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使用八十多种民族语言和三十多种文字。其中汉语是我国汉族、回族、满族等民族共十多亿人口使用的语言,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汉语无疑是各民族进行交流的语言工具。纵观历史,汉语一直发挥着联系和团结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努力之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双语教学的经验一再证明,汉语教学在民族预科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预科生生源全是少数民族的学生,他们大都来自边远的农村、山区、农牧或少数民族散居区,他们的文化层次、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都各不相同。生源的地域性差异使教学实施比较困难。在汉语教学中,学习层次与水平的梯度问题不容忽视。这种学习水平的梯度问题就决定了很多伴生问题,比如,双语学生普遍反映古汉语部分的学习比较困难,课本上这部分的比重较大,因此,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再如,相应的问题,就是在考试中所不能回避的关于古汉语部分内容的考察,因此,这对于这部分学生也是相当困难的。
由于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需要兼顾,难度较大。特别是双语班的同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难度尤为突出,一部分双语同学与教师的正常语言沟通起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语言障碍。
因此,对于程度差的同学来说,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进而解决语言沟通上的障碍首当其冲。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成为预科语文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于是有人提出要大胆改革,主张大幅度删减古文部分的内容,在我看来,这种极端的方法有待商榷。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一刀切”。我们知道,不同程度学生的接受力不同,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古汉语精粹部分,对于程度好的同学还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对于他们来说,汉语教学有更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何况,我想,现代汉语对于古代汉语的改革本身还存在着文化内涵缺失的问题。因此,全盘的否定是不可取的。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我过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预科教育也要不断的坚持改革创新,只有这样,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我将给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些许对策:
首先,要想解决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问题所涉及的对象是重中之重。学校拥有梯度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拥有梯度式的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因材施教”。汉语教材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语言作为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利用好身边的学习语言的有利环境十分重要。离开了自己的母语环境,来到了陌生的语言环境,这本身对于双语的学生来说既是挑战,同时又是飞跃的大好机遇。记得,初学英语,学校或社团会在一定的地点和时间举办“英语角”,以便增加学生交流第二语言的机会。对于双语的同学来说,目前的学校里处处都是“汉语角”,只要你愿意,开口就随时随地的可以与他人交流汉语。因此,利用好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特点不断的交流,才能逐渐扫清沟通的障碍。
第三,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级、中级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高等教育的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利用好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关键。学校图书室的各种报刊杂志,图书等的资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绿洲。我想,为了更好的丰富学校的图书资源,数字化图书网络的建立十分必要。可见,作为大学“预备期”阶段的预科教育,也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第四,在评定学生成绩方面,实施平时成绩的评定是对双语同学考试评定的有利辅助。
双语学生占每学期汉语期末成绩不合格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有一部分平时很努力的同学在同一张试卷的标准下,很难与汉语水平好的同学进行纵向比较。那么平时学习的成绩应该作为一种有效的弥合手段,弥补这部分同学学习汉语的自然落差。
此外,在汉语课程改革以及双语学生汉语成绩评定方面,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例如,从2000年开始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对于三门主干课程,就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调整。拿语文来说,他们将语文《阅读与写作》课进行了改革,首先根据大纲的需要把课程内容西画为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及实用文写作,使其成为三门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既与中学衔接,又能在预科阶段拓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同时,对文、理科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思路,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对文科学生主要为他们将来的专业学习打好文学知识、写作能力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基础。
对新疆斑学生实施双语教学,在汉语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听力、会话、基础汉语、科技汉语、阅读,协作等汉语课程整合为《高级汉语》和《阅读与协作》两们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2006—2007学年他们又将MHK考试模式引入新疆班的汉语教学中,将MHK考试(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三级考试)成绩作为民考民预科生的结业标准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汉语教学质量的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如,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进行的“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实验室建设”教学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数字化、人性话、网络化的特点。构建数字化的语言实验室将会开辟更加广泛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五,加强学风和考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良好的上课出勤率、课堂纪律以及合理可行的请假制度,是上好一节课的有力保证。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只靠教师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辅导员以及学校在管理上的有力保障。只有互相之间的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进行更高质量的高校教育。
其次,不良的考风势必导致不良的学风,考风差就助长了学生学习的懒惰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程度。不良的考风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精神气质的提高。特别是在当前狠抓学术腐败的大背景之下,严抓考风才能从源头上真正做到“打假”。只有严抓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因此,建立健全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是十分不要的。
纵观我国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历史,预科教育的重要地位是由预科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1984年3月30日)中强调指出:“实践证明,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需要,在高等院校举办民族班(分预科、专科、本科),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一步落实当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步骤”,“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必要的、有效的重要步骤,要长期坚持下去。”
