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阅读:提高阅读体验的门槛,显示竞争力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l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看”最初是一家依托Kindle而生的公司。因Kindle始终没有在中国公开发售,没有中文系统不方便读中文内容,2010年4月,“多看”发布了第一款产品“多看for Kindle”,为Kindle提供中文系统解决方案。多看因此积累了一批忠实的用户。所有水货经销商都会为Kindle预装“多看”系统,这个数据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多看公司透露为70万。此后,多看也尝试做过电子阅读器,但很快宣称失败,转而做电子书,定位为“精品阅读”,在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方面下了一番苦工。
  “多看”副总裁胡晓东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肯定了做系统资源起家的这段经验对后来转做电子书的帮助。他说:“多看的排版引擎技术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是在和用户反复验证中逐渐增长的。我们每周征集用户的意见,坚持做产品的升级,在用户的意见和反馈中获得进步。多看的电子书制作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并不是说我们的技术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我们有效地利用了用户。我们有几十万的用户,帮我们做测试、找bug、反馈他们的体验,而且他们说的都是真话。这些都是Kindle用户给我们的基础,他们是忠诚度很高的用户。多看安卓版去年10月正式发布,到现在已经达到200万以上的用户,多看苹果版今年5月31日上线,不到两个月有15万用户,核心的用户都是在Kindle中文系统上累积的。”
  纸书编辑的书感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
  多看成立后的前两年时间里,主要投入技术研发,一共有70多名技术人员。直到今年年初才建立了自己的编辑团队,着力电子阅读体验。这支人数比例很小的编辑团队,成员大多是经验丰富的纸书编辑。
  无论是纸本书还是电子书,说到底它都是书,都要遵从基本的范式和规则。版式的意图就是要让阅读者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感觉到舒服。一本女性小说通过版式所体现出来的感觉肯定与《封神演义》的完全不一样。“要抓住纸本书的版式精神然后用电子化的方式表达,这种精气神在哪里?这不是搞IT的人能感觉到的,这是传统出版人才能感觉到的。”胡晓东强调传统出版编辑的“书感”在电子书阅读体验上所起的作用。
  “另外电子书功能的设置也不能靠想象,应该给予用户读书过程中产生的原生需求更舒适的体验。这些东西也需要传统出版的同事告诉我们。多看是以内容定版式,对内容的理解,显然传统出版人体会更深刻。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现在上线的300多本书,是从出版社给我们的30000多本书的书库中选出来的。”
  选书、书做好之后的营销,用什么样的方式传递给其他用户、该写什么样的文案,以及书城中的专题推荐和每一本书的文案,都是重新提炼过的——移动用户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与纸本书的读者的很不一样,所有这些都需要传统出版出身的编辑,通过对移动互联特性的了解之后做出新的判断。
  阅读体验不是宏观概念,而是一本一本书做出来的
  字体的选择、行间距的调整,这些表面可见的细节体现了多看在增强用户阅读体验方面的用心。然而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是“排版引擎”。多看的电子书是增强型Epub格式,他们根据纸本书的排版规则,自主研发了一套电子书制作工具,“综合水平并不弱于苹果的author”。这套制作工具的使用流程是这样的:电子书开发人员根据图书的内容去设置基本版式,然后根据不同的分辨率、设备、系统,进行自动排版。这个排版引擎可以实现多字体混排、图文混排。
  这套排版引擎在处理休闲读物的排版上已经游刃有余,也已攻克复杂的公式、程序的代码的排版。有了技术框架之后就是不断的升级,下一步,多看将进入绘本开发,尤其是成人漫画,他们希望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体现。另外,也希望能在旅游类电子书中链接地图,并让一些资料类的书,开放用户自定义和添加内容的功能。“这样的电子书,就突破了我们原有的一本书的定义。”胡晓东说。
  在功能设置方面,多看的电子书可直接做批注、搜索、复制、调整文字大小,对照阅读、跳转阅读,以及分享功能。最近,他们刚刚实现跨平台同步进度、书签、批注等内容,做到一次购买,多终端阅读。在IOS上,他们已经支持分词选中并增加中英文字典支持,以及即将加入的社会化阅读功能。
  在多媒体图书方面,多看已经有完善的技术储备,他们的设想是未来可能实现多屏幕互动,电视上看视频,电子书上看文字。但对于多媒体功能的介入,胡晓东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过度地炫耀技术,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文字有时候是玩味的,看很多遍,需要考虑和研究,这个时候用的是左脑;但是看视频的时候用的是右脑。多媒体的运用一开始可能很炫,可是看多了之后会很难受,而且文件很大,这样来做一本书会不会得不偿失?所以,书要做得漂亮,要从内容出发,什么样的书给予什么样的版式、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功能设置,宁缺勿滥过犹不及。适合加入声光的书,就大胆的加入,技术上先把它准备好,但是不盲目使用。‘阅读体验’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千万不要把它上升到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从一本一本的书做出来的。”
  多看在技术上做了许多的积累,这只是他们跨越的一个技术门槛,在阅读体验上,他们的辛苦在于,要一本书、一本书地去做,根据每一本书设计不同的版式、不同的功能。一本小说可能一两天就能做完,但是遇到有复杂表格、大量的图片、注解的书,因为需要手工操作,要花费一个礼拜的时间。这些考验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肯下多少苦工,花多少心思。
  “现在虽然很耗成本、人力、精力,但是做了以后就不用再重新制作了。阅读体验就好像是喝茶,当你喝了龙井,其他便宜的茶就不愿随便喝了。当用户对阅读体验的要求越来高,现在敷衍了事做电子书的人就要重新制作他们的内容,我们却可以省却这个环节。我们的目的就是把这个调门提高,这样才能显示出我们的竞争力。”胡晓东如是说。
  Interview 对话 书香两岸×胡晓东
  书香:有没有哪些类型的书,做成电子书比较受欢迎?
