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力作鉴赏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为主要对象,介绍了作者、成书原因、书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及书的优缺点等,文中还针对书中观点做了详细论述,总结出此书如何从人文、科学、历史等多方位的角度阐释中国音乐,使其在中国音乐美学欣赏类书籍中,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中国音乐;韵;文化和人文精神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音乐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不可分割的精神基础,并呈现出多元化状态。由于民族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差异,也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感受。而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音乐,可以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其理解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作为现代人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并在深刻理解它的同时能够将它继续传承下去?这已经成为了众多音乐学者时下最关注的话题。而《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的出版,可谓集合了历史、人文与生命科学等方面,以审美的观点全新阐释了中国音乐的独特的魅力,是近几年学术界中具有较高含金量的音乐欣赏类书籍。
  本书作者刘承华,南京人,1953年生于江苏滨海,1982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该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等。他的学术著述:《文化与人格——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2001)、《品玩人生》(1993)等都极具学术价值;并发表美学、音乐、文学、哲学论文70余篇。而《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也可以说是他这几年研究成果的一个综合性概述,以便音乐爱好者们能够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中国音乐的美韵。
  《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包括两篇序言,前言、内容和后记,其中的前言和后记阐明了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由于长期以来音乐教育总是“将音乐与文化分离,将音乐作为一种科学的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对待。”“但是,音乐恰恰不是某种标准化的科学产品,不是可以用某种统一的理论模压成形的。音乐就其本质而言,它和其它艺术一样,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特定生命形态与生命方式的产物……音乐的最本原的动力正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所以,要想使音乐的形式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1]因此作者认为对音乐的阐述要从文化入手是现在中国音乐教育和审美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
  《中国音乐的神韵》的内容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从文化阐释中国传统音乐的诸种形态特征,“复活”中国乐器音色的历史、人格内涵,在生命律动中揭示“韵”的奥秘,下卷则是对数十首代表性乐曲及其“母题”作精细解析,以便引领读者对中国音乐作更加深入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把握。作者以灵性的笔调与智慧的理论完美结合,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全书的布局构思也是独具一格,每一章的开头,作者都引用了古代文献和文人的精辟话语,并例举了全章的论述中心,带领读者走进中国音乐文化美的意境。以下是笔者对此书的一些大致总结,仅供参考。
  作者首先从中国音乐的文化背景、功能特征、形式特征、音色特征、美感特征,运用中西比较的音乐学方法,从文化产生的根据和动力略作描述,揭示这一文化的基本模式和生成逻辑,并由此深入到中国音乐的功能、形式、质料、美感等方面的特征作阐述,总结为:重生命、重自娱、重情味、重雅俗之分,而这些恰与西方音乐的美学特征相反,因此构成了獨特的中华民族自身特有的音乐形式和美感:“幽深”、“空灵”和“余韵”,向人们展示了在欣赏中国音乐时与欣赏西方音乐所具有的不一样的审美观念。
  其次,作者按中国乐器的分类法的形式,对中国民族乐器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希望通过各种乐器的演奏风格、音色、历史和种类,加深人们对中国音乐的认识,作者认为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遵循着两条线索与两种意义:一种是文化心理,分别是贵族性、世俗性、都市型、地域性;另一种是音乐形态:节奏性、旋律性、色彩性、韵律性。因此在介绍每一个乐器时,作者还形象生动地运用了颇具文学寓意的标题,如:“编钟——王公贵族的矜持”、“编磬——大家闺秀的娴静”、“笛——旷野里的歌唱”、“箫——书斋里的吟诵”、“琵琶——市女的伶俐”、“阮——文人的温厚”、“二胡——南国的温婉含蓄”、“板胡——西部的嘹亮阔远”等等,不仅让人耳目一新,也让人们对中国乐器所蕴含的人文之美赞叹不已。
