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还是不懂”叫好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7933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研究课真实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2.001
  这是一节由我执教的全市研究课,课题是《物质的量》第一课时。上课已进行了十多分钟,虽然教室里坐着近80名听课的同行,但还是非常安静。此刻,学生们正在我的鼓励下,顺着我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有条不紊地依次回答预习思考题。
  教师:0.012kg%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约为多少?
  
  学生甲:6.02x10。
  教师:若某一定量的粒子集体中含有的粒子数与0.012kgt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则它的物质的量就是lmol。这样说对吗?
  学生乙:对。
  教师:由此得出结论——1mol任何粒子集体都约含有多少个粒子?
  学生丙:6.02x10。
  教师:什么叫阿伏伽德罗常数?它的符号是什么?计算时通常使用的近似值是多少?
  学生丁:lmol任何粒子集体含有的粒子个数叫阿伏伽德罗常数。它的符号是NA,计算时通常使用的近似值是6.02x10。
  教师:我这样理解对吗——阿伏伽德罗常数是物质的量的基准;任何粒子集体若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其物质的量就是lmol?
  学生戊:对。
  “老师,我认为不对。”突然,唐同学急切地举手说道。
  “说说,你为什么认为不对?”我暗暗为这半途杀出的程咬金高兴。
  “不能说阿伏伽德罗常数是物质的量的基准。应该说,任何粒子集体含有的粒子个数与0.012kg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时,它的物质的量就是lmol。”
  唐同学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看来他还不善于进行逻辑推理。
  “其他同学韵看法如何?”我暗想:可能还有同学对这一问题没有真正理解。
  “我感觉老师的理解是对的,但我不懂怎样推出这个结论。”这是化学科代表黄同学在发言。
  他们的问题都出在结论的推导上,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问题,所以设计教案时并没有准备推导这一结论。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思路。
  “根据课本的定义,阿伏伽德罗常数是否就是1mol任何粒子集体含有的粒子个数?”
  “是。”同学们一致回答。
  “那么,当粒子集体含有的粒子个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时,它的物质的量是不是1tool?”
  “是。”同学们又一致回答。
  “所以,物质的量是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基准计量的。”
  “我还是不懂!”黄同学又站起来说道。
  我决定用打比方的办法“迂回作战”:“假如规定一个班的人数为50,那么一个集体有50个学生时,组成的班级是几个?有100个学生时组成的班级是几个?确定班级数的基准是什么?”此时,同学们一边回答一边露出了会意的笑容。“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效于刚才比方中的什么?”“一个班的人数501”“物质的量等效于刚才比方中的什么?”“班级个数!”唐同学、黄同学和其他同学一块轻松地回答着我连珠炮似的发问。接下来的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多了……
  这节课由于我临时调整了教学策略而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议课时,老师们对这意外的插曲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它显露了课堂教学的真实,体现了教师“眼中有学生”,这样处理好;一种认为这两个学生质疑的问题很简单,可以放在课后作个别回答,以保证这节课的完整。这两种意见的冲突正反映了当前公开课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公开课究竟应该重表面的完美还是重真正的教育意义?
  时下,我们的不少公开课、展示课看上去确实完美得无可挑剔,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看似达到了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这样的课注重了花样,凸现了教师,却冷落了学生的思考与好奇。学生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少有自我质疑的机会,但事实上对老师认为不会成为问题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存在疑问,就像本节课的插曲一样。只会顺着老师的思路走,容易导致学生丧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教师,应把目光锁定在学生身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喜欢、接受你的教学设计,如何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时得到情操的陶冶、人格的提升,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自己表演的工具。
  真实的课堂教学并不像圆那样完美无缺,不完整甚至有错,才是它的本来面目。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励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在于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将教学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在于通过师生对知识的共同探究,架起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成长。这样的课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优质课。
  (责编 王学军)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 差异 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24-02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过渡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小学学习习惯的滞留性与渐显的初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数学成绩明显滑坡。这是一个较普遍
期刊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生物 实验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62-01  从生物学习开始就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新课标下的生物实验课,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基础是当今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植物呼吸的气体变化”实验为例,说明初中生物实验课如何上才能符合以上要求。  实验材料:大蒜根、大蒜茎、青菜叶、扶郎花
期刊
【关键词】语文课堂品味文本语言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49-02    语文教学能否高效,在于教师能否找到生活世界和文字世界的联系点。笔者认为:这个联系点就是文本语言。“文本语言”是作者在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书面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语言,让文字世界“活”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
期刊
熊丙奇  我国学术管理制度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大家都意识到必须改革,可是,改革却无从下手,学术界普遍等待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时将目前学者违背学术道德、操守的行为,归为制度性“受害”。推进我国学术从行政管理走向学术自治,每个学者个体的努力极为重要。不管面临怎样的外在压力,应该坚持内心的选择。  杨东平  小学生喜爱《不想长大》: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
期刊
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才是关键  张伟、杨斌在《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是关键。美国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一发现表明,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尤其如此。没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持续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将难以开发出来。因此,学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
期刊
绩效考核与智商测试  据《扬子晚报》报道,2011年10月份以后,无锡市测智商的中小学生明显增多,原因是该市中小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班级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如果学生智商显示较低,老师可以向上提出申请,智商低的学生的成绩可以不计入班级成绩考核的范畴,因此,部分教师要求家长带成绩差的学生到医院测智商。据无锡测智商的儿童医院数据显示,这段时间以来已有近500名学生测智商,是往年一年测智商人数的总和
期刊
我区筹建广西开放大学  本刊讯 据自治区教育厅网站消息,我区“探索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建设广西开放大学”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项目实施后,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将逐步转型为广西开放大学,市级和行业电大转型为开放大学学院,县级和社区电大则转型为学习中心,三级架构组成广西开放大学。建成后的广西开放大学是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期刊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书斋的题联,也是他对艺术创造的追求。其实,课堂教学也如艺术创造,既要“删繁就简”,又要“领异标新”。“领异标新”难,“删繁就简”也不易。教师要知道哪些是主干,哪些是枝节,哪些是本真,哪些是末流。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地领会教育教学的内容、本质和规律,对教材、课堂教学进行再创造、再设计、再实践,实现“课堂立体的质变”,达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高中政
期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徐士强在《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6期上撰文,在今年的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上海提出了基础教育五大转型:教育价值追求上,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更加追求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存在与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需要;教育质量观上,从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质量追求转向更加关注以人的全面而多样发展为特征的全面质量;培养模式上,从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养模
期刊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特教事业是春天的事业。”  他,南宁市人民路东段小学辅读班教师李祥军,自谓:“我愿做一名春天的使者。”  说起来,这位曾获得过诸多荣誉,2010年又新获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银奖的李祥军老师选择从事特殊教育,与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不无关联。以爱为先,投身特教事业  李祥军小时候所住的小区里曾有一个弱智儿童,家长很少管他,经常缺吃少穿,小小年纪就饱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