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l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充满人文性,应该是诗情画意的。教师应结合作品背景,深入了解诗意,以读为本,走进“诗乐”情境,发挥想象,呈现“诗画”景象,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一般用字凝练,意蕴深远,感情浓厚。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就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学生在理解方面有难度,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字词教学或支离破碎地进行讲解,这样就忽视了对文本整体意境或思想情感的把握。因此上好一堂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必须下功夫。
  一、结合作品背景,深入了解诗意
  学习古诗词,首先要领会文字层面的含义。古诗词作品通常语言都十分凝练,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教师在古诗词作品的教学中首先要保障大家对于作品的文字意思有深刻领会,这是学生能够逐渐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基础。教师要注重结合作品的背景来进行知识讲授,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所经历的人生境遇。这些都会在作品中得以反应,对于这些内容有良好的获知,学生们在理解诗作意思时才会更为顺畅。
  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的教学为例。学生对其中的感情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距李白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学生们只有对于这些背景知识有很好的领会,对于诗作的意思才能够更进一步的获知。这也是帮助学生们很好的把握诗意,并且领会教学文本的情感基础。
  二、以读为本,走进“诗乐”情境
  古诗词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在古诗教学中,可通过吟诵,让学生在“诗乐”的情境中,品味语言的灵动之美。吟诵诗文时,为学生创造和谐的音乐氛围,能使他们充分体验古诗词的意境和神韵,充分享受听觉上的美感。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诗人将对故友惜别情绪寄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之中,可选用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渲染氛围。借助婉转舒缓的乐曲背景,学生吟诵诗文的语气语调也将变得舒缓而悠长,平和的心境将慢慢地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节律美。
  三、发挥想象,呈现“诗画”景象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写意画。在古诗教学中,可通过捕捉意象,艺术地再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景象画面,引导学生从“诗画”的直观体验中理解作品意象的灵动美。因此,为了实现诗画互见,帮助学生更形象地领悟古诗,可以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在草稿纸上呈现所想象到的画面。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选取了山峦、飞鸟、山道、行人、渔船、老人、江河、白雪等意象,学生通过想象这些意象就能构建一幅凄清的画面: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连绵起伏的山峦银装素裹,四野寂寥开阔,江边一艘渔船上,披带蓑衣和斗笠的老人手把鱼竿,全神贯注地望着江面……通过想象这样一幅幅空灵凄清的画面,学生宛如置身其境,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例如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做到不但自己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而且能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到的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以便背诵、记忆。其次,由于语文是以文化为起点的学科,尤其是古诗词,其本身是一种优秀的古代文化,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加文化知识的储备,深厚自身的文化底蕴。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全国名家名师大讲堂小学语文课堂精品录,现代教育出版社,陈东辉主编
其他文献
【摘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与基层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文化事业,其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民倡导加强文化事业建设的大环境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基层人民与日俱增的社会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已成为相关人员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就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几点开展途径,以供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基层群众
期刊
一、舞蹈是什么?   有幸成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因为舞蹈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形式,是一门融入视觉、听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综合性艺术,舞蹈的美是一种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美,是一种陶冶情操,美化感官的艺术,更能给人以心灵冲击感和震撼感!  腾守尧曾指出:“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动作为媒介展示出表现性动态形式……舞蹈动作与日常动作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它之所以造成特殊的经验乃是因为它展示或包
期刊
从魏晋时期第一批画家被载入史册,到现在各派的百花齐放,中国绘画史上从不缺少才华横溢的画家。从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到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其中最令我念念不忘的要数八大山人了。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号忍庵、雪个灌园长老等,是明末清初写意画派大师。与石涛、髡残、弘仁被称为清初四僧。朱耷可以说算是出身书香门第,家中至亲都擅长绘画,艺术气息比较浓重。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促成了其以后较高的艺术
期刊
在绘画类别中,各个画种都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语言,版画就是其中一种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而木刻版画在中国是具有深远历史和优秀传承的艺术门类,也是造型艺术中表现性较强的画种。仅用黑和白两个对比色来表现大千世界,它与其他绘画艺术不同,有其自身的黑白语言,也使得黑白木刻这种表现方式在各种类版画中最能代表版画的艺术特色,是版画最原始也是最纯粹的表现手法。  从古至今,我国版画第一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在新
期刊
【摘要】:强力意志就是尼采审美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在自身悲苦经历与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下,尼采追溯古希腊的酒神精神,思考人生悲剧性意义之时,提出强力意志与艺术救赎的审美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尼采;孤独;悲剧;艺术;强力意志  新旧世界交替之时,在人生的两端,尼采没有考虑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深思人生这个过程的喜怒哀乐。古希腊的酒神陶冶,叔本华的思想侵染,自身近乎偏执的思考让孤独的尼采
期刊
【摘要】:法国拥有众多全球知名的时尚品牌,其时尚产业的发展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不仅仅是因为法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法国本土的文化产业政策也是重要的原因。2015年3月10日,卡尔再次发挥无穷创意,将巴黎大皇宫化为一间巴黎餐馆,献上了香奈儿2015/16秋冬高级成衣系列,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极具震撼力的饕餮文化盛宴。本文拟在通过对香奈儿2015/16秋冬发布会的分析,透析法国本土的文化产业政策。  【
期刊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农村地区掀起了巨大的建设浪潮。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如何将乡村历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便成为当今政府与设计工作者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尝试将两者系统的联系在一起,初步形成理论体系,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找到一种共有载体,从而推动两者和谐共荣发展,为新
期刊
Current would is in a period in which huge changes and adjustments happen.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culture in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competition highlights more than ever. To maintai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研究群体极化及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渊源、产生原因、双重影响和应对策略,使我们对群体极化尤其是网络群体极化形成一个理性、全面的认识,对个人的网络行为产生有益的启示,进而对社会文明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群体极化 网络 形成原因 管控对策   一、群体极化与网络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Cass Sunstein)从很多不同国
期刊
【摘要】:在对外汉语的教学里,词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惯用语、歇后语、成语、谚语等熟语的词汇教学是其重中之重。由于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歇后语、成语、谚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人们对它们有了大致统一的认识,关于它们的争论也相对较少。但是,自六十多年前到现在,在惯用语用法上,学者们一直没能达成统一的意见。我们习惯于关注惯用语的本体,但忽略了它在对外汉语方面的运用与结合。所以,在惯用语研究这个领域,我们还任重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