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 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来源 :中国新通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生命教育的革新,但也导致中学生出现了生命价值观混乱、现实人际关系淡漠、身心健康受损等问题。为此,互聯网背景下加强中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 和中学生充分利用智慧网络的优势,融合网络思维,形成四元共治的联合体。即学校要依托互联网平台以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父母要正确看待互联网并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社会要净化互联网空间和凝聚社会教育的力量,中学生要合理使用网络并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关键词】    互联网    中学生    生命教育    路径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了促进教育领域创新的驱动力。在理论方面,教育的理论研究都离不开我们现在所处的互联网时代背景;在实践方面,从线下课堂幻灯片、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到线上网络课程,尤其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互联网发挥了巨大的优势,给中学生带来了新的课堂体验,为中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了技术支撑。
  然而,由于网络空间泥沙俱下,身心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往往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出现各种生命异化的问题,这给中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关注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和发展问题,不仅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智慧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1.1生命教育的概念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紧密结合,推动着各行各业智能化、数据化的创新。从“互联网+医疗”的远程诊断到“互联网+金融”的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等,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已经深度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以网络为媒介的智慧教育应运而生。在这种新型教育形式下,不同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成为常态,壁垒日趋消解,从我们所提倡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便可见一斑;课堂教学从单向式知识传授向交互式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资源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这些都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支撑。
  综上,本文所研究的智慧教育是指互联网同教育领域相结合,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教育媒介,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空间的信息资源,挖掘、加工和开发教育资源,以促进中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1]目前在国内,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大多是关注肉体生命存活的层面。生命可贵且有限,在此意义上,重视中学生的生命保全,强调安全教育、传授生存技能和培养自救能力具有其合理性。但这并非是生命教育的全部和真谛,我们所倡导的生命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应引导学生追寻‘为何而生’的终极价值。”[2]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生命教育指对中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生命意识和价值观一体的教育,以引导中学生提升生存技能、珍惜生命存在、追求生命价值。
  1.2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1.网络信息的复杂多元性导致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出现混乱
  繁杂的网络信息中存在着许多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内容。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抓住中学生缺乏生活履历的特点,加之强烈的好奇心理,便通过建立色情网站和发布色情图片来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有的网络诈骗甚至以中学生群体为对象实施犯罪,严重危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网络暴力的危害也不容小觑,主要体现在中学生接触的带有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和带有伤害性、侮辱性的不良言论中,长时间暴露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容易使青少年形成攻击性的性格和反社会的人格倾向,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极端行为。
  2.互联网时代中学生生命成长出现的种种异化问题亟待解决
  一方面,中学生网络成瘾造成生命健康和人际交往的异化。随着中学生上网时长的增加,中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逐渐加深,甚至是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聊天工具的过度使用。网络游戏通过设置竞技、闯关、充钱等方式形成游戏黏性,吸引中学生群体不分白天黑夜沉迷于其中,导致体力和精力严重透支,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学生缺乏整合零散的网络信息的能力,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在智慧教育背景下,中学生除了接受系统的班级授课之外,还要自己通过网络了解信息,拓宽知识面。但由于网络知识具有零散性,中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使得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系统的逻辑体系,无法深入地思考,渐渐地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开展存在缺陷
  1.生命教育内容不全,缺乏网络发展的时代性
  目前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更多是强调生命安全,如心理健康教育、普法教育、急救知识的普及等,这些内容本身对于生命教育来说是必要的,但也只能是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在互联网背景下,把生命教育内容窄化为安全常识的普及和急救知识的掌握是不全面的,网络发展对中学生的生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生命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性与多样性
  学校对中学生开展的生命教育多是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板报宣传等方式,在实践方面的落实相对薄弱,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很好地借助校园网络、微博、微信、QQ等现代传播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感染力的生命教育活动。
  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身边涌现出许多战“疫”英雄,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手段,让这些“可触摸的”的人物对学生产生听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体的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让有限的生命实现增值和超越,从而增强学校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3.生命教育效果不佳,缺乏连续衔接与深入系统的讲授   近些年来,随着对生命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生命教育已相继纳入了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但也只是作为中学德育课程或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内容,很少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并纳入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中学开设网络空间安全课、生命伦理学课等教育课程显得愈发重要。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校未具备专业的师资力量,许多教师的生命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对生命教育开展的形式和手段缺乏了解,还有部分教师与网络时代相脱节,生命和信息素养都较为低下,无法有效借助网络进行信息化的生命教学,引导中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健康成长。
