找原因,根据文威服装厂的特点、所处发展阶段,提出了在民营服装小型企业内薪酬体系的改革设计思路、步骤构想,同时进一步提出设
期刊
摘要:通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阐释,分析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关系,讨论了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了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海洋经济 资源环境 和谐持续    The sea economy and the resources environment harmonious develops the res
期刊
摘要:在景观融入房地产的过程中,地产景观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地产景观在房地产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议论。地产景观的营造与发展成为了当今的一个重要话题,地产景观在争议中不断的成长发展壮大。本文笔者从园林的自然风貌、园林特点、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等多方面的特点为出发点探讨地产景观的多样性、自然性等特点。  关键词:历史与发展 景观的重要性
期刊
摘要:实施设备管理“四强检”制度,对输油设备及重要设施实行强制检测,及时准确界定其技术状况,为设备维修提供了可靠依据,实现了提前预控设备事故的目的,保障了设备安全、平稳运行,提高了设备综合技术性能和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设备 管理 四强检    The equipment management “four strong examines” the system application  Ya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