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化的大形势下所发挥的交流、沟通作用也越来越大。相应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应注重培养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与交流。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中的一个热门理论,是指通过言语和行为之间的关联效应来启发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掌握、应用能力。本文研究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启发意义,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大学英语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在英语教学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经验、新的方法。特别是现在国家对英语实用性人才和高水平英语人才的需求迫切,也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一种很受业界青睐的语用学理论,它跳出了传统英语教学只看字面意思或者浅层意思延伸而不注重从字面意思和语境语态去推测说话人的真实用意的局限,对于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有很好的启发。
1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更适合英语教学需求
所谓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其实是一种间接地去推断、探求说话人的深层用意的理论。它侧重的不是某句话或者某个词的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要精准把握一些字词句的深层用意,即用语言去做事。就像汉语中的许多表达有深层用意一样,在英语交流沟通中,也经常用一些语言来表达深层内涵。作为语言的表达者或者倾听者,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种深层用意,那么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产生误区,造成误会,这在日常交际、商务往来等各方面都是绝对需要避免的。
从目前国际上英语的应用状况来看,不使用表面意思,而以字词句表达其他内涵意义的做法非常普遍。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有一句常见的表达:”can you help me?” 这个句子表面是在征求意见,询问是否可以提供帮助。但讲话者的深层用意很可能是“please help me,I need your help”。在现实中如果发生类似的对话,作为倾听者可能就不只是要表达“yes,i can”或者“sorry,i can’t”。特别是当这种对话发生在上下级关系之间,如老板与雇员之间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带有要求性质的。作为下级或者雇员,要能够听出话中深意,只能给出“yes”的回复。
在中国,目前大范围的英语应用还不现实。所以,学生并不能大量接触英语交流环境,在对这种实用性英语对话、英语沟通的应对方面略显乏力。所以,很有必要通过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去辅助自己深刻理解英语的语用场景和语义内涵,不能因为理解不正确而影响沟通交流。
2充分利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辅助进行英语教学
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者赛尔的观点,要想表达或者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需要从言语环境、社会文化、交流双方的个性、心情状态等多个方面進行考虑。比如在一个企业聚餐环境中,企业老板提出“let’s make some noise”,这就可能有“嗨起来吧,玩起来吧”的呼吁的意思,是鼓励大家尽情享受聚会的欢快时光。但如果把这句话放在一个警察侦办案件的环境中,意思或许就是“let’s go”,是要行动起来,要抓捕犯人的意思。如果放在军事上,或许就是要求“open fire”,要发动进攻的意思。所以,即便是同样一个短句,放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在不同的听话者和说话者之间,其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对字面意思进行解读和诠释,更要结合语境、结合人物身份地位等去进行语义的表达和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通过这些英语短句、对话去反思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当下的语用环境。通常来讲,在不是特别正式或者类似法院、合同签约这类比较严肃的场合及语境中,间接言语行为还是非常常见的。因此,充分利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去指导教学工作,多角度诠释英语的交流沟通技巧和各类语法的使用方法,这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3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引的教学思考
国内用到英语交流的实际语境并不是很多。因此,想要让学生从真实场景中学习并运用领英语的使用技巧和沟通法则,形成良好的英语功底,这并不容易。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妨考虑通过场景演练的方式去进行教学尝试。所谓场景演练,就是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剧情表演的方式来灵活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再比如通过观摩外语影片的方式,选取特定段落让学生分析每一句对白、或者某一个场景下电影角色的情感波动、情绪状态、心理活动等等。可以通过分组合作、问题教学法等方式,让学生对英语沟通对话中的间接言语行为表现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掌握窍门,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
结语:
透彻地领会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有很好的效果。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懂得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弥补国内英语应用环境方面的缺陷,为学生创造更高效的英语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左景丽.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探析[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6(1):110-112.
[2]周泉. “言外之意”——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8):148-149.
[3]魏琳琳. 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在高职生英语“请求”策略教学中的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7.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大学英语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在英语教学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经验、新的方法。特别是现在国家对英语实用性人才和高水平英语人才的需求迫切,也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一种很受业界青睐的语用学理论,它跳出了传统英语教学只看字面意思或者浅层意思延伸而不注重从字面意思和语境语态去推测说话人的真实用意的局限,对于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有很好的启发。
1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更适合英语教学需求
所谓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其实是一种间接地去推断、探求说话人的深层用意的理论。它侧重的不是某句话或者某个词的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要精准把握一些字词句的深层用意,即用语言去做事。就像汉语中的许多表达有深层用意一样,在英语交流沟通中,也经常用一些语言来表达深层内涵。作为语言的表达者或者倾听者,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种深层用意,那么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产生误区,造成误会,这在日常交际、商务往来等各方面都是绝对需要避免的。
从目前国际上英语的应用状况来看,不使用表面意思,而以字词句表达其他内涵意义的做法非常普遍。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有一句常见的表达:”can you help me?” 这个句子表面是在征求意见,询问是否可以提供帮助。但讲话者的深层用意很可能是“please help me,I need your help”。在现实中如果发生类似的对话,作为倾听者可能就不只是要表达“yes,i can”或者“sorry,i can’t”。特别是当这种对话发生在上下级关系之间,如老板与雇员之间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带有要求性质的。作为下级或者雇员,要能够听出话中深意,只能给出“yes”的回复。
在中国,目前大范围的英语应用还不现实。所以,学生并不能大量接触英语交流环境,在对这种实用性英语对话、英语沟通的应对方面略显乏力。所以,很有必要通过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去辅助自己深刻理解英语的语用场景和语义内涵,不能因为理解不正确而影响沟通交流。
2充分利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辅助进行英语教学
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者赛尔的观点,要想表达或者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需要从言语环境、社会文化、交流双方的个性、心情状态等多个方面進行考虑。比如在一个企业聚餐环境中,企业老板提出“let’s make some noise”,这就可能有“嗨起来吧,玩起来吧”的呼吁的意思,是鼓励大家尽情享受聚会的欢快时光。但如果把这句话放在一个警察侦办案件的环境中,意思或许就是“let’s go”,是要行动起来,要抓捕犯人的意思。如果放在军事上,或许就是要求“open fire”,要发动进攻的意思。所以,即便是同样一个短句,放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在不同的听话者和说话者之间,其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对字面意思进行解读和诠释,更要结合语境、结合人物身份地位等去进行语义的表达和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通过这些英语短句、对话去反思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当下的语用环境。通常来讲,在不是特别正式或者类似法院、合同签约这类比较严肃的场合及语境中,间接言语行为还是非常常见的。因此,充分利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去指导教学工作,多角度诠释英语的交流沟通技巧和各类语法的使用方法,这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3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引的教学思考
国内用到英语交流的实际语境并不是很多。因此,想要让学生从真实场景中学习并运用领英语的使用技巧和沟通法则,形成良好的英语功底,这并不容易。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妨考虑通过场景演练的方式去进行教学尝试。所谓场景演练,就是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剧情表演的方式来灵活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再比如通过观摩外语影片的方式,选取特定段落让学生分析每一句对白、或者某一个场景下电影角色的情感波动、情绪状态、心理活动等等。可以通过分组合作、问题教学法等方式,让学生对英语沟通对话中的间接言语行为表现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掌握窍门,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
结语:
透彻地领会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有很好的效果。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懂得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弥补国内英语应用环境方面的缺陷,为学生创造更高效的英语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左景丽.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探析[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6(1):110-112.
[2]周泉. “言外之意”——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8):148-149.
[3]魏琳琳. 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在高职生英语“请求”策略教学中的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