  2.2家庭对生命教育的贡献存在不足
  其一,父母对互联网的认识存在不足,缺乏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正确引导。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观念、知识相对滞后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家长对网络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法对孩子在使用网络的问题上作出趋利避害的引导。部分父母认为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孩子辨别能力和自制力不足,容易深陷其中,且孩子当前的任务就是学习,上网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便坚决抵制孩子接触和使用网络。而中学生在好奇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往往会去尝试接触互联网这一新奇事物并深陷其中。
  其二,许多父母为了子女今后能更好地就业,往往从小对孩子的学业给予高度期望,将“好工作”与“高学历”相捆绑,片面追求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生命意识等人文方面的关怀。这不仅造成孩子心理发展不健全,碰到困难容易冲动、走极端;同时,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家庭缺乏温暖和谐的氛围,甚至是对孩子进行谩骂、拳打脚踢,导致子女在家庭中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只能在网络上寻找情感寄托,造成现实中对父母、亲情的冷漠,对生活和自身生命感到沮丧、失去信心。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下,中学生学业和心理负担沉重,精神焦虑,体味不到生命的快乐,常常出现各种生命问题。
  2.3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存在欠缺
  一方面,当地社区对互联网时代中学生生命教育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中学生课余闲暇时间可供娱乐休闲的场所、设施不足,中学生的业余兴趣得不到满足,只能从网络游戏、赌博等寻找刺激和快乐,释放压力。
  另一方面,政府对互联网平台存在监管不力、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使得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增加了中学生受到网络污染的可能性。黄赌毒不良信息的散播、各种自杀群和诈骗网站的建立,以及电子竞技类游戏等网络产业衍生的负面作用,各种不利因素存在于网络空间,严重阻碍了中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4中学生对生命价值和责任的认识有待深化
  其一,中学生对网络信息与诱惑的辨别和抵御能力有待提高。中学生在接触网络后,常常由于意志薄弱易对互联网产生依赖性,以至于到了痴迷的程度难以自我解脱,无法控制上网时间,一旦不上网便心慌痛苦,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同时,网络上各种娱乐新闻、言语激进的评论,还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灌输,中学生常常由于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深受这些网络文化糟粕的毒害而不自知。
  其二,中学生对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角色转换能力有待加强。过度沉溺于网上交友使得许多中学生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变得符号化,一旦迈出虚拟世界,中学生由于对虚拟和现实世界角色转换的能力较为低下,容易出现心理落差和各种不适,最后选择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角色转换能力的缺乏也常常使中学生将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带到现实中来,心浮气躁,漠视他人生命,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导致群殴事件、报复行为等校园霸凌事件频频上升。
  其三,中学生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和抗挫折能力有待提升。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逐渐成熟的发展阶段,自尊心逐步增强,但思考能力仍不够成熟,喜欢钻牛角尖,遇到挫折或困难不愿面对,甚至是选择把结束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没有意识到生命不仅是自我存在的载体,也是担负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主体。
  三、互联网背景下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出现的种种问题暴露出当前中学生的生命教育仍存着不足,而这也正是重构网络时代中学生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
  3.1学校要依托互联网平台,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1.开设课程与拓展内容,形成生命教育的常态化
  学校应在当前教育的基础上,依靠互联网的大数据支撑,利用学习通、慕课等网络平台开设生命教育网络课程,及时拓展网络安全、互联网法律法规等网络知识内容,教会学生如何辨别网络谣言和防止网络诈骗,甄别网络信息的是非真假,遵守网络空间的生命伦理。
  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程度,增强生命教育的感染力
  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组织和动员教师参与到网络课程的培训,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生命教育专业化水平;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引入生命教育专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推进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
  3.完善生命教育工作,协调开展自然与精神层次的生命教育
  首先,班主任应完善本班的网络平台打造工作,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搭建好与学生、家长的网络沟通桥梁。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和学生往返学校的特殊时间点,教师要利用好网络通信与中学生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动态。
  其次,教师应呵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抑郁、不安、孤独等情绪和心理问题要及时疏导排解。虽然许多中学都设置有心理老师,但部分性格内向且不善言辞的中学生往往不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对此,学校可以牵头为学生设置网絡心理导师,让学生一对一在线咨询心理专家,这样既能使中学生的个人隐私得到保护,又能使他们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和针对性的解决,重新感悟生命的美好。
  3.2家长要正确看待互联网,实施家庭生命教育
  家庭是生命的起源,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生命成长十分关键。在智慧社会环境中,父母应主动地了解和学习网络和生命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既能进行家长的自我教育,又能优化对孩子的生命教育。   其次,父母应转变传统思想,正确看待互联网的利与弊,树立与网络时代相符的教育观念,勇于尝试和接触互联网,走在子女的前面,发挥好家庭教育在孩子生命教育中的功能,对孩子使用新型网络媒体起到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合理享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父母还可以通过家校通、家长群等家校互动的网络桥梁同学校、老师进行联络,对子女的学習和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促进孩子学习进步和健康发展的合力。
  3.3政府要净化互联网空间,发挥社会生命教育的力量
  其一,政府要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开发原则、适用范围、网络监管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3]由此来加大社会的网络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避免中学生暴露在网络污染之下,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净化互联网空间、为开展中学生生命教育创设良好外部环境的法制保障。
