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数词,人们通常都会想到它与量词组合在一起充当现代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并无美感可言。即使是在古汉语的奇葩——诗歌中,数词与形容词、动词这类充满生机的词类相比,似乎也枯燥死板得多,所以,一般学者谈诗,着眼点大都集中在形容词、动词的运用之妙上,就连高考中诗歌鉴赏的出题方向也大多集中到形容词、动词的炼字上;而对于那些不懂诗道又喜欢附庸风雅的人来说,更是对数词的存在视而不见。数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遗失在浩瀚的文化汪洋中。其实细细考究起来,便会在一些细枝末节中发现数词的很多情趣。
数词入诗的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古文中,“三”和“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不是表示“三”和“九”两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至两汉和南北朝时期数词入诗的用法已基本成型,已不再仅局限于“三”和“九”,到唐朝时期数词在诗歌中的应用已达到鼎盛。
就是到了近现代,数词也频频出现在诗歌中。数词之所以被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究其原因不仅是“数词本身的需要,更是数词有独特艺术价值造成的”。
一、简约美
数词的简约之风在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记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寥寥数笔就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勾勒了一位秀外慧中的刘兰芝形象。而李白数词的简约则集中体现在《长干行》中:“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诗人将一位女子的童年嬉戏,妙龄青春,初婚时的甜蜜与别后的苦涩都浓缩在几组数字中,数字成为漫长时间的标识和空间变幻的风向标。毫无疑问,叙事的简约与流畅背后则是大片丰富的空白,留待想象力丰富的读者去开垦。
二、相对美
数词有时单独出现在诗歌中,但是有时也会成双成对存在,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与封闭自足,使诗歌形式更工整,更具韵律美。
首先是数量上的对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据记载,王濬伐吴,攻下石头城,吴主孙皓亲自到营门投降。诗人对作战过程进行了描绘。吴主孙皓本想凭借长江天堑,阻拦西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可高枕无忧,而王濬以火烧毁了铁链,而西晋大军兵临城下,吴主孙皓也只是在金陵(金陵又称石头城)城头举出降旗。这里,诗人以豪迈的笔触追述历史,说明天险、人力都无法挽救腐朽统治者亡国的命运,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为下联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其次是时空对比。用数词来装饰时间、空间使之形成呼应与对比,这在汉乐府民歌中早有记载。如《十五从军征》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诗人对65年的戎边生涯只字未提,却用两组数字的对比将漫长的时间跨度显现出来,使青春少年与苍白老者的形象对比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冲击。毫无疑问,这种冲击是由两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十五”和“八十”来完成的。杜甫诗歌《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也是鲜明的例证。杜甫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面对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又独自登临高台。这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由此可见数词在诗歌语言中特有的张力不容小视。
三、用典美
数词的融入,使得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杜甫的名篇《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辅国功业,大笔如椽。三顾,三次拜访,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屡屡,多次,指刘备屡屡跟诸葛亮商讨。天下计,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开济,指辅刘备开创基业,佐刘禅匡济危难。《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就是“老臣心”。“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天下计,可见诸葛亮的匡时雄略;老臣心,可见诸葛亮的报国苦衷。此诗句因有用典手法,更显沉郁顿挫,反映了诗人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无比崇敬而又无限惋惜的感情。“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四、夸张美
提到数词的夸张之美,从古至今应首屈一指的当属清新飘逸的李白诗歌,正是由于数词的大量运用,才使李白笔下的许多意象具有了奇特、神秘、新奇的色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九重天落下的瀑布长达三千尺,可见飞流景象之壮观,而矗立此情此景下的人又是多么渺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三千丈的白发极言生命之苍老,而三千丈的愁丝不禁让人瞠目结舌!
数词本是用以表示时间的刻度的,但数词的诗化处理,不仅暗示着自然山水的动态美,也暗示着诗人胸中丘壑的起伏不定。从而把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精微的情感体验融合于其间,数词的变化张扬出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追寻彼岸并自傲于世的个性。通过数字的编织,数词就成了开启诗词的精神气象的宝贵钥匙。
数词入诗的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古文中,“三”和“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不是表示“三”和“九”两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至两汉和南北朝时期数词入诗的用法已基本成型,已不再仅局限于“三”和“九”,到唐朝时期数词在诗歌中的应用已达到鼎盛。
就是到了近现代,数词也频频出现在诗歌中。数词之所以被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究其原因不仅是“数词本身的需要,更是数词有独特艺术价值造成的”。
一、简约美
数词的简约之风在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记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寥寥数笔就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勾勒了一位秀外慧中的刘兰芝形象。而李白数词的简约则集中体现在《长干行》中:“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诗人将一位女子的童年嬉戏,妙龄青春,初婚时的甜蜜与别后的苦涩都浓缩在几组数字中,数字成为漫长时间的标识和空间变幻的风向标。毫无疑问,叙事的简约与流畅背后则是大片丰富的空白,留待想象力丰富的读者去开垦。
二、相对美
数词有时单独出现在诗歌中,但是有时也会成双成对存在,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与封闭自足,使诗歌形式更工整,更具韵律美。
首先是数量上的对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据记载,王濬伐吴,攻下石头城,吴主孙皓亲自到营门投降。诗人对作战过程进行了描绘。吴主孙皓本想凭借长江天堑,阻拦西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可高枕无忧,而王濬以火烧毁了铁链,而西晋大军兵临城下,吴主孙皓也只是在金陵(金陵又称石头城)城头举出降旗。这里,诗人以豪迈的笔触追述历史,说明天险、人力都无法挽救腐朽统治者亡国的命运,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为下联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其次是时空对比。用数词来装饰时间、空间使之形成呼应与对比,这在汉乐府民歌中早有记载。如《十五从军征》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诗人对65年的戎边生涯只字未提,却用两组数字的对比将漫长的时间跨度显现出来,使青春少年与苍白老者的形象对比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冲击。毫无疑问,这种冲击是由两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十五”和“八十”来完成的。杜甫诗歌《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也是鲜明的例证。杜甫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面对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又独自登临高台。这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由此可见数词在诗歌语言中特有的张力不容小视。
三、用典美
数词的融入,使得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杜甫的名篇《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辅国功业,大笔如椽。三顾,三次拜访,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屡屡,多次,指刘备屡屡跟诸葛亮商讨。天下计,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开济,指辅刘备开创基业,佐刘禅匡济危难。《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就是“老臣心”。“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天下计,可见诸葛亮的匡时雄略;老臣心,可见诸葛亮的报国苦衷。此诗句因有用典手法,更显沉郁顿挫,反映了诗人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无比崇敬而又无限惋惜的感情。“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四、夸张美
提到数词的夸张之美,从古至今应首屈一指的当属清新飘逸的李白诗歌,正是由于数词的大量运用,才使李白笔下的许多意象具有了奇特、神秘、新奇的色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九重天落下的瀑布长达三千尺,可见飞流景象之壮观,而矗立此情此景下的人又是多么渺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三千丈的白发极言生命之苍老,而三千丈的愁丝不禁让人瞠目结舌!
数词本是用以表示时间的刻度的,但数词的诗化处理,不仅暗示着自然山水的动态美,也暗示着诗人胸中丘壑的起伏不定。从而把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精微的情感体验融合于其间,数词的变化张扬出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追寻彼岸并自傲于世的个性。通过数字的编织,数词就成了开启诗词的精神气象的宝贵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