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识境、赏境、创境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ntuan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可见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程改革及中职教育更趋专业化的今天,怎样使我们的学生阅读有序、有用,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识境、赏境与创境三步骤,既是阅读的内在规律,也是阅读教学的方法之一。
  
  一、识境——阅读的感知阶段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而当他们去识别、了解由文字组成的文章时,首要任务是要让其感受到文章的整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师代替学生阅读、教师代替学生感受的情况,这样的课堂使得学生脱离阅读的主战场,课堂上,只听得教师津津乐道的讲解,学生除了产生更多的依赖性外,什么也得不到。继而发展到老师上课不讲了或者讲得少了,学生就只得轻则睡觉,重则逃课。
  要使学生真正能够识得佳境,必须让学生在“小园香径”独自品读,只有感知,才能生情,才能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而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感知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文学作品,就要懂得相关的文体、文学知识、不同文体的阅读欣赏方法等。读一篇文章,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年代,写作背景,文章出处,作者的思想、生平、评价等,这些对于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内容的深刻含义起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课前指导布置学生查找、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进行预习、自学,然后再研读文章,这样,就能在整体上感知课文。
  这就好比我们欣赏海,如果只看一沙一水,并不能感知此海的韵味。但如果我们先从远处整体观察欣赏,顿时会感受到海的特点,感受到它的气势和神韵,这就是整体感觉、整体把握的妙处。阅读文章也是一样,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善于抓住“文眼”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受,才能识得文章的妙处。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段的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其实就是文章的文眼。“颇不宁静”这四个字准确地概括出了作者心绪的特点。“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以此引导学生研读下文,就能顺藤摸瓜,从整体角度,读懂、读透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除了在整体上看出它写的是什么外,还要从多方面来认识它怎么写的,有时甚至要用“特写镜头”的方法来详细辨认,这才真正读得明白,看得清楚。只有这样,对于一篇文章所展现的境界的认识,才会全面而清晰,感知事物的印象才会深刻。
  
  二、赏境——阅读的领悟阶段
  
  读一篇课文,理解文中的字词,欣赏文中的好句段,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光这些还是不够的。阅读还必须深入下去,使自己融合到文章之中,去细细品味,深刻领悟。任何文章的内涵都要附着一定的载体——语言文字。学生要能领悟其内涵,首先要进入到文章所表现的内容、环境、气氛之中,细细品味,知其奥妙,这是任何讲解都无法达到的境界。
  如果说品味是以文章提供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不断挖掘语言的内涵的话,那么,领悟就是在品味基础上的哲理思考,是对语句深层理性的揭示,它由一个点悟及一条线、一个面,由一篇悟及多篇,悟出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品味是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物我同一;领悟则是引导学生自己从文章中走出来,高高站在文本之上,看门经,学方法。可见,语境领悟虽以语句为对象,实则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能力中的更高层次。
  鉴赏《故都的秋》时,我借助于一些诗句有意识去营造优美的意境。作者写那秋槐的落蕊铺得满地,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而知天下秋”的遥想,不仅仅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秋天,更感受到了人生的秋天。那秋蝉衰弱的鸣唱,又引起人的点点哀思。这时,我引出与课文的描写相得益彰的李煜诗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陆游的诗句“槐花落尽桐荫薄,时有残蝉一两声”,优美的词句把同学们引入课文意境,然后放手让他们阅读,自己去感悟文章中那“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之秋中蕴含的审美情趣。诗意荡漾的课堂,自然点燃了学生的激情,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
  中职语文教材每册都有一个应用文单元,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也怕教。因为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要领一看就明白,一讲就懂,但真要学生写作时,他们又会感到无从下手,事实上这是由于学生对例文阅读感知不深,领悟不透所致。写作固定的格式并不是教与学的捷径,反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头上的“紧箍咒”,这样会让学生逐渐反感这些固定格式甚至失去写作兴趣。但如果在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品味例文、领悟内容上,从中领悟到写这类文章的“诀窍”,那么或许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不愿意学,老师又怕教”的难题。
  