  胡:这是我现在也没有得到结论的问题。一般会认为小说比较好卖,然后是女性情感、美容、减肥类的,但尝试一些IT人文、项目管理的书之后,发现卖得也不错,这就打破了我们传统的看法。   电子书本身没有品类限制,但是有文体限制,这是我们最新研究的成果。适合手机阅读场景(地铁、碎片阅读等)的内容非常受欢迎,就是那种一段一段的,十五分钟内可以说完一件事,而且每一段还能有所感悟的文体。相反,大部头的书可能读起来就很累。也就是说,手机阅读行为受场景限制,不受题材限制。
  所以我们在对电子书的版式及体验方面做了着重的改变。比如说,多看的书五分钟左右肯定会有字体、字色的停顿和变化;十五分钟的阅读时间内肯定有一个大的改变。阅读纸书的时候,全神贯注在书里头,但是手机不一样,时刻会被打扰,所以要把用户抓住就必须有抓住他们的东西。实际上,电子书的版式比纸书还要重要。我们排的小说,每一章之前都会有一张图,它有一个变化、停顿、留白。总的来讲,在做电子书的时候,题材是通用型的,但是文体、结构,排版规则和纸书不一样。
  书香:在纸本书上,好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版式,或者有不同的字体,您觉得在电子书上,这样的细节对于阅读体验的增加是否有明显的作用?
  胡:作用更大。手机也好,Pad也好,比纸更活跃。用户会捕捉这些变化,虽然他不会表达,但是一本书看得舒服不舒服,累不累都在这些变化里。它的敏感性比纸书更强。
  畅销与否不是电子书平台选书的唯一标杆
  书香:电子书城是否有畅销的、最新的电子书,是一个关键。现在大多数书的版权仍在传统出版社手上,多看如何解决高品质的内容来源?
  胡:这是个伪命题。畅销与否不是电子书平台选书的唯一标杆。在这个平台上,畅销书做好是应该的,还要把一些高品质、不畅销的书做畅销,这是能力体现。我有一个说法:电子书=内容×体验×通路。一本书很畅销,它的内容增值就会很高,但是如果体验和通路没做好,就等于透支了它的畅销性。相反,一本书在体验方面做得足够强,即使它现在不畅销也是可以把它做起来的。比如它原来的分值是1,通过我们的通路推广、体验把它提升了,它的内容就是2,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总是站在畅销书的肩膀上去做事,这个行业是不能发展的。
  书香:在什么样情况下的书,你们会做单书的App?
