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缺少“张召忠”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2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杂文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做过数百场教育教学讲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和《教育的觉醒》等。
  教育很搞笑,但缺少搞笑的评论。评论的内容都是崇高与感动的,而真实的教育却有着无限丰富的搞笑素材。中国教育不缺教育家,缺的是搞笑的教育评论家。
  其他行业都有搞笑评论家,娱乐行业就不要说了,一些严肃的行业也有。张召忠,军事评论家,但却是一个搞笑的评论家。他建议用海带缠住美国的潜艇,说雾霾可以防御激光武器,等等,可谓评出了风格和特色,很多人对之由嗤之以鼻到崇拜追随。体育比赛,紧张激烈,体育评论,即使充满激情也必须保持必要的理性。有个叫韩乔生的评论员,本来也是一个严肃的评论者,但说话老是出错,经常迸出诸如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守门员用左眼看一下右门柱之类的昏话,还弄出了一个什么“语录”,最后,干脆就将错就错,有意无意进行错评,反而产生了奇效。体育观众们长期以来,还形成了一定的韩式解说依赖症。过于规范过于正统的评说反而没有了吸引力。于是他就成了体育界最著名的搞笑评论家,他也就顺着这个路子成为了一个风格。
  文化界也有,前几年的宋祖德,被称为大嘴,无话不说,号称“娱乐界纪委书记”,真是语不笑人死不休。尽管屡屡出格,但更多的也是有蛛丝马迹的,对娱乐界也有点澄清的作用。政治界也有,中国有,电视台里经常会有一些专家的评论,叫人忍俊不禁,民间甚至制成了许多模仿的版本。外国也有,菲律宾的总统杜特尔特,出口成脏,但骂人的话也别有风趣,以至于骂了奥巴马,奥巴马还说杜特尔特是一个有趣的人。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搞笑的评论家甚至比庄重崇高的评论家还有名。清代有个叫金圣叹的人,是真才子,有六才子書,其评价的内容基本都是幽默诙谐,甚至荒腔走板,可谓是搞笑评论家的杰出代表。外国也有,马克吐温就是搞笑的评论家,只不过他的风格特殊,大多是通过故事小品文展示出来的。现在的各行各业比如经济界、地产界等都出现了一些“大嘴”,人们形容他们说的话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他们做的事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但尽管滑稽可笑,却折射了这两大领域的乱象,除此,还多少有些诗意和趣味。虽不板正,但却有用,也引起了很大反响。
  教育却很例外。很多人做着搞笑的事情,反过来评论者们却化搞笑为严肃,愣是把小丑放到了供神的殿堂。许多所谓的评论家,面对滑稽的教学场面,一本正经,正颜厉色。那些教育者本来说的是假话,本来就是不攻自破,但评论者瞎眼聋耳自甘堕落当辩护。看看那些所谓的课题研究,根本就是满纸荒唐言,几乎没一句真话,而评论者却在那里看着皇帝的新衣,进行着夸赞和自炫。虽堂而皇之,却毫无用处,只能是恶丑互现。
  为什么有搞笑,却缺少搞笑评论家。这个问题,不只是出在教育本身,主要还是评论者的个人素养问题。他们利用着公权力,享受着公共平台,顶着所谓的专家头衔,故作糊涂,难得糊涂。其实,他们本身才是搞笑,才是小丑。本来就像是马戏团,就是小丑聚会,却一定要放在庄严的殿堂,一定要按照神圣的仪式来做。看起来是神圣了,但演出的就是一幕幕滑稽剧。没有人捅破,没有人出来揭穿。而有笑料,却没人笑,要么是智商和理解力,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看看那一节节所谓的公开课,就像是演出的滑稽木偶剧,而且是反复排练过的,但上课的人却假惺惺地把已经反复演出过的课上得像新课一样。一个已经沦落风尘已久的女子却一定装成处女,你说这是贞操的胜利,还是欺骗的成功。但是,所有的人都是按照处女的标准来赞美,来褒奖。这些评论者就是帮凶,就是一丘之貉。他们成了春楼里的看门人、交通员、保护神和后台老板。尽管是少数,但如果正好遮住了透光的缝隙,就会掩盖整个局面。
  教育全是严肃的批判者,激情的赞美者,但就是没有幽默的点破者。都处在迷蒙的庐山里,都蒙蔽在空荡的牛皮鼓里,都坠落在五里云雾之中。其实,搞笑的评价比故作正经的评价更有真意,更有旨趣,也更得体。搞笑而不是批判,不是痛击。幽默中见智慧,调侃中出真谛。哈哈镜不反应逼真,但却反映夸大的必然。可惜的是,即使一些善意的教育评论者也总想透视本质,揭示规律,指明方向,厘定未来。这是用科学的手段制造了伪科学的结论,其实,还真不如直接就伪科学一次,戏弄一下。
  有时,我们想想,还不如干脆就做一些滑稽的事情,可能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应。人大政协每年的提案总有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迁都信阳,改仁怀市为茅台市,按照夏历纪年,等等,看起来滑稽,但却揭示了一种诉求。迁都虽说无稽,但北京雾霾严重,交通严峻,首都变成了雾都,首堵,至少反映了提案者的一种意向,调侃中见到了严肃。教育难道就不可以弄一些所谓的伪命题吗,我们看到的教育命题都是高大上的,那些类似吃饱了不饿,天冷了穿衣,夜黑了回家等也值得研究的,有庄有谐,有趣也有理。
  所有的行业都在重压下寻找着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只有教育,还在表情十分庄重地硬撑着。
其他文献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这是不错。但趣味的性质,不见得都是好的。所谓好不好,并不必拿严酷的道德论做标准;既已主张趣味,便要求趣味的贯彻,倘若以有趣始以没趣终,那么趣味主义的精神,算完全崩落了。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固然容易如此;教育教得不如法,学生在学校里头找不出趣味,然而他