  三、创境——阅读的升华阶段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
  新课程理念中体现的语文阅读应该是个性化的阅读,多角度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创造性阅读思维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阶段的思维系统,它属于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客观、本质地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在作品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这种“生存情感”,透视出作品的“内在视域”,并在文学作品中获得一种生存体验的自我观照,获得一种审美享受。
  如何促使学生“善创造”呢?这就需要教师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重难点以及探究知识的规律上,指向学生的兴趣、求知的热点上,指向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并创造“愤”、“悱”的情境,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比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我在引领学生分析造成两人命运悲剧的原因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焦母是导致他们悲剧的根源”。面对这种回答,我首先给予肯定,然后询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并说明答案的正确性是相对的,希望能畅所欲言。果然,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我认为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是她没有生孩子。”话音刚落,很多学生都笑了起来,我便乘势让大家为这位同学的观点找依据。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有学生找的依据是“刘兰芝在离开的那天只是和她的丈夫婆婆和小姑告别,没有小孩出现”;也有同学认为中国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诗句“共事二三年”、“贱妾留空房”句可看出;甚至还有一个尹姓女生说她可能生了孩子,但不是儿子,所以给了婆婆遣归的理由;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全班33个女生都持赞成的意见,问其原因竟然是类似的状况就发生在她们自己身边,而尹姓女生的家庭正在遭受着这样严峻的考验……
  面对兴奋不已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群90后的反抗心理相当严重的职高学生,我认为阅读在这时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的程式化,更多的还是其一次正常人格的塑造过程,一次心理历练的过程。于是我大胆鼓励他们创新阅读,只要不脱离文本,能自圆其说,任何观点都可以拿出来让大家讨论,这样大家的讨论更为热烈了。由家庭原因到社会原因再到探究封建文化,甚至延伸到对女性的自强自立问题的讨论上,从而又得出了“焦母恋子情结”论、“门不当户不对”论等,并得出现代女性只有人格独立、经济独立才能真正获得独立的结论。
  值得强调的是,一个有效的创造阅读应该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在拓展发散思维的同时,必须使聚合思维保持必要的能力,不允许用自己“创造”的东西代替文本中公认的标准和规则,以免影响学生集中深入地思考问题。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僵死的公式,而是师生在相互活动中巧妙相融合的产物。阅读的技巧必须在阅读实践中去学习,去领悟,去锤炼,去提高,才能使阅读出“新”意。只要我们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到这些,并能有意识地去做,就能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进出自如纵横有度”,就会在阅读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杜甫作为一个“穷年忧元黎,叹息肠内热”的高尚诗人,他在《石壕吏》一诗中,叙写了自己“暮投石壕村”,目击“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并亲耳听到所投宿的东家老太太的字字血泪的苦诉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部地区是国家的生态屏障,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串讲法一直占据讲坛.叶圣陶先生早就批评过的那种逐字逐句翻译讲解的私塾式的教法依然盛行。这种教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极为不利。笔者近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仅靠语文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而需要各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再通过有创新的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提倡跨学科教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那么,怎样把各学科渗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教学的建议”中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珍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兴趣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
语文教学好比插花。要有丰富的材料,还要有高超的艺术。高明的艺术家。总能利用一些小的点缀来衬托突出主体的美丽。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教学主线有意地
某省文科高考状元徐舒扬认为,要学好语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我的母亲是语文老师,记得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母亲就要求我每天晚上阅读一小时,内容不限,报纸、杂志、书籍都可以,只要看得懂就行。这不但扩大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我养成了看书阅读的好习惯。叶圣陶先生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以上论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
据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婚后不久,司马相如即赴长安做官,五年不归。文君十分想念他。有一天,文君突然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封信,自然喜不自禁。拆开一看,信上却只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13个数字。聪明过人的卓文君立即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我已无“意”!(数字无“亿”)钟情的文君不禁悲愤满怀,于是写信回道:“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契约的自我执行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因此,信用是市场效率的保证.转轨时期出现的"制度缺位"和新旧制度摩擦是我国信用问题的主要原因.信用制度的
课时:2课时  一、抓住重点语句,导入新课  师:阅读文章倒数第二段,体会下列语句。  “但不知怎地,……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让鲁迅先生如此感激和挂念?具有怎样难得的品质可以称之为“伟大”?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二、探讨人物品格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很马虎的人。例如,留级的学生讲演藤野先生时说到“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