  胡:单只App的营销成本肯定比书城要高,书城里会有统一的推广宣传,是没有成本的,但是单只App每个都有成本,阅读体验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推广方面则有压力。所以会做成App的书,一定要立得住,也就是所谓的畅销书。在书城里头,可以把高品质但是不出名的书推出来,但是在App里,本身没有一点名气和炒作点的书,就像在丛林一样很容易被淹没。我们把这定位成给出版社的服务。
其他文献
数字技术这一新的生产力,像魔术一样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传统出版,使人性化的阅读成为可能。过去人们阅读只能依托纸质图书,出行在外很不方便,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读天下书,览天下事,查询各种资料。过去因为近视、远视、年迈眼花,读纸质书很辛苦。现在,电子书功能很多,字体放大缩小很自如,屏幕亮度也可随心所欲地调节。过去纸质书只能靠内容、装帧吸引人,现在电子书可通过声、光、点等技术
期刊
苹果的IOS系统里,电子图书上架的正常流程是上架到iBookstore上,可是由于苹果中文市场目前还不支持iBookstore,中文市场的App Store里,有许多一本书做成的单只App。  单书App有它的独特性,在声光、动画等多媒体加载上,它可以更好的操作。此前,3G门户网与《南方周末》新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三体》电子书,所采用的就是单书App的方式。3G门户网首席执行官、创办人张向东说,“在
期刊
数字出版的热潮袭来,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大批进入数字出版产业,相比之下,传统出版社在应对新兴媒体的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方面,显得反应迟钝、束手无策。面对这一势不可挡的浪潮,有出版社坚守传统出版人本分,更加专注于内容,做好每一本纸书;有出版社成立多媒体部门,试水数字出版。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比较早采取开发客户端来拓展数字出版领域的出版社。2010年5月,他们成立“新媒体事业部”,随后推出“中
期刊
在《三体》App上看到设计顾问“陆智昌”三个字时,有些讶异。一时无法将这样一位纸本书装帧设计大师与电子出版联系到一块。后来得知,陆智昌对于电子出版的关注已十年有余。此次担任《三体》App设计顾问,并非他第一次与电子出版亲密接触。早前,他曾与《南方周末》报系新媒体主编吴蔚合作,在三星的平板电脑上做过尝试。  拿到《三体》试样后,陆智昌就内容结构、版面构成、字体应用和操作体验等方面,与吴蔚进行了细聊。
期刊
作为一名从事传统出版二十几年的资深老编,陈颖青一直关注电子出版的发展,他所在的城邦出版集团是台湾数字出版的领军者;他主持“数位内容推进实验室”,与同业分享自己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实践与心得;他带领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尝试图鉴书的线上版本测试。  多年的编辑经验与对IT技术的了解,使得陈颖青对电子阅读体验的看法,一针见血。  Interview 对话 书香两岸×陈颖青  书香:您如何评价Kindle的阅读体
期刊
我们在台北世贸一馆的咖啡厅偶遇,几乎连寒暄、客套都省掉,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跟我聊起即将搬上舞台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他的热情、自豪展露无遗,亲切程度直逼“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最高境界,瞬间一扫台北雨季的阴霾。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陈俊志本人。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甫获得2012台北书展“书展大奖”,又于2~3月份改编成舞台剧,由万芳、王娟、杨丽音等知名演员重新诠释。对一个长期造像的创作者来说,
期刊
香港书展靠讲座吸引眼球,已经成为“香港模式”。这股浪潮的滥觞,或许是2010年韩寒等人的讲座,让书展尝到了甜头。2011年势头更甚,有李敖和林青霞两位巨星亮相书展,把书展讲座受关注度推到高潮。不过,今年的书展相比就逊色了不少。受邀来书展的作家,虽也是名家,却没有达到读者的期许。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岂如是云?  道听途说,背后有个原因是,早前请的一些嘉宾,对书展提供报酬有些不满。好事不出门,坏
期刊
京东首次大举进入出版话题是京东书城的昂然勃起,而且是在一夜之间。网上书店的勃兴之盛,地面书店甘苦最知,以至于地面书店自嘲其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具备图书“预览”功能——地面书店翻翻书,网上书店下下单。之所以采用地面书店的说法,而不说传统书店、实体书店,是因为地面与网上“对仗”工整,均以展示和销售消费媒介命名。  随着网上书店在年轻人群中的普及,网上书店也成为这部分人群的图书消费“传统”,地面书店的“传统
期刊
4月下旬到5月中,正是台湾北部山头桐花盛开的时节。满山飘落桐花雪,童年家乡的邻人看到山头花开,会说来去绕山花唷!客语意思是去看山花吧!  短短花序,曾是久住客家山区难得的赏花时节。不同的是,过去年代,桐树是经济生产作物,时代更迭,桐花满山;如今经济价值不再被凸显,却留下满山花影。  十年前我在客家委员会工作,才有机会开展桐花祭的客家美学经验,将客家山头的风景带入台湾的休憩美学。第一年活动我们设的主
期刊
6月的图书市场像炎热的天气一样,逐步升温。从月初六一儿童节,到暑期放假开始,一年度最长也是最重要的图书销售热潮逐渐拉开帷幕,以往冷清的书店开始人头攒动,新书扎堆上市,推广活动此起彼伏,出版商、经销商、读者终于在此刻站在了一起。销售数据开始一扫前几月的低迷表现,给出版业者带来了更多的信心。根据开卷报告统计,本月综合指数为272.57,较上月增长了33.48点,环比增长14.00%,同比下降2.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