  再次是针对音乐内容的具体作品分析和介绍,作者认为要想了解一种音乐,必须了解这种音乐所经常表现的“母题”(指音乐行为,包括创作、演奏、演唱等),了解这种母题,就必须了解包含它的深层文化意蕴。而中国的艺术以“自然”母题占主要,并且通过善于把人的精神与自然融合,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融入人的心灵感受,并从中获得一种空灵深邃的意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作者将这些作品的大致内容分类,形象地概括为:“月下之景”、“山水之音”、“渔樵之乐”,而这些母题所蕴含的人的感情:“思念之情”、“哀怨之情”、“虔诚之情”,与中国音乐的单线性旋律和乐器的个性化音色相交融,通过刻画花木、禽鸟、人事来表达高迈人格与自然生趣,传达一种中国的人文精神。
  同时作者将中国音乐的独特的美总结为“韵”,认为它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美学范畴,虽然读者本人与学界都一致认同这一观点,但对其认识都比较笼统,而本书作者,却是真正下了大量功夫,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他这些年发表的论文《韵:中国艺术的灵性所在》、《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博学多才和独到的见解。全书以“韵”为中心,围绕着“韵”对中国音乐的美进行深入的剖析,是作者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心得,让人们能够在理解它的同时也能有更深刻的领悟。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文人学者,如陆时雍、徐上瀛、苏轼、钱钟书、韩钟恩、宗白华等名人对艺术的鉴别之语,并将他们高度总结和归纳,得出了一切艺术的韵律来自于生命的脉动,认为“其形式要素是生命的节律,动力要素是生命的能量,内容要素是生命的信息,然后在一定的艺术载体中得到表现,便是韵的真正本质”。这一创造性的结论,更有助于人们对中国音乐独特的美的理解,在学术理论上也是很有建树的。   而本书除了文笔流畅、生动、结构安排的合理和细致以外,还有各种插图和谱例与之结合,读来给人以美感,也令人比较容易理解,是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一本很值得阅读的音乐欣赏书籍,有助于提高音乐学者的文化修养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本书无论是在对音乐美学、传统音乐和音乐教育上都是具有很高鉴赏性的。但文中在运用中西比较音乐研究上,对西方和中国音乐的概括又过于绝对化,也难免会有失美学整体的研究价值,还应该在区别的同时找出相同的规律和共同点,来进一步论证会更到位。而在对乐器的分类和内容的安排上,还有待挖掘,如在论述中国传统音乐时尚未涉及声乐领域。这些都只是读者的一点愚见,对全书总体评价无影响。
  最后要提到的是,中国近年来陆续出版了不少音乐美学相关的书籍,其中有关中国音乐美学方面的著作,大都以导论或者基础概念的形式进行论述,如《音乐美学导论》、《音乐美学通论》等,还有比较权威的对中国音乐美学总体发展情况进行的论述:如蔡仲德的《中国音乐美学史》等。而《中国音乐的神韵》作为一个专门介绍中国音乐文化内涵的书,与其他同类书籍不一样的是,它“独辟蹊径,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将中国音乐置于深远、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予以考察,通过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以具有独立价值的中国音乐体系的高度来阐释中国音乐,揭示出中国音乐的独特的美,激活中国音乐固有的生命活力与巨大魅力。”[2]同时,它引用具体的音乐实例加以分析比较,而不是只停留在史论分析或者单纯的美学概念的解释上,这样更能让读者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全方位形象生动地体味到中国音乐的美的内涵。
  回顾中华民族曾经走过的历程,学习研究中国音乐的精粹,深入领会中国音乐美的风采和魅力,对于继承中华文化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音乐的神韵》就是一部以全新视角研究中国音乐的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领域填补学界空白的严谨而有创见的力作,相信在今后有更多的爱乐人士能够通过此书,对我们的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将它发扬光大,同时也希望诸如此类的著作能够更加丰盛起来。
  參考文献
  [1]刘辰华.《中国音乐的神韵》余论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05):483.
  [2]樊祖荫.《中国音乐的神韵》序一:1.
  [3]刘承华.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J].黄钟,1995,(03):1-9.
  [4]刘承华.以文化激活音乐-音乐教育中审美阐释的新局面[J].人民音乐,1999,(11):26-29.
  [5]刘承华.中国传统音乐的花鸟”母题及其文化意蕴[J].中国音乐,2003,(2):34-36.
  [6]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7]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中华书局,1980.
  [8]刘承华.在文化、历史与生命的律动中阐释美.黄钟,1996,(04):54-58.
