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梧桐花开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暮春的时候,泡桐树就要开花了。
  “丁零……”铃响刺破夜空,路灯灭了,院子彻底黑下来。我朝母亲办公室跑去,正值月底,她忙完家务还要加班。母亲没学过财务却承担着新单位繁重的财务工作,常常加班加到深夜。走到办公室门口,看到父亲也在,母亲背对着门坐着,肩膀颤抖着,像是在哭。她对父亲说:“叔叔得了肝病,这么久了还治不好,怎么办,怎么办啊?”她突然站起身,“我要去割肝!”父亲吓一跳:“为什么?”“我要去把我的肝,割给他……”可是在那时还是无法换肝的,母亲哭出声来。我知道母亲年幼丧父,叔公视她如己出,应该说是胜过己出。那时,叔公得了肝癌,很严重,母亲常背地偷偷哭。
  父亲是个农民,但是叔公却看中了他,做主把当时在县委工作的母亲嫁给他。叔公临终前拉着父母的手说:“我这一生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把你们两个包办成一对儿。”
  那时候的母亲真年轻啊,那张描着淡彩的两寸相片上,母亲穿着件浅色细格纹的衬衫,雪白的毛巾围住纤长的颈项,笑脸盈盈,星光闪耀。村里的人都围着看城里来的大姑娘。阳春三月的阳光在母亲白净的脸盘上印下两片绯红。从此,母亲留在村里学校当了名民办教师。
  后来,父亲被特招到罗城上班了,母亲也辗转调到了罗城水电局,我们一家人住进了水电局大院。
  院子里挨着围墙的那几栋红砖青瓦的平房是我们家属区。我们常不午睡偷跑出来坐在泡桐树下,寻找那些有条形隆起或者有蛀洞的树干,看上面的天牛幼虫缓缓地蠕动,看那一簇簇的泡桐花好像是要把手伸到蓝天上去,把屋顶都遮盖住了。阳光在树缝中晃着我们的眼睛。
  家属区平房屋檐下都有一条长的巷道,各家用红砖砌上半高的围墙围成自家的厨房。黄昏时,夕阳殷红,像煤火炉中燃得正旺的蜂窝煤球那样,烧得院子像是要沸腾起来,烧得放了学的我们也是火燎火烧的,稍有风吹草动就能在家属区的巷道里引发一场战争。我家有石、火、水三兄妹,隔壁家有风、雨、雷、电四个姐弟,像打破的纸灯笼,一个个眼里都有火。战争从沙子、泥巴、石头升级到煤球渣在两家的厨房上空飞来飞去,在夕阳下战得如火如荼。刚下班的母亲边收拾残局,边骂骂咧咧道:“猴孩儿们,你们这是要蹿到半天云里去啊!”
  绵长的春雨后,泡桐花都沉沉地落在院子的泥地上,像跌落了一地淡紫色的云朵,肌骨间透出的香气还侵占着整个院子。不知何时,泡桐枝丫上那些毛毛的叶子都已纷纷展开碧绿的翅翼。这夜,母亲正准备关门睡觉,几个女人站在我家门口相互推搡不进来,原来是老家隔壁村里的乡亲。母亲赶紧把她们拉进来,煮了一大锅面,让她们吃好,又铺床安排她们睡下。哪知她们几个在床上翻来覆去不睡,突然又偷笑起来。她们忸怩地对母亲说,是家里没有饭吃了,几个人相约打算去隔壁镇上买点儿红薯丝,但是钱不够,坐不了车,只好在罗城转来转去,最后天黑了,就想起我们家,便一路打听过来。因为平时没有往来的,不好意思打扰,没想到母亲会这么热情。第二天,母亲拿出刚发的工资买了车票送她们上车,还怕她们钱不够,又塞了些钱给她们。当年父母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不到六十块,负担着我家加上姑妈一家共十个人的生活。现在回想都忘记了接济乡亲后的日子里,母亲是怎样维持一家人生活的。记忆中这种事情常有发生,反正,凡事母亲都能解决,我们饿不着,冻不着。