期刊
近日,光明网一篇“不能再对教育惩戒权避而不谈”为题,报道了网友在微博上反映宿州三中高一(18)班学生“集体下跪”的新闻,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讨论的结果,几乎一致认为,教育的适度惩戒是必要的。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十五年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非常赞同网友们的意见。但说着容易,做着难。惩戒如何适“度”?“度”在哪里?教育惩戒权的授予,会不会被异化,被滥用,从而引发另一波社会问题?笔者作了一番思考,觉得
期刊
风雨中,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石丹林教授脱下西装上衣,将学生们的作业包住,然后手提着作业,匆匆赶往办公楼。这一幕,恰好被身后的老师抓拍到,这张背影照,随后在微信、微博上广泛传播。很快,在这条微博下面,4000余名网友纷纷为该老师的行为点赞:确实要赞,在武汉的人才知道当天有多冷;这份责任心,让人们知道了为人师表的意义,不仅教育了学生,更温暖了人心。(武汉晚报报道)  近一个世纪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一
期刊
谈到教育惩戒,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并不陌生,在学生管理中时而会用到,但效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就是运用的方式、目的不同。让我们先来看两则惩戒故事。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求赔偿这块玻璃的价格12.5美元。这是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赞同孩子进行赔偿,并答应借给孩子钱,还要求孩子在一年之内还清爸爸借的钱。
期刊
喻旭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现执教于金陵中学。  广西第二师范学院许锡良在《美国华盛顿州优秀教师“26条守则”》一文中列举的“守则”,不是政府的硬性规定,也并非评价教师的法规,而是对优秀教师有效经验的提炼,是为教师自身修养提供的参考。我细看了一遍,觉得它确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  先说教学。  以下几条十分可取:  (1)备课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2)不必要求学生掌
期刊
怪异的感觉    去年夏天的暑假,我在表姑家的公司做工读生,跟堂姐一起住在她的房间里,堂姐房间里有一面落地窗,视野绝佳,夏天很凉爽,又可以呼吸到山上的新鲜空气,实在很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会看到对面斜坡上的坟墓。但是那个坟墓的位置还蛮靠边的,只要不刻意去注意它就好了。但是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造成日后问题的主因。  有一天晚上,天气并不是很热,但堂姐却坚持要将落地窗打开,并且还要用电扇吹着,我当时觉得有
期刊
奇异的争执    夏夜里的11点20分,小颖倚在窗边看着窗外夜色,台风刚过两天,窗外飘着雨,她抬头望着丝丝雨点从很高的地方向下坠落,在邻近灯光的照映下闪闪烁亮。  小颖深呼吸一口,雨夜的空气闻起来格外清凉,房间里弥漫着浓厚的新家气味,她和她的妈妈、姐姐、小妹搬来这栋小区大楼还不到两个月,她尚未习惯新邻居和新的交通路线,所幸现在正值暑假,她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好好地熟悉一下周遭环境。  此时房间里除了她
期刊
刘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近年来,受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以人为本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过犹不及,出现了许多极端化问题:如部分中小学生缺乏理性、自由散漫、不遵守规则,欺凌与暴力现象频发,行为越来越缺少法度;同时,社会各界又以“教育自由”、“教育民主”、“尊重
期刊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的《自由与纪律的节奏》一章为我们描述出了几组似乎对立的概念,品读这几组对立的概念,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教育中对立统一出的和谐节奏。对应于上一章的“浪漫”与“精确”,依次有如下的对立概念:“智慧”与“知识”,“自由”与“纪律”, “首创”与“训练”,“精积”与“厚积”, “自发”与“厚发”。  “智慧”与“知识”。没有智慧的融入,知识就会变成僵死的静态现象的堆积。怀特海认为:“
期刊
近期关于“教育惩戒权”的新闻热议不断,光明网以一篇“不能再对教育惩戒权避而不谈”为题,报道了网友在微博上反映宿州三中高一(18)班学生“集体下跪”的新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核实,该班班主任顾老师(新招录的老师)为了管理混乱的班级秩序,让学生蹲着听英语听力,有几名学生因蹲着不舒服,就更换姿势,有的坐在地上、有的跪着,并非网友所言的“集体下跪”。  体罚学生被禁止无疑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可它导致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