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颂词(组诗)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梦录
  一人一个梦想,天下大同
  以一棵樹向上的仰望,天空晴朗
  梦,在大地上画梦。以铁镐为笔,每一个
  边框,角落。浸透着汗水
  以及一个素描的村庄,缩小的祖国
  一个山村,一群党员
  再加上众乡亲,一群实实在在的百姓
  便可以撬动大山的财富,在矿藏里
  寻找、挖掘……沙砾中淘金
  亲亲我的土地,黄土厚土,里面蕴含着
  一个梦想,飞天
  再画一画梦吧!以一个盛世的影像
  去对标小康,在丰收的喜悦里
  编织梦的花环,五色。一盏广袤之灯
  点燃,引申为霞光
  在故乡的热爱中,记录一个
  小康之家,他们彼此延续的乡愁
  时光的颂词
  为一个村庄蒙上的尘埃,需要许久才能
  拭去,在一阵改革的春风中
  化为丝雨,钱帛
  渐渐富饶的乡村
  一切变得闪亮,新开的时光超市
  在售卖一切让人怀旧的物件
  一切并非偶然。一切都是意志
  与扶贫的力量,结合
  连飞鸟衔来含铜的辞藻,用于赞誉
  一个扶贫工作队,还远远不够
  我只是以古老的漆器,敲击
  祖国的黄钟大吕,在小小的山村
  回响,激越……
  拨正时针,小康已名副其实
  在由众人聚集的河流之畔,一个简约的
  小小祖国,正接受检阅
  对比一场世纪盛宴,世纪之交的重任
  一个乡下人和一群乡下人
  他们的时光,飞翔,并点亮幸福之灯
  蝶 变
  惋惜于一个村庄的消失,在今夜
  或者是在明天的县报夹缝里,寻找一个
  走失的民间艺人,以及他失传的泥人手艺
  已找不到称心的继承人
  而机械的运动,一直未曾停止
  在轰鸣之中,焊枪闪着光
  照耀那个社区的夜晚。宽敞的房间比从前
  更为明亮,甚至连街道都灯火通明
  狭窄的小巷,哪里去了
  在曾经黑暗的另一头,村庄的泥泞小道
  倏尔不见。在光芒的深处
  一座加工厂不断流淌着玩具,用来吸引
  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下着订单
  雪花一样纷纷而来,那是一种快
  比网速更快,是观念的入门
  是一个村庄里不断扩展的信号。接纳、反馈
  再一次,向着无限的空间发射
  桥梁的变迁史
  想起父亲赤脚蹚过激流
  背我过河求医的那个夜晚,转眼间
  已是三十多年
  七八块,甚至更多的脚踏石
  光滑,或者粗糙
  深浅不一,惊魂未定地
  躲在河床之上
  期待河水暴涨,或者是搁浅
  如果一条河水的宽度
  足以割断两个村庄的区划,但联姻
  却从不停止
  当冰封的河面,迎来吱嘎、吱嘎的独轮车
  声声之中,吹打的喇叭
  送走一个年轻的新娘
  而望穿河水的村民,须等待
  远方而来的工程队
  用搅拌机、混凝土、钢丝,来构筑一架
  飞跃南北的桥梁
  它的宽度,足以让瘦瘦的村民
  挤上一大群
  或者是并排开来两辆汽车
  驶向柏油路延伸的田野
  【辰水,1977年出生,山东临沂市兰陵县人。参加第32届青春诗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第三届红高粱诗歌奖、首届山东文学奖,著有诗集《辰水诗选》《生死阅读》。】
其他文献
我还在租房子住的时候,谢建告诉我,老董在仙葫那边搞建筑。搞建筑?我惊讶地问道,暗想老董不至于淪落到这个地步吧。在我的意念里,搞建筑就是在高墙上砌砖的建筑工。我完全没有轻视建筑工的意思,只是想,毕业于广西大学的老董怎么成了砌砖的建筑工了?想当年,老董多风光呀,中考考了全镇第一,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博白县中学。不管怎样,老董应该有更好的出路吧。作为多年的好友,我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  老董是我的初中同学,
期刊
后来每次见面,她都会讨好地从僵硬的脸上切开一道口子,从口子里掏出夸张的笑容,我用优雅得体来掩盖内心的实质——我讨厌她用来遮挡嗫嚅的笑容,我并不打算研究她的欲言又止,我犯不着为了她而成为单位的人民公敌。  我并不讨厌她,但是我必须疏远她。她偶尔会发信息给我,一个表情或者一句问候,它们小心翼翼地瑟缩在我的聊天对话框,企图进入我的空间,我用过分客气的词句筑起拒人千里的樊篱,她指尖奔涌的万千情感符号在屏幕
期刊
