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68-02
“小学数学毕业班复习课难教”已是广大数学教师的共同心声。我们都知道,因为小学毕业复习的目的是对整个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的知识做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梳理,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但它又起着重要的作用,上好复习课,能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并通过大量的针对性练习、比较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等,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合理、灵活地设计复习课,增强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在此,结合自己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把个人的几点体会进行阐述。
一、对知识要点的全面掌握是上好复习课的基础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课标》把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概括为“四大板块”,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活动。每个领域有较多的知识模块(如“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效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等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摸块也包括许多知识要点(如“式与方程”模块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知识要点),每个知识要点又包括许多知识点(如“比例”知识要点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比例尺、比例的应用”等知识点)。所以在复习时,教师明确知识要点是基础。数学知识复习时在内容上需要纵向的梳理归类和横向的沟通联系,因此,教师要明确、理顺每一模块的知识要点,为学生建构知识网络铺路架桥。
二、对复习思路的合理设计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学生在新授课中所获取的是单一、零散的知识,只有通过复习才能加以巩固。甚至有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存在一些缺陷,这就需要利用复习课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或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网络体系中去,达到查漏补缺,逐步提高的目的。所以复习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不能照搬照抄一种模式,要依据复习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合理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思路。即:依标扣本,夯实基础——因学施教,构建网络——注重应用,促进发展。如在复习“分数的意义”时,我的做法是:
1.“夯实基础”环节。让学生回忆、整理有关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等)。
2.“构建网络”环节:
(1)知识点网络。
(2)联系网络。这个方面我归纳为两个方面是:①分数与分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②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3.“促进发展”环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学行为,评价练习是一堂复习课教学效果的检查,也是对教学目标的验收。教师设计的“基本练”(以“双基”为主)、“综合练”(以“判断题、改错题、对比题、知识综合运用题等”为主)、“发展练”(以知识的延伸题为主)等习题,学生通过做、交流、反思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来激励学习的热情,以此提升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总结起来,整个课堂设计思路网络可以展示为:
三、对数学知识点的加深练习是上好复习课的保障
小学阶段的复习,要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教师应该以“标准”为根据,以“教材”为准绳,不仅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还要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性例题,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为总复习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在这个方面,我主要从“互动探究”和“精选精练”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巧设问题,互动探究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思考、交流等形式主体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将一些枯燥的知识巧妙地设计成有趣的问题,与学生一起互动,一起探究,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的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刷牙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牙膏呀?老师常用的X牌牙膏,X牙膏出口处直径为8毫米,每次刷牙时候我挤出2厘米长的牙膏,这支牙膏可用80次。该品牌的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径改为10毫米。这样,老师每次挤出的仍然是2厘米长的牙膏,这样,这支牙膏能用多少次?同学们听后,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很快将学习过的装在脑子里的有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调动出来,通过列式计算,很快将问题解决了。解完题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起思考:大家有没有好的建议,让生产厂家生产的牙膏更加适用于我们?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上,学生兴致勃勃,讨论非常热烈。这节课,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进行得非常顺利,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精选精练,提高效率
由于复习课具有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等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抓住教材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典型错例分析,对易混、易错的概念、法则及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辨析,消除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理解知识的本质,夯实基础。总复习教学的起点不同于新授课和练习课,为了真实地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每复习一节内容前设计几道有针对性的测试题。在真实的学情调查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既做到了有的放矢,又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在例题的选编方面,力求将知识纵向的系统梳理,串点成线;横向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纵成行,横成片,让学生实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在练习设计方面,做到一道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在复习行程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5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快车每小时行5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0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初看起来这题很简单,但这题有4个答案。题目一呈现,立即激起学生的解题兴趣。这一题既复习了相遇问题,也复习了追及问题。教师适当指点,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去辅助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编拟习题,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让学生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复习,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复习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让整理与复习更有效,让学生学得更牢固。
“小学数学毕业班复习课难教”已是广大数学教师的共同心声。我们都知道,因为小学毕业复习的目的是对整个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的知识做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梳理,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但它又起着重要的作用,上好复习课,能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并通过大量的针对性练习、比较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等,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合理、灵活地设计复习课,增强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在此,结合自己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把个人的几点体会进行阐述。
一、对知识要点的全面掌握是上好复习课的基础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课标》把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概括为“四大板块”,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活动。每个领域有较多的知识模块(如“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效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等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摸块也包括许多知识要点(如“式与方程”模块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知识要点),每个知识要点又包括许多知识点(如“比例”知识要点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比例尺、比例的应用”等知识点)。所以在复习时,教师明确知识要点是基础。数学知识复习时在内容上需要纵向的梳理归类和横向的沟通联系,因此,教师要明确、理顺每一模块的知识要点,为学生建构知识网络铺路架桥。
二、对复习思路的合理设计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学生在新授课中所获取的是单一、零散的知识,只有通过复习才能加以巩固。甚至有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存在一些缺陷,这就需要利用复习课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或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网络体系中去,达到查漏补缺,逐步提高的目的。所以复习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不能照搬照抄一种模式,要依据复习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合理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思路。即:依标扣本,夯实基础——因学施教,构建网络——注重应用,促进发展。如在复习“分数的意义”时,我的做法是:
1.“夯实基础”环节。让学生回忆、整理有关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等)。
2.“构建网络”环节:
(1)知识点网络。
(2)联系网络。这个方面我归纳为两个方面是:①分数与分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②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3.“促进发展”环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学行为,评价练习是一堂复习课教学效果的检查,也是对教学目标的验收。教师设计的“基本练”(以“双基”为主)、“综合练”(以“判断题、改错题、对比题、知识综合运用题等”为主)、“发展练”(以知识的延伸题为主)等习题,学生通过做、交流、反思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来激励学习的热情,以此提升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总结起来,整个课堂设计思路网络可以展示为:
三、对数学知识点的加深练习是上好复习课的保障
小学阶段的复习,要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教师应该以“标准”为根据,以“教材”为准绳,不仅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还要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性例题,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为总复习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在这个方面,我主要从“互动探究”和“精选精练”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巧设问题,互动探究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思考、交流等形式主体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将一些枯燥的知识巧妙地设计成有趣的问题,与学生一起互动,一起探究,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的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刷牙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牙膏呀?老师常用的X牌牙膏,X牙膏出口处直径为8毫米,每次刷牙时候我挤出2厘米长的牙膏,这支牙膏可用80次。该品牌的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径改为10毫米。这样,老师每次挤出的仍然是2厘米长的牙膏,这样,这支牙膏能用多少次?同学们听后,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很快将学习过的装在脑子里的有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调动出来,通过列式计算,很快将问题解决了。解完题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起思考:大家有没有好的建议,让生产厂家生产的牙膏更加适用于我们?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上,学生兴致勃勃,讨论非常热烈。这节课,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进行得非常顺利,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精选精练,提高效率
由于复习课具有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等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抓住教材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典型错例分析,对易混、易错的概念、法则及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辨析,消除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理解知识的本质,夯实基础。总复习教学的起点不同于新授课和练习课,为了真实地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每复习一节内容前设计几道有针对性的测试题。在真实的学情调查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既做到了有的放矢,又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在例题的选编方面,力求将知识纵向的系统梳理,串点成线;横向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纵成行,横成片,让学生实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在练习设计方面,做到一道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在复习行程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5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快车每小时行5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0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初看起来这题很简单,但这题有4个答案。题目一呈现,立即激起学生的解题兴趣。这一题既复习了相遇问题,也复习了追及问题。教师适当指点,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去辅助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编拟习题,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让学生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复习,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复习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让整理与复习更有效,让学生学得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