  其二,政府要发挥社会各界对中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教育作用。如利用明星效应及社会上的感人事迹,发挥社会生命教育的正能量作用,扩大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力。同时,政府要积极推动中学生生命教育社会平台的拓展,打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如社会上的一些教育研究中心和公益组织通过搭建自己的生命教育网站,共享生命教育资源,从生命教育的公益讲座、课题研究、教材图书到具体的实践课例,提高了社会教育信息资料的利用率,为中学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提供启发和帮助。
  其三,政府要充分发挥和挖掘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势,满足中学生课余生活的需要,如定期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供中学生参观。当地社区要与学校积极配合,通过让学生定期帮扶养老院、福利院等,将中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生命的体味和认知,为中学生的生命教育施以积极的影响。
  3.4中学生要合理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和生命价值观
  随着教育场所、教育资源的日趋多元化,中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场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接受生命的方式也不仅仅是通过班级授课制,更多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定步调安排学习。因此,在智慧教育环境下,中学生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合理利用网络获取新知、完善自我,让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成为中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有效补充,促进中学生的生命成长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面对互联网无限的信息,中学生要提高媒介素养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学会“信息节食”,适度上网,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饱满的生命热情战胜挫折,肩负起生命的责任。
  四、结束语
  在科技带来巨大变化的智慧网络时代,我们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教育资源,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让他们成为新时代有思想的个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  考  文  献
  [1]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3(09):85.
  [2]邹太龙.新冠肺炎疫情:一堂完整、鲜活而深刻的生命教育课[J].中国德育,2020(09):11-12.
  [3]易凌云,周洪宇,王明雯等.推动我国互联网教育立法的思考和建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44-45.
其他文献
【摘要】 “互联网+”的背景下,在教育产业不断扩大影响范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大范围的信息化网课教学的开展快速的推进了“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进程。本文结合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线下教学情况探索了相关的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研究和改革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 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学评价  一、背景分析  “互联网+”的背景下,在教育产业不断扩大影响范围,尤其是在疫情
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利于打破传统课堂限制,让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同时,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慢慢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有一个好的学习态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能需求量不断上升,这无疑增加了电力企业的供电压力,为了保证电力企业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人们用电需求,现以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终端应用为例,针对该终端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还分析了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终端系统的应用价值,为确保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终端能够可靠、稳定、安全地运行,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
【摘要】 信息化时代,普通高校应该积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文章从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出发,从理论上阐述了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的特点,并且对普通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 普通高校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企业和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识课程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顺应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高校师生可以依托互联网+的背景,便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急剧增加,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信息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处理信息、如何活用信息已成为社会的课题。目前,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在“互联网 + 职业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才能适应大数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会从各种渠道或信息源收集信息、客观的评价信息、正
2017年江苏初中信息技术纲要发布,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在初中课堂教学时,把信息核心素养中融入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摘要】 在这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优缺点一目了然,它给社会发展带来进步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解决。老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时,应注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信息技术技能的指导。高中是学生的思想观念逐渐成熟的时期,老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尊重高中生心理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学生核心素养  引言: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培
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秉持“学生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就业为本、终身学习”理念,以CDIO-OBE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融合课程思政,构建以Java语言为
【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21世纪已经是信息化时代,而互联网+的作用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改变,市场上的产业结构也因此变化,经济体系出现变革。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情况下,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在该种背景下开展中学生阅读推广,需要考虑到采用新的阅读方式,并根据初中生的阅读特点制定阅读推广策略,如此才能促使阅读推广方式更加符合时代需求,也更能够突出阅读推广效果。本文先概述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