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岁月中的爱情歌谣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三七年,这是一个充满肃杀和哀婉的年代。故都南京的繁华锦绣就像花炮升腾瞬息落尽,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耻辱沉重的头冠,让人们心生愤恨、暗自伤痛。在这个悲凉凝重的大时代背景下,记录敌人的丑恶罪行、点燃人们的抗战激情、宣扬上级的正确战略以及记述百姓的惨痛贫苦,这些内容的书写成了时代的主流。至于这个时候的爱情,也大多是描写战争英雄的宏伟爱情和革命者的秘密爱恋,似乎也只有这样才显得顺理成章。所以当我乍看题目的时候,就已经自以为是地构想出了这部著作的大体内容,并且有点未卜先知地翻看着这部长篇小说。
  小说开篇就叙述了“赶会”的盛大场景,但是轻松的行文没有给这种“盛大”冠以实质,反倒奠定了文章幽默中带有嘲讽的基调。官员们参加重重会议,实际上是汲汲于名利,争取虚荣罢了,在这冗长无聊的会议气氛下,便迎来了主人公丁问渔的出场。丁问渔的出现打破了我对整部小说的“先知”,他顶着一顶作为个人标记的红睡帽、打着红领带、穿着笔挺西装、拄着手杖,这一形象使他一出场就带有滑稽的色彩,他的种种举措更无疑是一个怪诞的小丑,他的爱情也被别人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这个人物与这个肃杀的背景极不吻合,这个人物也让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大将的叶兆言作家备受争议。而这一部作品也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正如他本人在前言中所说:“本来想写一部纪实体小说,写一部古都南京的一九三七年的编年史,结果大大出乎意外……却说了一个非驴非马的爱情故事。”
  其实这部小说背景素材的气氛都与之前叙述的“赶会”所呈现出的氛围相和谐,仔细研读这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就可以发现作品中虽然描写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党国要人形形色色的会议和活动、南京城的市政卫生建设、新生活运动、禁娼运动、灭蝇活动、殡葬改革、庐山谈话会、上海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等,但是作者只是用这些事件作为零散的背景出现,它不是按照历史的时间段推进的,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也不具有完整性,有些也不是真实的再现。小说的几个中心人物的故事出自作者的虚构,他们并没有担当起跟职务相对应的职责,而是陷入私欲中无法自拔。这些历史材料就像零散的落叶,散落在小说中的菱菱角角,给每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后面加上一个看似庄重的背景。在这部小说中,历史已不具有其本来的严肃性,只是提供一个恰如其分的背景而已。虽然题目是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但显然这里强调的不是一九三七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在这部小说里,人们对于抗战的紧张局面显然都表现得麻木不仁,在七七事变发生后,大家普遍不把它当做日本侵华的标志,“见了面以后,许多人甚至都懒得议论这一话题”,有的人连报纸都没看过;市民还兴致勃勃地举行着篮球运动,很多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如期举行……直到快读完整部小说的时候,我才感受到一丝丝战争的气氛,当真正的抗日战争拉开帷幕,人们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严重性的时候,小说却戛然而止了,渲染无力的战争气氛也结束了。
  正如作者的意图一样,比起特殊的时代背景,我对小说中的几对畸形的爱情更兴趣盎然。《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主要说的是一个虚构的“爱情疯子”的故事:以精通各种外语为才华的著名教授丁问渔自从在婚礼上见到了新娘雨媛,便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她。爱情在他饱经沧桑的心上给予狠力的一击,他一开始并“没有什么过于奢侈的想法,只是想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但丁问渔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爱情目标后,就开始疯狂赤裸地采取行动。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和倾力的事,爱情就是他唯一不败的奋斗目标。他可以疯狂地表白、写信,可以在雨媛的家门口待上一天一夜,丝毫不在乎别人的冷嘲热讽和讥笑谩骂,也不顾雨媛的恼羞成怒和断然拒绝,只是沉醉在自我不计后果的愚蠢行为里。丁问渔觉得自己付出了真心,雨媛对他的不理解不理睬让他陷入了苦恋中。虽然丁问渔之前在欧洲留学时沉沦放荡,经历了不知多少个女性,但他认为自己对雨媛的追求不再像之前那样寻花问柳,他想得到的是一次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他爱的深切,他可以为雨媛付出一切,甚至最后他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尽管他在这场爱情战里面心力交瘁、笑话百出、历经坎坷,但是由此也看出了他对雨媛爱慕的真心。
