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一、前言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上主要表现为教师“一言堂”或者优等生与教师间问答的互动,而后进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思维锻炼,往往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教师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同一班级的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几点实施策略。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与学习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学生对数学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哪个班级都存在着学习的两极分化问题,片面地处理这一问题会加剧两极分化,采取分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层面,根据学生的定向目标,抓住重点,提高成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的学生定位
第一,要实施分层必然要先熟悉学生情况,要熟悉情况,则要通过走访家长、问卷调查、观察及谈话等方式,以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水平、方法、情感上的差异。另外,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及心理压力,在分层前的思想工作须处理好,要说明缘由及情理,使得每一位学生理解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其学习成绩,让当前掌握不同知识量的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最大突破,潜力得到发挥,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第二,可让学生按照自身的数学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情况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教师根据学生的申报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学生的发展潜力,顺应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及心理特点,根据大纲要求的发展目标、中层目标及基本目标,把学生根据“优秀、良好、及格”(这里的优良差或许不符合实际,但要考虑到差生的“面子”问题)按照2:6:2的比例分成A、B、C三层。也可根据班级前12名的列为A层,后12位的列为C层。不过,这里的分层浮动性较大,要灵活地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四、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无论任何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要实施分层教学,也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做铺垫,同时也要有着良好的班级氛围。只有在好的班级环境里,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进步。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分层并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为了每个学生的成长,不是制造等级而是促进等级化解。处理不当,就容易有误会存在。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这足够的耐心、良好的素质、民主的作风,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分层教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每个学生的进步服务。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按班级内的各阶层学生认知基础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合理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在教学开始之前,把这些各阶层的目标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学到什么效果,发挥学习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由于,一个知识点往往有不同的深度,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让各阶层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习到什么程度,进行教学中的逐步分层。比如,高中数学中“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课程,教师要求C组学生进行公式记忆,可以直接用公式进行三角函数问题的解决;要求B组同学可以进行公式推导,利用公式解决综合性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A组同学学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自如的用公式解决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对各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基础弱的学生就不会因为不明白教学内容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课程内容简单而没有兴趣,从而达到各阶层学生都有所学、有所长。
3.预习要求分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前预习成为教学流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中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课前预习时,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指导,设置不同的预习要求,从而获得了较为理想的预习效果。比如,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同学,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完成练习题;A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的同学。
4.课后作业和辅导分层
数学作业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解题技能的必要途径。有效的课后作业应分为基础巩固型、提升能力型和兴趣探究型三层次,题量适中,分层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选择的作业一般为题量的三分之一。布置的作业避免机械重复,难易适中,重基础,兼顾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做作业时有意识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变式练习,以提高探究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多采用面批形式,必要时书写反馈信息给学生,及时指导学生学习,指明努力方向。
在辅导时分层,预习时指导基础层学生抓重点,最高层学生扩展知识面;复习时指导基础层学生重点达标练,最高层学生着眼拔高练。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成立多个学习小组,利用差异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组内互助和组间交流实现差异互补。
5.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分层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是双方面的,学生对于数学教师的评价可以及时地反馈出教师近期数学教学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以及数学教学课堂的优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近期学习状况的认定,并让其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助于更好地改正,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优化数学知识结构。由此可见评价的重要性,但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根据学生在本层次内的表现来认定,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评价,科学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认定,并始终坚持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黎跃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4).
[2]姚君中.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一、前言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上主要表现为教师“一言堂”或者优等生与教师间问答的互动,而后进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思维锻炼,往往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教师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同一班级的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几点实施策略。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与学习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学生对数学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哪个班级都存在着学习的两极分化问题,片面地处理这一问题会加剧两极分化,采取分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层面,根据学生的定向目标,抓住重点,提高成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的学生定位
第一,要实施分层必然要先熟悉学生情况,要熟悉情况,则要通过走访家长、问卷调查、观察及谈话等方式,以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水平、方法、情感上的差异。另外,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及心理压力,在分层前的思想工作须处理好,要说明缘由及情理,使得每一位学生理解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其学习成绩,让当前掌握不同知识量的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最大突破,潜力得到发挥,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第二,可让学生按照自身的数学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情况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教师根据学生的申报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学生的发展潜力,顺应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及心理特点,根据大纲要求的发展目标、中层目标及基本目标,把学生根据“优秀、良好、及格”(这里的优良差或许不符合实际,但要考虑到差生的“面子”问题)按照2:6:2的比例分成A、B、C三层。也可根据班级前12名的列为A层,后12位的列为C层。不过,这里的分层浮动性较大,要灵活地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四、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无论任何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要实施分层教学,也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做铺垫,同时也要有着良好的班级氛围。只有在好的班级环境里,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进步。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分层并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为了每个学生的成长,不是制造等级而是促进等级化解。处理不当,就容易有误会存在。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这足够的耐心、良好的素质、民主的作风,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分层教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每个学生的进步服务。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按班级内的各阶层学生认知基础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合理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在教学开始之前,把这些各阶层的目标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学到什么效果,发挥学习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由于,一个知识点往往有不同的深度,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让各阶层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习到什么程度,进行教学中的逐步分层。比如,高中数学中“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课程,教师要求C组学生进行公式记忆,可以直接用公式进行三角函数问题的解决;要求B组同学可以进行公式推导,利用公式解决综合性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A组同学学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自如的用公式解决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对各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基础弱的学生就不会因为不明白教学内容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课程内容简单而没有兴趣,从而达到各阶层学生都有所学、有所长。
3.预习要求分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前预习成为教学流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中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课前预习时,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指导,设置不同的预习要求,从而获得了较为理想的预习效果。比如,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同学,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完成练习题;A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的同学。
4.课后作业和辅导分层
数学作业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解题技能的必要途径。有效的课后作业应分为基础巩固型、提升能力型和兴趣探究型三层次,题量适中,分层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选择的作业一般为题量的三分之一。布置的作业避免机械重复,难易适中,重基础,兼顾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做作业时有意识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变式练习,以提高探究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多采用面批形式,必要时书写反馈信息给学生,及时指导学生学习,指明努力方向。
在辅导时分层,预习时指导基础层学生抓重点,最高层学生扩展知识面;复习时指导基础层学生重点达标练,最高层学生着眼拔高练。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成立多个学习小组,利用差异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组内互助和组间交流实现差异互补。
5.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分层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是双方面的,学生对于数学教师的评价可以及时地反馈出教师近期数学教学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以及数学教学课堂的优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近期学习状况的认定,并让其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助于更好地改正,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优化数学知识结构。由此可见评价的重要性,但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根据学生在本层次内的表现来认定,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评价,科学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认定,并始终坚持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黎跃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4).
[2]姚君中.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