可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其目的是帮助文化基础较薄弱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阶段弥补不足,拓宽事业,尽快成为优秀的、合格的大学生,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目前,预科生生源全是少数民族的学生,他们大都来自边远的农村、山区、农牧或少数民族散居区,他们的文化层次、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都各不相同。生源的地域性差异使教学实施比较困难。在汉语教学中,学习层次与水平的梯度问题不容忽视。这种学习水平的梯度问题就决定了很多伴生问题,比如,双语学生普遍反映古汉语部分的学习比较困难,课本上这部分的比重较大,因此,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再如,相应的问题,就是在考试中所不能回避的关于古汉语部分内容的考察,因此,这对于这部分学生也是相当困难的。
由于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需要兼顾,难度较大。特别是双语班的同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难度尤为突出,一部分双语同学与教师的正常语言沟通起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语言障碍。
因此,对于程度差的同学来说,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进而解决语言沟通上的障碍首当其冲。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成为预科语文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于是有人提出要大胆改革,主张大幅度删减古文部分的内容,在我看来,这种极端的方法有待商榷。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一刀切”。我们知道,不同程度学生的接受力不同,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古汉语精粹部分,对于程度好的同学还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对于他们来说,汉语教学有更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何况,我想,现代汉语对于古代汉语的改革本身还存在着文化内涵缺失的问题。因此,全盘的否定是不可取的。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我过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预科教育也要不断的坚持改革创新,只有这样,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我将给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些许对策:
首先,要想解决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问题所涉及的对象是重中之重。学校拥有梯度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拥有梯度式的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因材施教”。汉语教材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语言作为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利用好身边的学习语言的有利环境十分重要。离开了自己的母语环境,来到了陌生的语言环境,这本身对于双语的学生来说既是挑战,同时又是飞跃的大好机遇。记得,初学英语,学校或社团会在一定的地点和时间举办“英语角”,以便增加学生交流第二语言的机会。对于双语的同学来说,目前的学校里处处都是“汉语角”,只要你愿意,开口就随时随地的可以与他人交流汉语。因此,利用好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特点不断的交流,才能逐渐扫清沟通的障碍。
第三,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级、中级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高等教育的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利用好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关键。学校图书室的各种报刊杂志,图书等的资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绿洲。我想,为了更好的丰富学校的图书资源,数字化图书网络的建立十分必要。可见,作为大学“预备期”阶段的预科教育,也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第四,在评定学生成绩方面,实施平时成绩的评定是对双语同学考试评定的有利辅助。
双语学生占每学期汉语期末成绩不合格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有一部分平时很努力的同学在同一张试卷的标准下,很难与汉语水平好的同学进行纵向比较。那么平时学习的成绩应该作为一种有效的弥合手段,弥补这部分同学学习汉语的自然落差。
此外,在汉语课程改革以及双语学生汉语成绩评定方面,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例如,从2000年开始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对于三门主干课程,就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调整。拿语文来说,他们将语文《阅读与写作》课进行了改革,首先根据大纲的需要把课程内容西画为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及实用文写作,使其成为三门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既与中学衔接,又能在预科阶段拓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同时,对文、理科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思路,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对文科学生主要为他们将来的专业学习打好文学知识、写作能力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基础。
对新疆斑学生实施双语教学,在汉语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听力、会话、基础汉语、科技汉语、阅读,协作等汉语课程整合为《高级汉语》和《阅读与协作》两们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2006—2007学年他们又将MHK考试模式引入新疆班的汉语教学中,将MHK考试(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三级考试)成绩作为民考民预科生的结业标准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汉语教学质量的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如,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进行的“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实验室建设”教学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数字化、人性话、网络化的特点。构建数字化的语言实验室将会开辟更加广泛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五,加强学风和考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良好的上课出勤率、课堂纪律以及合理可行的请假制度,是上好一节课的有力保证。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只靠教师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辅导员以及学校在管理上的有力保障。只有互相之间的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进行更高质量的高校教育。
其次,不良的考风势必导致不良的学风,考风差就助长了学生学习的懒惰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程度。不良的考风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精神气质的提高。特别是在当前狠抓学术腐败的大背景之下,严抓考风才能从源头上真正做到“打假”。只有严抓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因此,建立健全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是十分不要的。
纵观我国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历史,预科教育的重要地位是由预科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1984年3月30日)中强调指出:“实践证明,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需要,在高等院校举办民族班(分预科、专科、本科),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一步落实当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步骤”,“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必要的、有效的重要步骤,要长期坚持下去。”
可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其目的是帮助文化基础较薄弱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阶段弥补不足,拓宽事业,尽快成为优秀的、合格的大学生,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