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关键语句的矛盾分析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yr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朦胧到清晰、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寻找、锤炼、升华的过程。《再别康桥》记录了徐志摩独自知道的别一世界的愉快,那里有他的宗教崇拜和浪漫传奇.一些解读《再别康桥》的文章一味沉溺于感性的赞美,这种解读不免带有一些极端化倾向,不论是根据辩证法还是根据现象学,都不应该把对象和艺术形象的一致性作为方法的出发点,相反,应该从艺术形象中,把文本的内在矛盾分析出来,从而避免流行的机械反映论和狭隘的社会功利论。
  关键词:矛盾;关键语句;内在结构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分析就从这首诗的题目开始,所谓再别,就是第二次告别,从正常原生语义角度来看,应该是和人告别,但从原诗来看,这里并没有和人告别,也不是和剑桥告别,而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从诗中不难分析出,徐志摩和云彩作别,矛盾的第一层次就出来了,诗人为啥要和云彩告别,现实生活中,有和云彩告别的吗?诗题中的一个“别”字,交代出了文章的主题,也蕴含着悲伤、不舍、无可奈何的情调。“西天的云彩”文章此处运用的是象征写作手法,“西天”指的是西方世界,也就是作者留学的地方,而“云彩”则象征作者此刻的心情,即使非常绚烂,但最终还是要消逝。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这种情感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出来,值得读者深思。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
  康河的美应该是表层的,深层是徐志摩的一种特殊情感,作者在意象的选择上非常讲究,一是意象的运用适应了环境的特点,二是注重运用意象的修辞。在夕阳的照耀下,柳树发出金色的光,所以作者称之为“金柳”,同时招摇的青荇,运用拟人的手法,讲静态美演绎成了动态美,从诗中不难发现,这是在歌颂康河的美,自己亲临康河,如痴如醉眼前的美景,美到自己想化为康河的一条水草。但需要分析的是,这仅仅是康河的美吗?我认为不完全是。是下文中: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样就回答了上面的一个疑问,这种特殊的情感应该是所谓“彩虹似的梦”,他的美是因为这里的梦,那榆荫下的一潭,怎么在诗人的笔下,就比天上虹还要美呢?因为这里有他“彩虹似的梦”。梦这个字非常关键,不可小觑。梦有过去的和未来,通过沉淀这俩字,暗示是过去的。康河之美,原因在于过去的、长期的沉淀在这里的梦,彩色的梦,就是彩色的记忆。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梦是不可寻的,作者说寻梦,实际上就是重温旧梦,享受往日美好的回忆,往日的梦美好到什么程度呢?“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美好就要放歌,放歌就要大声歌唱,尽情的歌唱,接下来,矛盾又出现了了。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当作者写到“满载一船星辉”,正要歌唱的时候,好像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心情,正准备满身心的投入歌唱,此时,作者却又说但我不能放歌,歌是不能唱出来的。这里不免又出现了一个小矛盾,也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意脉的高潮,既是美好的、值得大声歌唱的,但是又不能唱-----“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是关键的关键,悄悄是无声的,而笙箫却是有声的,这是全诗的纲领、也是最精彩的一句,这种悄悄的感觉才是独享的,充满诗意的,最美妙、最幸福的音乐。这种自我体悟,有个重大的特点,即他是秘密的,是不能公开的,不能和任何人独享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把文章一个隐晦的矛盾分析透了,就可以回答了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说既然是“再别康桥”却不是和康桥告别,是和云彩告别?因为云彩是无声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还有云知。而云又恰恰是无声的,可以保守秘密的。懂得了这一点,才可以更好的,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一种无法与他人共享的情感,只能一个人悄悄的、无声的、秘密的回味与陶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意谓一片云彩也不带走,让神圣的梦境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完好无损地留在康桥,留在诗人的记忆中。由于全诗采用的是复沓的表现方法,诗的结尾在情感表达上不但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也为诗人此后再回康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为什么要轻轻、悄悄?因为过去的浪漫的回味已经不便于公开了,不像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关系,可以从《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中觉察到,而且徐志摩已经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后结婚了,我们从诗中体会到了徐志摩淡淡的纠结,但他的胸怀却是宽广的,徐志摩的这首诗写的很优雅,很潇洒,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一点世俗的失落之感,更不要说痛苦和忧愁了。这种潇洒正是徐志摩所独有的,他把过去美好的情感珍贵的保留在记忆里,非常甜蜜的独享。
  徐志摩寄情于山水,情怀与草木,写下了名篇再别康桥,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徐志摩细腻的情感,对于意象和辞藻认真的把握,给读者营造出了静谧、和谐、绚烂美丽的意境,并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美的境界诠释的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总之,《再别康桥》记录了徐志摩独自知道的别一世界的愉快,那里有他的宗教崇拜和浪漫传奇,可叹的是,俄顷之回忆,却成了不死的时间,刹那的永恒。