  对于这份爱情,起初我像小说中的大部分人一样,觉得这是一场闹剧,我甚至怀疑作者为什么要在一九三七年南京大屠杀之前讲述这样一种有悖情理的爱情。毕竟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国难当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思索着抗日救亡,而不是整天想着儿女情长,爱情在民族危机下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丁问渔的追求也多少会令人鄙夷。但当我真正读到最后,特别是雨媛表达出“早知他是这么爱她,就不应该让他苦苦等待那么多日子”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丁问渔感到欣喜若狂。他为了雨媛只身去向余克润发出警告,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瘫倒在地;他虽然爱得深切,但是却真心希望雨媛能和余克润幸福生活,因为他懂得爱并不意味着肉体上的占有,只有付出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他为了雨媛能够展露笑容,心甘情愿地去送死。对于丁问渔来说,他是幸运的,他可以不管不顾地追求所爱,并且在最后关头真心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他得到了雨媛的心,即使只是不到24小时的相爱,可“仅仅有爱,仅仅是能感觉到爱,这就足够了。”也许正是由于这民族战争的炽烈背景,期间所呈现的爱情才能这么的令人动容。试想,在国难当头、性命堪忧的光阴里只追寻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佳人,在追名夺利的社会全然不顾身份地位只求能博得佳人的欢心,把生命置之度外只为对方能平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轰轰烈烈呢?“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用你整个生命去争取”,一个放荡不羁的颓废之人用生命领悟到的爱情真谛着实令我热泪盈眶,他们最后一刻的惺惺相惜彼此爱慕足以震撼人心。丁问渔在最后中弹倒下的那一刻还在担心雨媛是否已经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至此,这份一直被嘲讽的爱情终于让世人刮目相看了。
  相对于丁问渔的“幸运”,书中其他人的爱情就让人禁不住感到气愤和怜悯。余克润的高傲自负、风流多情让他和雨媛的爱情陷入危机,他总是沉浸在众女对自己的仰慕爱恋中,自命不凡地认为雨媛会始终对他死心塌地。他确实不适合一份稳定的恋爱关系,婚姻没有使他和雨媛走近,反而让他们隔得更远了。余克润始终把自己放在婚姻的最高处,孤芳自赏,不顾及雨媛的感受。对待感情、婚姻中出现的问题临阵脱逃、消极对待,实在是有失他“蓝天猎手”国民飞行员的称号。曲蔓丽不得不说是个精明的女人,做事圆滑精到、周密谨慎,作为一个大学生,却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各个重大社交场合中。然而她太过强势、得理不饶人的性格毁了她的爱情,她太想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以至于最后的制服感让余克润无法喘息。至于雨媛,她对余克润的爱情太过隐忍,她认为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灵,事实上却是心里住着一个单纯美好的小女孩,需要丈夫的疼爱呵护。雨媛敏感却不矫情,经常将自己察觉到的不悦细节隐藏于心,不让别人为她担心。或许正是这种善良的隐忍让她失去了个性与棱角,在爱与不爱不断徘徊着。
  的确,在动荡的大时代中,爱情注定是牺牲品。一九三七年、南京、荒诞的爱情这些因素加起来促成的只能是一个悲剧,小人物的命运浮沉终究压不住历史的阵脚,尽管再刻骨铭心,也会成为过往云烟。但对于摇荡在历史中的小人物来说,昨天的故事会不断地变成历史,没有人对索然无味的故事意犹未尽,他们关心的是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比如让人难以放下的权利和令人如痴如醉的爱情。众人畏惧的战争历史会很快过去,那份看似荒诞的爱情却跨越生死,愈久浓郁。
其他文献
摘要:谈到美国的族裔作家,莱斯利·玛蒙·西尔科是必不可少的。她的《典仪》自1977年出版以来,就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国内外学者在对西尔科《典仪》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集中在精神创伤的治疗、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回归、印第安文化身份的重构、生态意蕴的解读、印第安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对小说叙事视角的探究。本文将聚焦于小说主人公塔尤的回归之路上所经历与印第安神话的关联,解读印第安
期刊
摘要:成功并非易事,经历27年的准备的成功更让我们敬佩,这就是安迪.杜佛尼,永远精神自由,满怀希望,内心坚定头脑冷静,勇敢无畏。像极了一朵太阳花永远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关键词:精神自由;满怀希望;头脑冷静;勇敢无畏;内心坚定  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评价:这是一部可以给把勇气给需要勇气的人的电影。  一直在想为什么到最后的最后,27年后安迪.杜佛尼依然可以成功。因为安迪虽身陷牢狱但却:精神自由,
