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婚后不久,司马相如即赴长安做官,五年不归。文君十分想念他。有一天,文君突然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封信,自然喜不自禁。拆开一看,信上却只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13个数字。聪明过人的卓文君立即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我已无“意”!(数字无“亿”)钟情的文君不禁悲愤满怀,于是写信回道:“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读后汗颜,惭愧不已,终于用驷马高车,把卓文君接到了长安。
我国是诗歌大国,这种“数字入诗”的趣闻轶事还有很多。其实,在我国诗歌史上,以数字入诗的作法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诗句使用了数字,据统计,单是《国风》中使用数字的诗就多达46首;一部《唐诗三百首》,含有数字的诗作更是多达130余首,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诗人们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使一首首诗歌别具妙趣,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数字入诗,可以叙事抒情,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真切、感人,如“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唐代诗人张祜《何满子》);可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如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可以绘景状物,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显得更鲜明、生动,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数字入诗有实用和虚用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诗中单用“一、二、四、五、七、八、十”为实数,且表示单数,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单用“三、六、九”为虚数,且表示多数,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卫风·氓》)。数字连用,如“二三”、“四五”等表示虚数,且为约数,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李清照《声声慢》)。当数量较多时,诗人则用“百”、“千”来表示,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长歌行》); “念去去、千里烟波”(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如果数量极大,或者感情极为强烈时,诗人则要用“万”来表示了,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代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于“万”字的运用,唐代大诗人李白和一代伟人毛泽东可谓将其运用到了极致。李白诗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天台一万八千丈”、“千岩万转路不定”、“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将其雄奇飘逸的诗风、超拔绝俗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含有“万”字的诗句在时代巨人毛泽东的笔下更是俯拾即是,“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一首词中就用了三个“万”字(《沁园春·长沙》);“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等等,诗句大开大阖,其浩大的气势,雄伟的气魄摇山撼岳,诗人的无限胸怀、人格魅力令人荡气回肠。
数字入诗,手法多种多样,各有妙趣。常见的、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有对举、夸张、重叠、连用等几种。对举,即一句诗或前后两句诗中两个数字对列使用,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其他诗句如“一将功成万骨枯”,“九曲黄河万里沙”。
夸张,指诗中所运用的数字是一种夸张手法,而非实指。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其他诗句如“三千宠爱在一身”,“百年世事不胜悲”,“千呼万唤始出来”,“万里归心对明月”,等等。
重叠,即某一个或某几个数字在同一首甚至是同一句诗中连着出现或反复出现。如“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唐代诗人王建《古谣》)反复用了八个“一”字,却丝毫不给人重复啰唆之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将田园之景描绘得如临其境,“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清人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连用九个“一”字,把渔人一边歌唱、一边喝酒、一边钓鱼的潇洒之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其他诗句,像“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等诗句皆类于此,而又各有其妙。
连用,即一句诗或一首诗将几个数字甚至十几个数字连用起来,这样的诗句更是妙趣横生。比较有名的,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树,八九十枝花。”这首古诗,旧时常为儿童启蒙诵读,流传颇广。此诗妙在按诗句顺序嵌进十个数字,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勾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和神往。再如,下面这首《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这首诗的前三句平淡无奇,如稚童数数,几乎很难称得上是诗;可最后一句,却奇峰突起,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反复吟诵、品读这些诗句,我们仿佛置身于诗的意境中,我们咀嚼着蕴含其中的哲理,体味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及志趣,更激发了我们阅读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加深了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悟出了作诗、作文之法,以至做人的道理。
我国是诗歌大国,这种“数字入诗”的趣闻轶事还有很多。其实,在我国诗歌史上,以数字入诗的作法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诗句使用了数字,据统计,单是《国风》中使用数字的诗就多达46首;一部《唐诗三百首》,含有数字的诗作更是多达130余首,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诗人们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使一首首诗歌别具妙趣,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数字入诗,可以叙事抒情,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真切、感人,如“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唐代诗人张祜《何满子》);可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如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可以绘景状物,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显得更鲜明、生动,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数字入诗有实用和虚用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诗中单用“一、二、四、五、七、八、十”为实数,且表示单数,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单用“三、六、九”为虚数,且表示多数,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卫风·氓》)。数字连用,如“二三”、“四五”等表示虚数,且为约数,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李清照《声声慢》)。当数量较多时,诗人则用“百”、“千”来表示,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长歌行》); “念去去、千里烟波”(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如果数量极大,或者感情极为强烈时,诗人则要用“万”来表示了,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代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于“万”字的运用,唐代大诗人李白和一代伟人毛泽东可谓将其运用到了极致。李白诗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天台一万八千丈”、“千岩万转路不定”、“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将其雄奇飘逸的诗风、超拔绝俗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含有“万”字的诗句在时代巨人毛泽东的笔下更是俯拾即是,“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一首词中就用了三个“万”字(《沁园春·长沙》);“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等等,诗句大开大阖,其浩大的气势,雄伟的气魄摇山撼岳,诗人的无限胸怀、人格魅力令人荡气回肠。
数字入诗,手法多种多样,各有妙趣。常见的、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有对举、夸张、重叠、连用等几种。对举,即一句诗或前后两句诗中两个数字对列使用,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其他诗句如“一将功成万骨枯”,“九曲黄河万里沙”。
夸张,指诗中所运用的数字是一种夸张手法,而非实指。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其他诗句如“三千宠爱在一身”,“百年世事不胜悲”,“千呼万唤始出来”,“万里归心对明月”,等等。
重叠,即某一个或某几个数字在同一首甚至是同一句诗中连着出现或反复出现。如“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唐代诗人王建《古谣》)反复用了八个“一”字,却丝毫不给人重复啰唆之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将田园之景描绘得如临其境,“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清人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连用九个“一”字,把渔人一边歌唱、一边喝酒、一边钓鱼的潇洒之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其他诗句,像“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等诗句皆类于此,而又各有其妙。
连用,即一句诗或一首诗将几个数字甚至十几个数字连用起来,这样的诗句更是妙趣横生。比较有名的,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树,八九十枝花。”这首古诗,旧时常为儿童启蒙诵读,流传颇广。此诗妙在按诗句顺序嵌进十个数字,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勾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和神往。再如,下面这首《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这首诗的前三句平淡无奇,如稚童数数,几乎很难称得上是诗;可最后一句,却奇峰突起,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反复吟诵、品读这些诗句,我们仿佛置身于诗的意境中,我们咀嚼着蕴含其中的哲理,体味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及志趣,更激发了我们阅读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加深了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悟出了作诗、作文之法,以至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