周末翻墙上的挂历,发现日子真经不起翻看。辛丑年的春分又过了,春天的下半场开始冲刺,人家已经千里莺啼绿映红,我的一亩三分地还在灰蒙蒙的沉眠中。  海明威小说里有个在非洲狩猎受伤导致右腿生疽的作家,躺在野外的帆布床上与女人拌嘴,自嘲,料定自己“也许你永远不能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这就是你为什么一再延宕,迟迟没有动笔的缘故”。  至于我,起码还没有坏到生疽的时刻。  月亮出来了。半个白月亮,带着几分绒黄,嵌
期刊
我时常会梦见我的曾祖母。  梦里的她,还是在老家那间昏暗的厨房里忙碌着。一身黑灰的斜襟盘扣老式衣服,一顶戴了很多年却似乎不见褪色的绒布帽,帽额上嵌着一颗绿莹莹的宝石状装饰物。她的脸还是瘦瘦小小的,右鼻翼上有一颗小肉刺,几乎没有下巴,会眯着眼睛笑。梦里的她,时而费力地挺起驼着的背,两手往后倒晃,吸足了气后亮开尖细的嗓门拖着长腔唤着我的小名……  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我曾告诉过她关于梦里出现曾祖母的事,
期刊
到延安去  八十多年前,神州大地  最时髦最自豪的口号  一说到延安  就有了神圣之心  那里高擎抗日救国大旗  黄土高原,燃烧希望  这是年轻人的圣城  青春激扬的地方  爱国志士黑暗中看见了光明  祖国大江南北  海外华侨,正义友人  四万多知识分子  义无反顾奔赴  荆棘密布,跋山涉水  写满意志的坚定  看到从沦陷的上海来  历时十三个月的征程  宝塔山下,延河之滨  多少青年瞭望波涛  
期刊
身体是一个口袋,  张开时很大,闭合时很小  张开的时候,可以掏出一个幼婴  闭合的时候,可以关住一只野兽。   ——题记  不存在的弟弟  “你曾经有过一个弟弟。”  妈妈说这句话时,正指着家庭相册里的一张照片,语气平淡、短促,却极其突兀。这是一张普通的老照片——20世纪80年代的泛黄背景,妈妈烫着当年流行的波浪头,穿一身浅黄色粗毛线大衣,身形瘦削,细眼长眉,嘴角有淡淡的微笑;爸爸则穿着一套浅灰
期刊
1rn挂掉电话,桂康忍不住转过头去,看到旁边空空的椅子,不免有些失落.rn电话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姓林的女孩子打来的,说是明天有一个中央媒体的记者要来采访他,顺便让他带去他老家看看.桂康欣喜若狂,挂掉电话后竟然忘记了身旁的同事已经巡逻去了.他想告诉同事,明天有记者要来采访他,他需要请假一天,想让同事替他值班.其实,桂康想要跟同事说值班的事是其次,首要的还是要跟同事告诉这个好消息,有记者要来采访他了,他要上电视报纸了.桂康有些迫不及待,拿起桌上的对讲机就呼叫起来:“福来福来,你在哪里?”桂康边说边瞄向眼前的几台
期刊
1  我们所信仰的光,在南湖里穿行  红船,不眠的灯火。我无法形容它的  颜色、情态,和精准的航向。力量都来自  那个叫嘉兴的地方。跌宕的传奇  只以一圈涟漪,论一论一个政党的初心  和使命。十几个人的背后,正夜以继日地   反刍  画桥倚高楼,清碧触船舷,让骨头  火焰一样狂长,被沧桑的岁月串联成不屈   和坚强  秀水泱泱,南湖的时光在锦绣里泼墨  叫醒父亲的日出,叫醒母亲的月照,叫醒   四
期刊
从一寸土地上生长或出发  韭菜 辣椒 小葱 香蒜 薄荷 紫苏 枸杞 芥菜  在我妈妈家小小的天台上  它们各自立足于一寸土地  杂乱又亲密地生长着  无数个中国家庭的后园 前庭甚至阳台  都是这个样子  就好像小葱拌豆腐 韭菜炒鸡蛋  每个中国家庭 都可以随手拈来  每一寸土地都可以生长出 中国味道  无论是来自异域 或是土生土长  这些美好的植物 现在共有一个家园  站在它们中间 我是一个中国孩
期刊
满洲建立集团部落,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在殖民地(满洲)消灭抗日军队和限制人民自由活动的一种政策……现在如不加以破坏和阻止,抗日军就必然灭亡.——《军队政治指导员及共产党员普通政治常识》,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政治部rn日伪统治东北期间共建设集团部落13451处.1936年,伪满洲国在黑龙江省珠河县蜜蜂乡实施集团部落政策,毁灭54屯,归并3219户12585人,捣毁房屋4101座.——《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日军暴行录(黑龙江分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