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什么越到高年级,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越少?往往是因为他们吸取了以往的“失败”(丢脸)经验,所以老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孩子的一切,包括每一次错误,给孩子带来知识的同时更应带来阳光。教育需要智慧和爱,更需要耐心,一百次的等待也许能够坚持,一百零一次就有可能让我们放弃,而花开的芬芳就可能在这一百零一次的等待中!
关键词:失败;丢脸;多此一举;慢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2-072-1案例描述:
最近,听了一节数学家常课。在尝试练习阶段,老师准备了三道题请几位学生上台来做。这时有七、八位同学举起了小手,老师便随手点了三位同学让他们分别上台做三道不同的习题,前两位很快就解答完毕归位,而第三位同学(以下简称他为“丁”)却在台上迟迟没能做出来,题目是:在人民路的两边装路灯,每隔10米装一盏。如果路的两端都要装,一共需要装182盏。人民路全长多少米?四五分钟后,下面已有少部分同学解答完毕。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便让全班同学停了下来,此时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丁同学的身上。下面也有同学看出了丁的错误所在,准备提醒他,但老师摆了摆手,示意让他一人做(神情很是严肃)!让大家先看前两题。前两题很顺当地讲解完了,而黑板上的丁同学还是没能做出来,老师更是无情地讲道:“做不出来了,再看看題目呀,有这么复杂吗?”有同学幸灾乐祸地笑了,丁同学更是焦急得不知所措了。最后,丁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非常尴尬地听完了这题的讲解。
案例反思:
题目做不出来本属于正常现象,何况此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呢?我想老师的本意是想抓住丁同学的错误(他的做法也是本题最常见的错误解法),通过重点解析,达到以点带面引以为戒的效果。但是,老师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灵,“警示”了其他学生。试问教师,假如您是那位学生,课堂上,有教师如此对待你,你会舒坦吗?凭什么要受这样的罪?不但丢了脸,而且前面两题还没有听到讲解,此题的讲解估计也没听进多少?!设想丁同学还会乐意并亲近这位老师和这门数学学习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其他没做出来的学生一定还很窃喜:多亏我刚才没举手!好在老师没叫我!要不今天丢脸的就是我!你想机灵的学生:下一堂课还会多此一“举”吗?所以也难怪:越到高年级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少!
这些不当的教法与其说是老师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带来的,不如说是教师狭隘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所造成。我们要记住“在你的冷眼下有瓦特,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课堂上都像上述教师那样的话,学生就会变得怕犯错误而回避错误,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更不要奢谈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了。此时,再想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弘扬他们的个性,恐怕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水平怎能提高呢?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我们老师更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包括他们的每一次错误,常言道:(错误)失败乃成功之母!给孩子带来知识的同时更应带来阳光。我认为:丁同学做错题已很难受,教师此时应加以鼓励和安慰。譬如,老师可以宽慰到:(开始讲前两题时就应让他归位)丁同学,你虽没做出这道题,但你让大家知道了此题最易忽视或犯错的地方,给大家一个警醒,而对于你来说,你的印象也将最深,所以于人于己今天你都是收获满满!
对于那些“急性子”老师来说,或许应该像张文质先生提醒的那样:“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在这里意味着某种“节奏”,它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包括他每次犯错误的机会。
“快、慢”,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快”与“慢”是一对矛盾,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当“快”则“快”,宜“慢”须“慢”,一切应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能刻意追求形式。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一般来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缓慢地讲,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理解、吸收,但应注意做到缓而不松,疏而不散。
现象看似“慢”了一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份大了,思维效果就可得到加强。在使用慢节奏时,要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慢”既是拓展探索空间的方式,也是调节儿童数学思维节奏的手段。
慢节奏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活跃课堂气氛。要慢而有效,教师应给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而不是走过场,不同意见要引导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一种是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只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才是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节奏虽慢而不失效率。
关键词:失败;丢脸;多此一举;慢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2-072-1案例描述:
最近,听了一节数学家常课。在尝试练习阶段,老师准备了三道题请几位学生上台来做。这时有七、八位同学举起了小手,老师便随手点了三位同学让他们分别上台做三道不同的习题,前两位很快就解答完毕归位,而第三位同学(以下简称他为“丁”)却在台上迟迟没能做出来,题目是:在人民路的两边装路灯,每隔10米装一盏。如果路的两端都要装,一共需要装182盏。人民路全长多少米?四五分钟后,下面已有少部分同学解答完毕。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便让全班同学停了下来,此时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丁同学的身上。下面也有同学看出了丁的错误所在,准备提醒他,但老师摆了摆手,示意让他一人做(神情很是严肃)!让大家先看前两题。前两题很顺当地讲解完了,而黑板上的丁同学还是没能做出来,老师更是无情地讲道:“做不出来了,再看看題目呀,有这么复杂吗?”有同学幸灾乐祸地笑了,丁同学更是焦急得不知所措了。最后,丁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非常尴尬地听完了这题的讲解。
案例反思:
题目做不出来本属于正常现象,何况此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呢?我想老师的本意是想抓住丁同学的错误(他的做法也是本题最常见的错误解法),通过重点解析,达到以点带面引以为戒的效果。但是,老师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灵,“警示”了其他学生。试问教师,假如您是那位学生,课堂上,有教师如此对待你,你会舒坦吗?凭什么要受这样的罪?不但丢了脸,而且前面两题还没有听到讲解,此题的讲解估计也没听进多少?!设想丁同学还会乐意并亲近这位老师和这门数学学习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其他没做出来的学生一定还很窃喜:多亏我刚才没举手!好在老师没叫我!要不今天丢脸的就是我!你想机灵的学生:下一堂课还会多此一“举”吗?所以也难怪:越到高年级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少!
这些不当的教法与其说是老师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带来的,不如说是教师狭隘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所造成。我们要记住“在你的冷眼下有瓦特,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课堂上都像上述教师那样的话,学生就会变得怕犯错误而回避错误,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更不要奢谈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了。此时,再想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弘扬他们的个性,恐怕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水平怎能提高呢?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我们老师更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包括他们的每一次错误,常言道:(错误)失败乃成功之母!给孩子带来知识的同时更应带来阳光。我认为:丁同学做错题已很难受,教师此时应加以鼓励和安慰。譬如,老师可以宽慰到:(开始讲前两题时就应让他归位)丁同学,你虽没做出这道题,但你让大家知道了此题最易忽视或犯错的地方,给大家一个警醒,而对于你来说,你的印象也将最深,所以于人于己今天你都是收获满满!
对于那些“急性子”老师来说,或许应该像张文质先生提醒的那样:“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在这里意味着某种“节奏”,它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包括他每次犯错误的机会。
“快、慢”,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快”与“慢”是一对矛盾,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当“快”则“快”,宜“慢”须“慢”,一切应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能刻意追求形式。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一般来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缓慢地讲,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理解、吸收,但应注意做到缓而不松,疏而不散。
现象看似“慢”了一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份大了,思维效果就可得到加强。在使用慢节奏时,要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慢”既是拓展探索空间的方式,也是调节儿童数学思维节奏的手段。
慢节奏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活跃课堂气氛。要慢而有效,教师应给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而不是走过场,不同意见要引导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一种是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只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才是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节奏虽慢而不失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