  泡桐树的叶大,落下几片就感觉整个院子都是,每天清晨,院子里都是满地的落叶,这样一直要持续到初冬。光脚丫踩在铺满落叶的泥地上,我们欣喜地看着厚厚的落叶一层一层爆裂开来,枯叶子“簌簌”地在我们的脚丫间尖叫。隔壁院子里种的橘子树开始挂果了,青涩的小拳头在枝叶间晃动,颤得我们心痒痒的。正午时没人,我们把自家的鸡丢进隔壁的橘树林中去。然后三两个人偷偷地摸进隔壁的院子,钻进低矮的橘树林中找鸡。假装揉着惺忪的眼睛骂骂咧咧:“该死的鸡又飞跑了,害得没顿好午觉睡,害死人呢!”还没等找到鸡,门卫已经追过来指着树上挂的“已打农药,有毒”的牌子,大声呵斥着把我们轰出大门外,我们边跑边嬉笑:“捉到外头的红毛鸟,跑掉屋里的抱鸡婆。”鸡没有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藏在我们手心的小橘子青色可人。
  大人说得没错,橘子又酸又涩有毒。我被送到医院,不是橘子有毒,是阑尾炎。做完手术的那个晚上,麻药劲过了,伤口火辣辣地痛,我大声哭闹:“妈,好痛啊,好痛啊!”母亲用脸蹭着我的脸,对着伤口旁边吹着气,“把痛给我,莫痛我儿,让我来痛,莫痛我儿……”母亲揽着我泪流不停。“不行,不能把痛给你,我也不要妈妈痛。”我又哭开了,纠结于痛在我身和痛在娘心,我昏昏沉沉地睡去又醒来,醒来又睡去。
  风吹雨寒,冬夜泡桐树的枝丫纷纷跌落在地面,要不了多久,树下就是一堆枯枝,泡桐树光秃秃的。离过年只有半个月,母亲还在加夜班。那年她查出得了癌症,她要赶在过年前把单位的账赶紧做完,把一切财务手续都要交接完毕,实在不能拖了,年后她要去医院住院治病。
  几年后,院子里建新的楼房,梧桐树被砍光了,后来母亲也病逝了。我们长大了,院子里却空落落的,没了枝繁叶茂的泡桐树,没了漫天纷飞的泡桐花,没了灯光下母亲忙碌的身影,没了清晨母亲的唠叨……一切都消逝在没有边际的忧伤与空茫中。
  听说泡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守候,期待你的爱。闭上眼睛还能看见泡桐花开的那个黎明,泡桐落花不停地从四面八方涌来,像是在下一场漫天纷飞的雪,淡紫色的落花铺天盖地落在屋顶和泥地上,在青色的天光下,热烈而又安静地燃着。白天,母亲借了别人的衣样子,她连夜裁剪,用手工缝制出两件小洋衫,红色的确良的两边掐着腰身。天边泛紅了,母亲站起身推开窗户,几朵泡桐花如蝶静静地飞落在窗台上。“多好看啊!”对着窗口的亮光,母亲双手展开小衫,眯起眼想象着我们穿上新衣的样子。她兴奋地把我们推醒,急匆匆把小衫套在我和姐姐身上。
  记得那个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的玻璃,照在我们惺忪的脸蛋儿上,红扑扑的,窗外的泡桐花正开得如火如荼。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我从记事时起,就牢记了自己家乡的名字——黑龙江逊克军马场二分场良种站。  逊克军马场下辖五个分场,我家在二分场,最先住在良种站,后来又先后调到四连和七连。军马场归属解放军总后勤部,完全以军队建制,干部职工统一军服着装,只是少了领章和帽徽。刚上初中时,妈妈把她穿小的一件军衣送给我,三开领、小掐腰,我穿上这件军衣,两条小辫子故意搭在胸前,心里美得直冒泡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军人是非常光荣的职业,当地青
期刊
有人再提起奶奶,竟是在她离世后的很多年。  那天,秋日的禾场风景如画,牛羊悠闲地吃着秸秆,丰收后的土地上,老鼠开始储存粮食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要趁着假期回家务农几天,父母逐渐年老,我成了家里的主力。突然,小黑犬在房根底叫得厉害,父亲正用崭新的扫帚收拾碎玉米叶子,母亲弯着腰在炒菜,半个身子埋在大铁锅里。“这家是姓董吗?”有人问。  我从屋里走出去:“对,是的。我们这个屯都姓董,闯关东过来的。” 
期刊
我已经很久闻不见世界的味道了。鼻炎犯得严重的秋冬,漫漫长夜,青熬熬地难受。呼吸的开合,让嘴皮和舌苔风干成裂。靠着这一进一出的气,活着。终是体会了同样是鼻炎严重的小妹的痛苦,她向我丢来四个字:生不如死。那时,我还说她矫情。待我历经时,才知真相。  在这两年中,我曾有过两次喜极而泣的小经历。一次是加满油箱时,另一次是楼下的桂花开时,我以为我的嗅觉回来了,巴不得把快乐的心情分享给天空和大地。心花怒放了好