  作者简介:石钏(1988—),女湖南省长沙人,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2014级研究生,民族音乐理论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推剧,是淮河流域家喻户晓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来源于民间小调,广泛借鉴和吸收地方戏曲和地方民歌之精髓,体现出了淮河流域与众不同的人文特色和风土人情。2006年被列入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推剧对如何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拟对推剧的发展历程做适当的梳理。  【关键词】推剧;花鼓灯;四句推子  推剧,发源于淮河流域,是淮河流域家喻户晓的戏曲剧种之一,从其诞生、发展
期刊
【摘要】朱塞佩·威尔第,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茶花女》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歌剧作品之一。其中的女主人公薇奥莱塔更是威尔第塑造的最深入人心的一个人物形象。本文将通过对歌剧《茶花女》的剧情介绍、《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音乐分析及演唱要求等方面的阐述,尝试分析薇奥莱塔的音乐形象。  【关键词】《茶花女》;薇奥莱塔的咏叹调;演唱要求  一、歌剧《茶花女》剧情介绍  一位游走于巴黎上流社会的茶花女薇奥莱塔与青年阿
期刊
【摘要】音乐欣赏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是一次为时不短的音乐之旅。为了更好的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我采用静、精、境的三部曲融入音乐欣赏中,通过静心聆听——精赏细品——境界升华的递进方式,时间留白、多样化推动等方法,学生能有效聆听,用心感受音乐赋予的美的体验,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重点解读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鉴赏力和审美力,情境深化来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素养。  【关键词】静心聆听
期刊
【摘要】音乐是人们精神需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音乐教育也是每个教学阶段所必不可少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音乐教育创新改革也将会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当代教育创新过程中,音乐课堂教育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此背景下首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创新方法,最后从音乐课堂创新实践中做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新;实践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
期刊
【摘要】现代教育要求幼师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展开音乐创作,以提升幼师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幼师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途径,有利于让幼师生感受音乐之美,增强自身的音乐创作能力。  【关键词】幼师生;创造能力;培养  幼师生的音乐能力主要包括乐感、演唱能力、弹奏能力等,因此,有师生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音乐能力,
期刊
【摘要】表现主义音乐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德国和奥地利兴起的一个现代音乐流派。相对于印象主义所表现的“风景画”而言,表现主义更为突出的是人物内心紧张、恐惧、剧烈的情感体验。贝尔格与韦伯恩都师承于勋伯格,也是勋伯格音乐创作道路上坚定的追随者。二人都为表现主义作曲家,但在创作中体现的个性却迥然不同。本文对贝尔格与韦伯恩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对其中所体现的个人风格进行深入探讨,试图阐释表现主
期刊
【摘要】二胡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二胡音乐细腻优美,北派二胡音乐粗犷有力。南派和北派二胡音乐又分为不同的风格,因风土人情、语言环境、历史文化不同,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本文以江南丝竹二胡风格为例,探究江南二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在各个发展时期重要的演奏家和二胡作品。  【关键词】二胡音乐;江南音乐  一、二胡演奏艺术的风格流派  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多达56个,因此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
期刊
【摘要】《多情的土地》是由著名词作家任志平、作曲家施光南共同创作的一首抒情歌曲。音乐深情、感人,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情感表达,都蕴含了创作人的真实的内心情感。文章通过对歌曲的具体分析,阐述了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来明确歌曲的情感基调,以至于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本质内涵,最终达到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演唱艺术效果。  【关键词】歌词理解;情感基调;艺术构造;情感体验  一、任志平、施光南及其作品《多情的土地》的简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作品分别在演唱、创作等方面论证,研究如何使现代山东民歌在不失原有优秀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山东民歌成为一种高品位的声乐艺术。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的热爱山东民歌的艺术家及爱好者,纷纷对此课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对山东本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创新做出了一定贡献,提供了相关数据资料。  【关键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沂蒙民歌  前言  山东民歌,若要体现出风韵,就必须在尊重山东民
期刊
【摘要】我们常常认为书法是在书斋中清赏的,校歌是用于师生传唱的,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向观众传递情感的;而创编的校歌《翰墨飘香》是把书法的创作过程搬上舞台现场,通过舞台把校歌的内涵通过肢体语言传递给观众,通过和声、光、场景融合创新达到完美结合,让书法艺术通过另外一种音乐形式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回想起来念念不忘,实现了书法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极大提高了学校书法的格调,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