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在哲学课堂轻舞飞扬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哲学课堂引用诗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哲理在美的欣赏中自然而然沁入学生的心灵,而且能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突破重点、尊重学生多元的学习体验,升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诗意在哲学课堂轻舞飞扬。
  关键词: 哲学课堂 《矛盾分析法》 诗意课堂
  关于哲学与诗的关系,作家寒山石有首诗:“人类有一棵常青的智慧之树,那就是哲学;诗就是这棵智慧之树上盛开的花朵。哲学深入人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大自然,深入到人的思想内心,哲学无所不在;诗也抒写着人生,抒写着社会,抒写着大自然,抒写着人的思想内心,诗同样无所不在。哲学是含蓄的诗,诗是形象的哲学;哲学是人类智慧的诗章,诗是人类思维的灿烂花朵。哲学不是玄学,哲学是一汪清泉;诗不是精神贵族的养料,诗是大众的面包。”可见,在哲学课堂引用诗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使哲理在美的欣赏中自然而然沁入人的心灵,而且能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打下基础。本文是我在《矛盾分析法》课堂教学中一些想法和做法的总结与思考。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一堂好课非常重要。我们要为学生的旅行选取美丽的景色,构建教学的诗意花园,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始学习。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学生感觉最为抽象最难理解的观点。在导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教学内容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中华传统诗文《道德经》第二章文字,并请学生齐声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文字闪烁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学生朗诵经文,有一种美的享受,也会在音韵之美中思考其中的哲理,从而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有感性的认识。
  在进行“矛盾的特殊性”教学时,适逢学生刚考完试,有部分学位因考试不理想而灰心丧气。在课的伊始我展示了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并请一位学生对这首诗做出解释。学生纷纷抢着举手回答:“梅花和雪花互相争春,谁也不肯服输,这使诗人很作难,只好搁下笔来,费心加以评判。梅花虽白,但与雪相比,还差三分;雪虽清,较之于梅,则没有梅花的幽香。”接着学生的解释,我和学生一起鉴赏这首诗:“梅雪争春,究竟哪个美?其实是无法加以评论的。纷纷扬扬、自天而降的雪是那样洁白无瑕,凌寒独自开的梅却给人以淡雅的清香,它们以各自的特长共同装点了冬季的大自然。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唯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相得益彰,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有人对自己的长处自傲,而对别人的短处加以嘲笑,结果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长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却不可以骄傲;短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弥补的,却不可有意掩饰。我们的学习也如此,同学之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在鉴赏诗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哲理。
  诗意情境的创建,要求我们构思符合课程实际的课堂导入。通常的方法还有以下几种:音乐导入法、影片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课堂事件导入法、名言格言趣语导入法等。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破重点,尊重学生多元的学习体验。
  每座山都有自己的峰峦,每个海都有自己的波澜,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内容。对于重点的景色,我们应该更加诗意地欣赏、浏览,让学生在40分钟的欣赏里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例如在讲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时,这一知识学生不太容易掌握,因为学生容易忽视矛盾双方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转化的方向是相反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引用了《有的人》这首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诗歌里如何体现了矛盾双方是依据一定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因为这首诗非常通俗易懂,学生对这首诗耳熟能详,所以马上突破了这一难点,事实上学生在以后的作业中对这一知识点理解透彻。
  为进一步检测学生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原理的掌握情况,我随后以一个与诗句有关的故事,通过讨论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我国南北朝诗人王籍曾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然而宋朝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哲学知识来评价一下谁的观点较科学。”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充分说明了事物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一鸟不鸣山更幽’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夸大对立否认统一的错误观点。”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又让学生举例说明“矛盾”的观点,例子可以是诗歌、俗语、名言、故事、生活实例等,学生列出的诗句令我惊叹不止。
  (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这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二)“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三)“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去掉沉繁画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思维是美丽的花朵。没有思维之花的绽放,诗意只会是无病呻吟、哗众取宠,诗意的课堂势必流于形式。在诗意的课堂里,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没完没了地讲授标准知识,而是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来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使学生的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材料。
  三、春风化雨润万物,行云流水听清音——升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成功、科学的课堂教学结课艺术,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够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矛盾具有普遍性》的课堂结尾,我朗诵《我感恩》:“我感恩有每夜和我抢棉被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浪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吃得很好。有阴影陪伴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整的草地,待清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能找到最远的那个停车位,因为那表示我还能走路,且还有幸能有辆车。有巨额的电费账单,因为那表示我冷气吹得爽。教堂礼拜时我身后有五音不全的女士,因为那表示我还听得到。有一堆衣服要洗烫,因为那表示我有衣服穿。一天结束时感到疲劳和肌肉酸痛,因为那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一大早被闹钟吵醒,那表示我还活着。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因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会想到我。”
  在《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教学尾声,我展示了一首题为《母亲》的诗:“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妈妈老了,她把不老的心灵给了我……”“同学们,这是一首诗歌颂圣洁无私的母爱的诗,请同学们在感动之余,在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的同时认真思考:在这首诗里,是怎样体现矛盾的基本含义的?”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诗歌进入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借助思想政治的学科知识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德国哲学诗人赫尔德林在他的诗里写下这样两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他的大地上。”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活的栖居地,我们要让诗意在哲学课堂轻舞飞扬,时时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旺.营造如诗美丽的哲学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6).
