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l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听各种各样的公开课,小到学校自己组织的校级公开课,大到前段时间去泰安听的“全国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全国性的公开课,真的收获颇丰,也从中发现这么个问题:所有的公开课上课教师都对文本做了深入的研读,对课文的分析也往往深刻到位,只是并非所有的公开课都让人听着舒服。细细思索,原来是学生——并非所有的课堂学生都能随老师一起深入文本,真正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而语文学习最主要的还是要引领学习的主人——学生走进文本,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下面就谈谈结合我个人的实践和别人的案例中总结出的几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有效做法。
  一、有个精心设计的开篇,也就是巧妙地导入
  导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主要手段是语言,或清新或激昂或深沉或新颖。
  以下是于漪教师指教《春》的课堂实录,导语设计语言优美,让人倍感亲切。
  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同学们把讲义拿出来。
  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我们曾经学过一些绝句,现在我问一问大家,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有同学知道吗?——杜甫的绝句,大家想想看。
  二、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文本
  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同体裁的文章适合不同的朗读方法,教师正确的引领是关键。
  余映潮老师是课堂设计的高手,他曾经来我们这执教《行路难》一课,在诗歌吟读的第二个环节,他这样指导学生去朗读《行路难》。首先指导学生把握好诗歌朗读的节奏,一般老师也就是点到此,他听完学生的朗读后这样指导的学生——你们把刚才的二三三节奏换成四三节奏试试。在指导学生注意朗诵中的抑扬顿挫时,他指导学生要“欲抑长扬”并作示范,学生的再次阅读在节奏和抑扬顿挫方面的效果就立竿见影。
  三、是对多媒体手段的适时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辅助工具也越来越先进,我们完全可以“拿来”这些高科技手段为我们所用,适时地应用这些多媒体手段有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去年本人执教的市级公开课《安塞腰鼓》,在课堂设计中就插入了一段有六分钟的课文朗诵视频,配有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加上独具民族特色的唢呐声当背景音乐,把学生一下就带入到了文本中去。
  有时在课前的导入,或者是课后的延伸中都可以适时的插入视频或者图画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刚刚学完杨绛的《老王》,文章最后引导学生学会“用善良来体察善良”,作为生活中的“幸运的人”有责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不幸者”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照片,再做适时的引导学生加深了对“责任”的理解。
  四、课堂活动的巧妙设计
  有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也有利于推动学生走入文本。刚刚结束的《阿长与山海经》的学习中,在重点研讨买山海经的片段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目不识丁”的阿长是怎样买来《山海经》,通过表演学生对作者“震悚”的情感,及作者对阿长的敬意就有了很深的理解。
  还是《安塞腰鼓》中,学生看完视频后意犹未尽,设计一个小活动,让学生以手代锤,以桌代鼓,边呐喊边有节奏地敲鼓,更深一步地推进了对文本的理解。
  五、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前辈叶圣陶如是说。
  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是学好课文,阅读更不能仅仅是教材的阅读。每堂课结束我们或者推动学生的阅读,或者带动学生的写作,让学生在读写活动中推进语文的学习。
  总之,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让学生能深入文本,加强情感的体验,就是最大的收获。
其他文献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拷问诗题  一般情况下,诗题是诗的眼睛,它常表明类别和背景,起到点明主旨、交代对象和奠定诗歌情感基调的作用。若抓住了诗题的信息,就是抓住了诗歌的主体方向。如王昌龄的《送魏二》(2010年江苏卷),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雍陶的《送蜀客》(2010年天津卷),诗题中“送”“赠”“别”等字,表明其所写内容与临别送行有关;再如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2011年山东卷)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把高中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方面的内容,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学论著研读。这些设计都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
期刊
就意象而言,它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意象的创造基础是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深刻体验和强烈感受。而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艺术追求,对意象进行选择与组合,形成具有诗人独特个性特征的意象。就如香草、美人之于屈原,是诗人高洁品性的象征。明月之于李白,是寄托诗人对光明纯洁的追求和向往。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使他的理想幻灭。生缝乱世,在老病穷愁中饱尝离乱之苦。虽然是悲剧的时代让他扮演了悲剧的角
期刊
一、注重作文序列化系统指导  作为教师要从整个高中三年着眼,制定学生写作计划。因此,我结合语文教材(旧人教版语文教材)高一重记叙,高二重议论的作文训练思路,在记叙文部分着重训练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记叙手法: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景物,修辞——排比、比喻、夸张等,结构——前后照应、悬念、曲折,审题等几个方面,在议论文部分着重训练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审题——论点的提出
期刊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随着2011年河南省课改揭幕,正式使用新课标试卷进行高考,其中本考点分值在传统高考的基础上增加了3分,而所考内容含语言赏析,形象赏析,表达技巧赏析以及思想情感的赏析与评价,其中思想情感的考查几乎是必考题,纵观2011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其中15套试题高考了思想情感的赏析与评价,可见思想情感的考查至关重要。  然而,即使部分试题没有直接命题考查情感,而体会和感悟诗词的思想情感是理
期刊
生活中确实有诸多不公,遭遇了不公平怎么办?牢骚吗?毛泽东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那么就让我们放眼历史的天空去寻觅答案。  黄沙漫漫,烈日炎炎,一位汉将率几千人马迷失了道路,艰难地行走在滚滚沙尘之中,突然,十几万匈奴军队从天而降,横亘前方!于是剑拔弩张,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将军率部属和敌人拼死相搏,但终因寡不敌众而惨败,败讯传出,龙颜大怒,主将怪罪,严加审讯,将军口讷,
期刊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模式,它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发展平台。  整个问题导学过程中,问题的提炼尤为关键。一要精简,太多的问题连续抛出易引起学生思维的疲劳和惰性;二要概括,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过于零碎的问题会造成低效课堂;三要适度,太难或太容易了,都不利于课堂行为的顺利实施。  设计最精巧的问题,应为学生打通一个入口低平、空间高大的学习通道。进
期刊
一、通过实践,认识到教师的作用   通过很多次的讨论、研究和问卷调查,要想实施高效课堂,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教师才能改变课堂,使课堂达到高效;只有教师才能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学校意识到,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必须明确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基本职能,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要应当表现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
期刊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这都离不开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