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长城,穿过岁月风云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o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北京郊外到内蒙古、山西、河北一带,分布着不少野长城残垣,当年它们曾作为抗敌的最前沿和京师的主要屏障,屹立在古老的华北平原和三晋大地之上,维系的是和平与安宁,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

五墩台一大境门茶马互市铸就的开放之门


  华北山河大地是如此雄奇又宁静,放眼蔚蓝天际下,初秋草木竞芳,远山峰峦苍翠,而明长城,就在这一片高山上,沉静恒久地守卫着京城北大门,守卫着张家口的黎民苍生与大好河山。
  张家口是长城宣府镇的要塞,在阻止蒙古军队的进犯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终明一朝,不到三百年,张家口在历次大小战争中从未失守过,故以“武城”之誉而雄冠北疆。百年前,就在这高山上,寒来暑往中,一批批的热血健儿,日复一日,抵挡着关口外的强敌。
  登上起点五墩台,环顾四望,长城绵延没有尽头。这一段明长城,以垒石为墙体,墩台寥寥,目前保存下来的石墙体的高度接近明代修筑时的原始高度,上窄下宽,顶部最窄处不足1米。而从五墩台到大境门,不到9公里的徒步中,就是这样的长城一直在山顶陪伴着我们。
  徒步的终点是大境门。在万里长城之上,所有的防御关隘都以“关”或“口”命名,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大境门,却是长城上为数不多以“门”命名的关隘,从字义上看,“门”比“关”更多了一些开放和交流的意味。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朝廷与蒙古俺答部之间实现了“茶马互市”,张家口的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从而由单纯的军事城堡演变为兼有贸易功能的城市。从这一点来说,大境门不但见证了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也见证了和平带来的贸易互通与暂时的繁华。
  “走西口”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西口即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其实,山西人进入蒙古部族经商还有一条经大同出东口进蒙古的线路,这东口即张家口。西口之所以名气大,得益于那首著名的河曲民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实际上,西口、东口都是山西人走口外经商的通道,东口的张家口更像是一条古商道。
  站在城墙上,顺着城墙的方向放眼望去,大境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远处是经过时光磨砺与风雨剥蚀的明长城原貌,除了大境门东西两端接近关城的部分,其余石墙沿山势而建未包砖。遥想那个冷兵器时代,正是这些石垒的城墙,挡住了北方部族的一次又一次入侵。
  在大境门内,曾经有多少因饥荒而走来的难民手捧饭碗到口外讨饭;在大境门外,又曾经有多少商人把大量白银运回口内。曾经繁华的大境门,如今不再是交通贸易的枢纽集市,不再是重兵扼守的軍事要塞,只有塞北的风伴着顽强的城,孤独地伫立着。
  黄昏来临,再次回望这一段边塞过往,更觉塞内外山河风光如画,苍山似海,仿佛又见沧桑越百年,铁骑挥鞭,长车征骑,天地苍茫。