期刊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平缓反复悠长的叙述中,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她在咖啡厅等男友夏的到来,她要向夏揭示她遗容化妆师的职业,她知道这个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她想她已经看到夏踏进这个地方时魂飞魄散的样子了。一个特殊的职业,世俗偏见的眼光,朋友的疏离,姑母的沉默,一切预兆看起来那么顺理成章,指向最后的结局。  第一人称自白中,读者淹没在女主人公的思绪中。她是沉
期刊
摘要:声音是很微妙的存在。它和图像的组合让世界更加立体和真实。在以多媒体为基础的动画艺术中,声音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声音的种类也很多,理性的,感性的,随意的,刻意的,不期然的,突然爆发的等等这些声音有如一个个具像化的符号,与影视画面交织缠绕着,这种微妙的感觉和前两者的同步与和谐便是这篇文章所要探求的。  关键词:声音;声音分镜;配音;暗示效应  一、影视的声音  最初电影本是无声的,当有声电影
期刊
摘要:電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十分经典的电影,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影片故事内涵都让人深深被其折服。文章主要从影片所讽刺的法律体制的混乱、希望与自由的信仰、救赎者的人物形象三个层面对影片主题进行解析,深刻体会电影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主题;救赎  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 《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影片将故事的重点放在男主人公安迪的遭遇之上。银行家安迪因被谋
期刊
摘要:通过对石评梅散文的阅读,作者体会了其散文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品读了她作为五四时代精英的文化品格,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以情感人;文辞绚烂;时代精英  石评梅,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应该忽略而终究被忽略了的名字。她是20世纪20年代继冰心、冯沅君之后,与庐隐齐名的女作家,作为一个文学多面手活跃于新文学的星空,她为我们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她留给我们
期刊
彳亍思君深,思君君已远。  今为芳年友,来日夕阳晚。  益州银杏落,梦云春水暖。  念此思君影,踽踽月潭畔。  潭水一何绿,蒲草依依转。  与君相见稀,常言课业苦。  焦额会疲形,昏灯迎暗影。  轻悄叩门扉,不闻君来矣。  眉目含爱慈,细语柔声启。  仙逸苦伶仃,待我如阿姊。  青青园中葵,深深月潭水。  闻君行云贵,云贵何其远!  未及惜别离,君已为夫子。  临行前一晚,仍来觅国藩。  不见君去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作家王苏辛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中将这些问题彻底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王苏辛;社会问题  正如季红真先生所言,“80后”作家不必经历政治历史的现实规训,不必在成年之际重返青春的躁动,借助社会政治思潮来完成精神怀疑的表述,也不必寄予于外在的思想革命讲述成熟的过程,他们是幸运的一代。[1
期刊
摘 要:在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中,每个人物都在命运的枯井中苦苦挣扎,无法逃脱,显示出苏童对人性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他描写了人性的残忍和冷酷,客观而冷静,另读者不寒而栗但又欲罢不能。因为小说的叙事语言是唯美而独特的,带有诗化的意向和节奏,将本是残忍的人性世界披上了唯美的袍子,虽残忍但却华美绮丽,为读者营造出了小说中唯美的残忍世界。  关键词:人性;唯美;枯井  苏童《妻妾成群》的故事写尽了人性的残酷
期刊
摘 要:李洱新作《你在哪》,站在极其特殊的胎儿视角,冷静的观察着与母体相悖的外部世界。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完成了对某些崇高历史概念的消解,并展现了人类社会生存的荒诞与悖谬。  关键词:消解;崇高;悖谬;意涵  李洱是当代文坛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你不能把他归入任何流派。他的小说很注重形式,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山花》上的《你在哪》更是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全面创新,以一种“新的知识类型的小说”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