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鉴赏要求学生真正进入鉴赏的状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作品,进入作者的语言,领略作品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怎样把“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我想应该调动积累,梳理整合,归纳一些常见的分析角度,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术语。
首先,谈谈诗歌的形象
“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体现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如都是写友情:李白诗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诗为“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李白选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空中,“向上”给人以飘逸之感;杜甫选取的形象是“滟滪堆”,指向在水下,“向下”给人以沉郁之慨。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其次,谈谈诗歌的语言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要熟记一些,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分析诗歌的语言应注意诗中的那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连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地雄奇景象。
分析诗歌的语言还应注意品味诗人“炼字”的妙用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即“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再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该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
第三,谈谈诗歌的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几句围绕“求贤”节节上扬,末句点出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特点有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看看诗中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如《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有的是用读者熟悉的声音作本体,表现乐声的富于变化,如“如急雨”、“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如裂帛”;有的是用有形的喻体表现无形的乐声,如“花底滑”、“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比喻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
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等。描写又有白描和细描,如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王维的很多诗则善工笔细描。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接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兴、象征、虚实结合等。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结句却落笔于今日之荒凉,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
诗中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浅淡以及“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等等,不一而足。
首先,谈谈诗歌的形象
“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体现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如都是写友情:李白诗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诗为“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李白选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空中,“向上”给人以飘逸之感;杜甫选取的形象是“滟滪堆”,指向在水下,“向下”给人以沉郁之慨。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其次,谈谈诗歌的语言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要熟记一些,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分析诗歌的语言应注意诗中的那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连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地雄奇景象。
分析诗歌的语言还应注意品味诗人“炼字”的妙用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即“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再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该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
第三,谈谈诗歌的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几句围绕“求贤”节节上扬,末句点出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特点有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看看诗中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如《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有的是用读者熟悉的声音作本体,表现乐声的富于变化,如“如急雨”、“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如裂帛”;有的是用有形的喻体表现无形的乐声,如“花底滑”、“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比喻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
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等。描写又有白描和细描,如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王维的很多诗则善工笔细描。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接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兴、象征、虚实结合等。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结句却落笔于今日之荒凉,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
诗中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浅淡以及“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