其他文献
摘要:成功并非易事,经历27年的准备的成功更让我们敬佩,这就是安迪.杜佛尼,永远精神自由,满怀希望,内心坚定头脑冷静,勇敢无畏。像极了一朵太阳花永远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关键词:精神自由;满怀希望;头脑冷静;勇敢无畏;内心坚定  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评价:这是一部可以给把勇气给需要勇气的人的电影。  一直在想为什么到最后的最后,27年后安迪.杜佛尼依然可以成功。因为安迪虽身陷牢狱但却:精神自由,
期刊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平缓反复悠长的叙述中,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她在咖啡厅等男友夏的到来,她要向夏揭示她遗容化妆师的职业,她知道这个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她想她已经看到夏踏进这个地方时魂飞魄散的样子了。一个特殊的职业,世俗偏见的眼光,朋友的疏离,姑母的沉默,一切预兆看起来那么顺理成章,指向最后的结局。  第一人称自白中,读者淹没在女主人公的思绪中。她是沉
期刊
摘要:声音是很微妙的存在。它和图像的组合让世界更加立体和真实。在以多媒体为基础的动画艺术中,声音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声音的种类也很多,理性的,感性的,随意的,刻意的,不期然的,突然爆发的等等这些声音有如一个个具像化的符号,与影视画面交织缠绕着,这种微妙的感觉和前两者的同步与和谐便是这篇文章所要探求的。  关键词:声音;声音分镜;配音;暗示效应  一、影视的声音  最初电影本是无声的,当有声电影
期刊
摘要:電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十分经典的电影,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影片故事内涵都让人深深被其折服。文章主要从影片所讽刺的法律体制的混乱、希望与自由的信仰、救赎者的人物形象三个层面对影片主题进行解析,深刻体会电影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主题;救赎  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 《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影片将故事的重点放在男主人公安迪的遭遇之上。银行家安迪因被谋
期刊
摘要:通过对石评梅散文的阅读,作者体会了其散文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品读了她作为五四时代精英的文化品格,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以情感人;文辞绚烂;时代精英  石评梅,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应该忽略而终究被忽略了的名字。她是20世纪20年代继冰心、冯沅君之后,与庐隐齐名的女作家,作为一个文学多面手活跃于新文学的星空,她为我们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她留给我们
期刊
彳亍思君深,思君君已远。  今为芳年友,来日夕阳晚。  益州银杏落,梦云春水暖。  念此思君影,踽踽月潭畔。  潭水一何绿,蒲草依依转。  与君相见稀,常言课业苦。  焦额会疲形,昏灯迎暗影。  轻悄叩门扉,不闻君来矣。  眉目含爱慈,细语柔声启。  仙逸苦伶仃,待我如阿姊。  青青园中葵,深深月潭水。  闻君行云贵,云贵何其远!  未及惜别离,君已为夫子。  临行前一晚,仍来觅国藩。  不见君去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作家王苏辛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中将这些问题彻底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王苏辛;社会问题  正如季红真先生所言,“80后”作家不必经历政治历史的现实规训,不必在成年之际重返青春的躁动,借助社会政治思潮来完成精神怀疑的表述,也不必寄予于外在的思想革命讲述成熟的过程,他们是幸运的一代。[1
期刊
摘 要:在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中,每个人物都在命运的枯井中苦苦挣扎,无法逃脱,显示出苏童对人性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他描写了人性的残忍和冷酷,客观而冷静,另读者不寒而栗但又欲罢不能。因为小说的叙事语言是唯美而独特的,带有诗化的意向和节奏,将本是残忍的人性世界披上了唯美的袍子,虽残忍但却华美绮丽,为读者营造出了小说中唯美的残忍世界。  关键词:人性;唯美;枯井  苏童《妻妾成群》的故事写尽了人性的残酷
期刊
摘 要:李洱新作《你在哪》,站在极其特殊的胎儿视角,冷静的观察着与母体相悖的外部世界。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完成了对某些崇高历史概念的消解,并展现了人类社会生存的荒诞与悖谬。  关键词:消解;崇高;悖谬;意涵  李洱是当代文坛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你不能把他归入任何流派。他的小说很注重形式,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山花》上的《你在哪》更是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全面创新,以一种“新的知识类型的小说”展
期刊
一九三七年,这是一个充满肃杀和哀婉的年代。故都南京的繁华锦绣就像花炮升腾瞬息落尽,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耻辱沉重的头冠,让人们心生愤恨、暗自伤痛。在这个悲凉凝重的大时代背景下,记录敌人的丑恶罪行、点燃人们的抗战激情、宣扬上级的正确战略以及记述百姓的惨痛贫苦,这些内容的书写成了时代的主流。至于这个时候的爱情,也大多是描写战争英雄的宏伟爱情和革命者的秘密爱恋,似乎也只有这样才显得顺理成章。所以当我乍看题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