期刊
“家里土地责任制了,粮食丰收了,打算新修两孔窑洞,等你回来结婚用。好好干吧,一定要有出息。”这是我当兵时父亲写给我的信。  从那一刻起,我下决心不辜负他老人家的希望,在部队力争干出个名堂来。  “我老了不要你操心。你在城里上班,好好做事,少喝点酒,你好了,我就放心了。”母亲说的时候,很平淡。  然而今天,父母都已离开了我想着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亲人在
期刊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性物件,枕头肯定是其中之一。猿人应该是不用枕头的,原始人好像也对枕头不那么依赖,没准那时的枕头,或者是一块圆滚滚的石头,或者是一截圆溜溜的木头,随手拿来,头下一垫,在温暖的篝火旁进入梦乡。原始人怎么做梦或梦见什么不敢揣测,但我想能够用枕头的原始人肯定脑容量够大,用现代人的话是智商够高,比不用或不明白用枕头的部族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只是我的个人判断,没有考古依据,但人类的
期刊
一次老同学聚会,有个尖牙利嘴的女同学指着在座的男同学们说:“看着你们这些油腻的中年大叔,真怀念军同学啊,他真真算得上是白面书生。”我不由感叹这女同学的用词真是恰当,“白面书生”常被古老的戏剧或者农村老人用来表达对男子的最高赞美,这么一个抽象的词语落到现实中,唯有军同学。  军同学,是高三时的转学生。一年的同学期间,我和他有交集的大概就一个星期。作为埋头苦读的模范生,我对新同学并不感关心,即使他很快
期刊
俺这辈子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和春花围绕着俺家大枣树结的。  那还是在俺四岁时,一天上午,邻居春花她娘领着春花去找俺娘“访古”。春花称俺娘为大娘,俺称她娘为婶子。  两个女人面对面盘腿坐在炕上家长里短、天南海北地神聊,聊着聊着,便互相夸开了对方的子女。她娘夸俺长得个头大,白光净面,浓眉大眼有福气。俺娘夸春花长得秀气好看,性格温柔,讨人喜欢。夸着夸着,俺娘突然放了个冷炮:她婶儿,你相中相不中俺家二胖(
期刊
父亲年轻时,初恋对象叫婷婷,是省城长沙的下乡知青。  父亲是个农民,兄妹六个,他是老大,不得不小学就辍了学,当作家里的正劳力出集体工。人民公社一个“满劳力”的工分,一个月可以分得33斤稻谷。33斤谷,而不是33斤米。  这时,从省城长沙下来一批知青,分到了队上,四男三女,共七人。  犹如在沉寂的池塘里,跳进了几只呱呱叫的青蛙,打破了一潭死水般的平静。对一个贫困的小乡村来说,这批年轻人的到来,立即成
期刊
夜是幽静的。  我从黑河岸上骑着自行车走过,四周一片漆黑,但我还是能听到不远处的水声,像奔跑的马蹄,清晰而响亮。除此之外,我还听到夜鸟的叫声,将夜叫得凄惨无比,像一张血淋淋的头面。我知道,那些河岸上的坟堆里一定爬出了一些死尸和鬼魂,它们就等我转过身去,但我始终没敢转过身来,一溜烟儿骑着自行车向河口上奔去。那里尽管是一座仅容我一个人的瓜棚,但好歹那儿也是我临时的住所。瓜棚里原本就有些麦草,我在上面铺
期刊
已经奔古稀的年龄了,老伴儿忽然提出要补结婚照。发什么神经?孙子就要读中学了,怎好意思去照相馆重披婚纱,像时髦青年般的罗曼蒂克?我很不以为然。  可是,一向夫唱妇随的老伴儿,这次却固执起来,嘴里振振有词:“结婚40多年了,还没让摄影师拍过合影呢!瞧人家李姐补的结婚照多棒,咱也学他们时尚一回,品尝一下青春的滋味嘛!”  一些尘封的往事便一幕幕重现眼前。  那年我13岁,上小学五年级。一个星期日的上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