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留守学生”越来越多,这种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往往在心理上对“留守学生”产生一定的不适感,严重的则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畸形发展。这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对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根据相关的调查和心理学知识,“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现状主要有:(1)性格缺陷,行为偏差。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压力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引导他们排解苦闷与困难。而初中“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学生联系较少,很难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导致有些学生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长期影响,形成孤僻性格。“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对学生心理教育上的欠缺,对学生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对学生生活习惯的放任,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行为也时常出现偏差。(2)情感缺陷,心理障碍。初中学生由于身心的发展变化,学业压力的增加,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常常出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现象,致使这些学生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从而引发他们的种种心理疾病,如,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3)学习困难,中途辍学。“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是缺位的。平日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积极的、有效的帮助,这会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等产生消极的、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孩子中途辍学。(4)价值观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留守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农村相对较好,父母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法规教育、亲情抚慰和养成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有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的负疚感,使他们用“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一些“留守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虚荣心强、不求上进的坏习气,有的孩子甚至吃喝玩乐,得过且过,形成厌学情绪、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特别是城乡结合处的一些农村初级中学,根据相关的对学校“留守学生”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留守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大致有:1.家庭因素的影响:这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1)“留守学生”长期在缺乏父母亲情的关爱下成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引导;(2)“留守学生”的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知识文化层次低,无法全面尽到教育责任;(3)“寄养”生活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4)“留守学生”的父母或临时监护人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表现为:要么说教多,孩子是在不停的提醒下成长起来的,要么包办代替,使孩子自主性、独立性较差,要么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要么专制管教,时时处处对孩子进行限制,孩子自由活动空间狭窄。2.学校因素的影响:(1)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很难为“留守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在生活上、学习上对“留守学生”很难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2)应试教育机制在当前教育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唯成绩论英雄,成绩较差的“留守学生”在成长中被抛弃;(3)大班额问题,使教师无精力关心学生学习之外的事,更无从谈到对“留守学生”的额外爱护。3.社会因素的影响:(1)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2)现代传媒和大众舆论的影响;(3)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4)校外不良同龄人的影响;(5)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影响。
“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现象,“留守学生”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社会大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注“留守学生”成长,关爱“留守学生”,是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扎实地解决好“留守学生”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根据相关的调查和心理学知识,“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现状主要有:(1)性格缺陷,行为偏差。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压力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引导他们排解苦闷与困难。而初中“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学生联系较少,很难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导致有些学生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长期影响,形成孤僻性格。“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对学生心理教育上的欠缺,对学生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对学生生活习惯的放任,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行为也时常出现偏差。(2)情感缺陷,心理障碍。初中学生由于身心的发展变化,学业压力的增加,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常常出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现象,致使这些学生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从而引发他们的种种心理疾病,如,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3)学习困难,中途辍学。“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是缺位的。平日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积极的、有效的帮助,这会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等产生消极的、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孩子中途辍学。(4)价值观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留守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农村相对较好,父母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法规教育、亲情抚慰和养成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有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的负疚感,使他们用“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一些“留守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虚荣心强、不求上进的坏习气,有的孩子甚至吃喝玩乐,得过且过,形成厌学情绪、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特别是城乡结合处的一些农村初级中学,根据相关的对学校“留守学生”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留守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大致有:1.家庭因素的影响:这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1)“留守学生”长期在缺乏父母亲情的关爱下成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引导;(2)“留守学生”的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知识文化层次低,无法全面尽到教育责任;(3)“寄养”生活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4)“留守学生”的父母或临时监护人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表现为:要么说教多,孩子是在不停的提醒下成长起来的,要么包办代替,使孩子自主性、独立性较差,要么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要么专制管教,时时处处对孩子进行限制,孩子自由活动空间狭窄。2.学校因素的影响:(1)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很难为“留守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在生活上、学习上对“留守学生”很难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2)应试教育机制在当前教育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唯成绩论英雄,成绩较差的“留守学生”在成长中被抛弃;(3)大班额问题,使教师无精力关心学生学习之外的事,更无从谈到对“留守学生”的额外爱护。3.社会因素的影响:(1)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2)现代传媒和大众舆论的影响;(3)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4)校外不良同龄人的影响;(5)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影响。
“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现象,“留守学生”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社会大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注“留守学生”成长,关爱“留守学生”,是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扎实地解决好“留守学生”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