  [2]李永斌.让哲学走进学生的心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7).
  [3]李运忠.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9).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阐述了民族中心主义在翻译学研究方面的深远影响,通过史料和文化阐释证明“tiger”并不是“亚洲四小龙”中的“龙”的翻译,而这种译“龙”为“虎”的臆断是中国翻译界学者们长期讨论的话题,并更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翻译作为改写”的现象,探讨了如何在翻译研究中避免民族中心主义的问题。  关键词: 臆断解读 译“虎”为“龙” 民族中心主义  一、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东亚的四个新
摘 要: 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卓越计划”实施的三个特点,构建并实施了“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者从“知行合一,能力为本”构建及实施两个层面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卓越计划 知行合一 能力为本 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在国家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启动实施下,我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开始注重从以知
摘 要: 为了了解河北省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提高河北省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本文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等方式,着重调研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河北省 农村幼儿园课程 现状 对策  河北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十一五”以来,河北省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省农村幼儿园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相
摘 要: 徐迟抗战直至“文革”前创作的诗歌在内容题材、思想指向和艺术品质等方面与同期其他诗人同类诗歌存在着“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革命战士的风貌”、“以格律诗的形式来表达内心感受”、“唱着颂歌,使诗歌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和载体”等明显的时代共性;与此同时,又葆有“幻想”、“唯美主义的艺术倾向”、“个人情感和时代情感相融合”等突出的审美个性。原因在于徐迟始终将个人的创作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时代的脉搏紧密
摘 要: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我校进行了“绿色”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与实践。在此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对环保校本课程开发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以系列主题中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我给鸟儿安个家》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 环保 校本课程 开发例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摘 要: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运用“德育、智育”双线,和学生齐心,和学生打成一片,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良师益友 价值 德育 智育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在从教的路途中一直总结反思,贯穿“双线、齐心、共舞”的策略,决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就有价
摘 要: 蒲松龄在小说《聊斋志异》中,对狐女情有独钟,不但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而且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强烈的反抗意识。因此,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大多被赋予美好的特质。这些美的集中与人间百态的人性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特征的狐女,有侠女的义气,性情女子的多情,纯真女性的率性,等等,其形象既丰富而又独特,让人流连忘返。  关键词: 蒲松龄 小说《聊斋志异》 狐女形象  一、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
摘 要: 孙犁的抗战短篇小说创作在其对普通大众的真诚关注、对美好人性的深情讴歌、对美善的极度张扬、对语言的诗化表达等方面,呈现出与解放区主流文学的“貌离”之处。但其作品通过小题材反映时代大主题,讴歌人性实质上是歌颂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人性美、人情美,对美善事物的描写和歌颂也始终与革命、与时代紧密相连,这些都与主流文学极度“神合”。因此,孙犁向来被看做是主流文学中的“正宗”作家。  关键词: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红字》这部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剖析,让读者领略到了在爱的追求中,女主人公的勇敢、珠儿的桀骜、齐灵沃斯的邪恶以及牧师丁梅斯代尔的懦弱。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海斯特,最终感化了罪恶的社会,让人们看到了善良的力量。  关键词: 《红字》 善良 邪恶 人物 心理剖析  《红字》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霍桑的重要代表作,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动人的故事。它发生在17
摘 要: 语文教师以“无为”催发学生的“有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切切实实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失为一条构建有效阅读的好途径。教师应注意以“无为”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善待学生的提问,宽容学生的异议,鼓励学生放飞思想的翅膀,等等。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研究性学习 “无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