助马堡-威鲁堡左云长城的沧桑印记


  在夕阳时分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北奔向大同,随着城市灯火的渐渐远去,蜿蜒曲折的长城出现在眼前。这一次的行走,交付给了大同左云县助马堡至威鲁堡(月华池)的长城穿越。
  这段行程,我们徒步穿越了约23公里,从山西跨越到内蒙古,这一段外长城,赫然就是如今晋蒙两省区的界线,然而回到明朝,这界线表明了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只要翻开明代的地图,就可以看到这道外长城,基本上就是那时的“国界”。这里曾经铁蹄呼啸,干戈林立,如今,当喧嚣远离,只剩一片苍凉。
  翻开明王朝历史的扉页,长城必然跃然纸上。我们走过的这段长城,承载的是大明王朝276年的起落。当年,山西作为防御北方各部落入侵的前沿和防守京城的主要屏障,地处抗敌前沿中的前沿,防守重点中的重点。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先后设立了大同和山西两镇加以重点防御,同时沿边界建立长期世袭服军役的卫所制度,使将士们世世代代守卫边疆。为了加强防守,又陆续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边关墙垣上下,路过一座又一座残存的墩台,时光的印迹还在,岁月的伤痕犹存,在斑驳的残阳里,仿佛有人发出轻轻的叹息。是思乡的苦楚,还是卫国的使命,戍边将士的心事与信仰,是否已被战争与岁月侵蚀?曾经的边关明月与战火风云早已消逝,不屈的明长城上,谱写的是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与文化积淀。当沧桑过尽,堡还是堡,墙还是墙,历史的功过不复存在,只有这些残垣断壁,在流年辗转中,遥望前生。
其他文献
吴启雷:教师,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东方财经频道书画节目主讲人。  著有《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画中有话》《琢墨》等宋史、美术史作品。  《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是谁?其描绘的帝王形象是否属实?作者创作此画的意图是什么?诸多问题,在欣赏这幅中国早期人物画杰作时,不妨思量一番。  唐代画家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其是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有一幅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
期刊
韩信乃楚汉之际一位风云人物,他有许多的故事,也有许多的谜团,比如他的老师是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兵仙”的军事家,在史书中找不到一点关于其师承伺方的记载,难不战他是天生奇才会打仗?这当然不可能。坊间有传说,他的老师是尉缭。两个尉缭  尉缭也是一个谜。  因为,史书中有两个尉缭。  一个活动于战国魏惠王时期,一个活动于秦王嬴政时期。  魏惠王乃戰国时期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
期刊
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分裂,文治武功一度达到鼎盛的大隋王朝,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二世而亡?我们或许可以扶隋朝粮仓的建立与管理翩度中找翻一点端倪。引子:一桩旧事,一则谎言  唐贞观二年(628年)的一天,年轻的唐太宗又一次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探讨隋朝灭亡的教训。对他来说,一个萦绕在自己和整个唐王朝心头的重大历史问题便是: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分裂,文治武功一度达到鼎盛的大隋王朝,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二世而亡
期刊
2018年11月26日,意大利知名导演贝伯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因病去世,终年77岁。贝托鲁奇于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1972年,他执导的爱情片《巴黎最后的探戈》获得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1981年,执导剧情片《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该片获得第3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1987年,他执导了传记片《末代皇帝》,该片是历史上
期刊
家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  这里的终极追问,并非从哲学意义、生命意义这两个高度提出,而仅仅是从具体的家谱出发,使我们知其来处,以鉴将来。所谓慎终追远,要在莫忘根基,踵其祖武,使家族后人,不再混沌莫名。  由此,便催生了当下的修谱热。  就我有限的观察,这一轮民间修谱热来势甚猛,且并非高门世家所独致,一般人家也在同宗同姓之间联系搜罗。基于此而催生的修谱生意,让一些有点传统文化底子的
期刊
《詩经·陈风·月出》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枚先秦的月亮,照在男人的身上,撩起了男人对美丽女子的思慕之情;照见历史的河流,撩开了中国诗歌意象里最为五彩斑斓的涟漪。从那以后,这枚月亮在人类的诗情画意里一直存在至今。你挂月来我登楼  建安三曹,操诗雄浑,丕诗练达,植诗微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月在枭雄曹操的眼里,是囊中物。匆匆的足迹里刻满了酸甜苦
期刊
国人自古就有“兰花情结”,从孔子的《猗兰操》、属原的《离骚》《九歌》开始,文人雅士就与兰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兰为题的诗、文、曲、画,不可胜数。自古至今,“兰”作为君子淡雅高洁之德的象征物,其文化内涵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有趣的是,扶兰草到兰花,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兰”都代表着君子之德。“当为王者香”:从孔子到唐太宗  古人和兰花的故事,较早的一个是孔子作《猗兰操》。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
期刊
宜宾赵氏是蜀南望族,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其五世孙赵唪中三甲第二百三十三名进士起,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世孙赵增琦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止,历时八朝一百八十九年,七代人中共出了六个进士、四个翰林、二十九个举人、一百余个秀才,有“一门六进士、三代四翰林”美誉。  是什么样的家风家教,致宜宾赵氏“子孙繁衍,科第络绎为蜀南之冠”,并且贤名远扬?  优良的家风家教是齐家良方,一般家族多会在族
期刊
《家谱》乃一家之史,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目的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1位,人口较多。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数据,全国庞姓人口约有310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以封地庞乡为姓氏  现有庞姓多数为毕公高之后,庞姓人均称其为得姓始祖。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
期刊
石姓原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春秋时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因为骄奢淫逸被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一众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等到州吁到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