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野下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内涵初探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z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摆手舞不仅是土家族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而且是土家族族群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摆手舞发展历史与现状、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阐释。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文化内涵
  摆手舞是土家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摆手舞不仅动作优美、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同时也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土家族深厚的民间文化,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起源
  摆手舞在土家语中被称为“舍巴巴”或“舍日巴”,兼具观赏性及健身性。摆手舞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是土家族一种传统的历史文化现象。关于摆手舞的历史起源,学术界仍是众说纷纭,存在着多种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源于祭祀祖先
  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原始祭祀的巫舞之说,主要是根据摆手舞自身的动作特点,并将其赋予一定的意像而产生的,比如“观音打坐”“十指合十”等动作都体现了土家族先民的祖先崇拜。由于土家族人不相信神仙神灵只相信自己的祖先。因此,在来凤县舍米湖村的摆手堂内也供奉着土家人自己的祖先,即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每逢过节,土家族人民都会聚集在摆手堂外的一颗杉树旁跳摆手舞,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祈求祖先保佑的愿望。
  (二)源于古代巴渝舞
  据史籍记载,摆手舞由巴渝舞演变而来的。在汉代时,由土家先民组成的军队担任汉军先锋,他们一边战斗一边跳舞,锐不可挡,当时就称这种舞蹈为巴渝舞。魏晋初期,巴渝舞改称“昭武舞”,晋时又更名为“宣武舞”,在唐宋之时广泛盛行于土家族的民间。“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子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酸,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呜征,跳舞歌唱,竞数夕乃止。其朗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 以后逐渐发展衍化成为今天的摆手舞。
  (三)源于巴人原始舞蹈
  1.最早始于军战舞
  《华阳国志·巴志》曾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谓之日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1]目前,大部分学者都根据这个典故认为摆手舞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战舞。同时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古代巴人骁勇作战,边歌边舞地凌厉进攻的场景。殷人能因此而吓得倒戈而逃,而其歌舞必是战歌、武舞,且士气磅礴、锐不可挡。
  2.由军战舞到巴渝舞
  巴人在助周伐纣的战争中获得胜利后,受到周王的喜爱,一度被引入宫廷。虽然在宫廷中受到喜爱,但其主要生命力仍然在民间,是男女巴人即歌即舞表现欢乐的一种民艺形式。传到唐宋时,又称“踏蹄之戏”。在民间,巴渝舞一直在延续。汉代扬雄、何晏都在巴人居住的地方耳闻目睹过巴人的歌舞。从汉到唐宋,巴渝舞在民间经久不衰,在《夔州图经》、《蛮书》、《老学庵笔记》等都有记载。
  3.由巴渝舞到摆手舞。
  明清以后,摆手踏歌的娱乐形式在民间继续传承发展,每个土家族村寨均设“摆手堂”,并以摆手舞作为重要的祭仪歌舞。每年正月初无论男女齐集摆手堂内中共同跳舞,这时的群众心目中还有人神共娱的观念。清代摆手堂的碑文就有“男女齐集神堂,击鼓鸣铮、歌舞之,名曰摆手,以为神之欢也”的记载。解放后,摆手堂被废弃,每逢盛事佳节便成了更为广泛的广场歌舞。
  (四)源于民间传说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民间也流传着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摆手舞来源于普舍树。普舍树是神树,相传土家族先民在迁徙的过程中,找不到适合于生存的地方。这时普舍树就飞落入水中,土家族先民则爬到这颗树上,随着树而漂泊,最终找到了他们安居乐业的地方。而这颗普舍树生根发芽,并且开满了鲜花。土家人民十分的开心,就围绕着这颗树开心的跳舞。自此,土家人也形成了一种习惯,即绕树而舞,在过节时都会在摆手堂内的树上挂满灯笼和锣鼓,围树摆手。第二种说法是在一场恶战中,彭公爵主为激励士气,迷惑敌方,命男扮女装跳舞,敌方军心涣散,以至一举获胜,于是产生了摆手舞。
  二、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内涵
  歌舞行为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土家族是唯一分布在中原地区而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从远古时期涌泻而来并一直不断延续发展的土家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西部最丰富最具特色的艺术资源之一,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生活、民族性格和艺术情趣。[3]
  (一)摆手舞承载族群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是从族群记忆、民族记忆的概念中延伸而来,而族群记忆或民族记忆又是属于集体记忆的范畴,1925年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并指出,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历史记忆这个词,不仅包括它记忆的对象是历史事件,同时记忆本身也是一个历史,是一个不断传承、延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构成历史。[4]而所谓的“族群认同”,也就是基于“集体记忆”或“共同记忆”之上的族群中的个体对族群共同体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附。[5]
  自血缘性氏族社会解体后,各族群就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发展,于是纯粹的血统关系群体不复存在,因此文化认同就成了维系族群成员关系的纽带。构建认同,其关键是要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的文化认可。土家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必然会接触到其他族群的文化,如周边的汉族、苗族的文化等,但是土家族的核心文化层不会变,其原因是因为土家族有自身的独特的文化以及土家人所共有的历史记忆。而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所特有的舞蹈,对构建土家族的核心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摆手舞历史悠久,是土家族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它按照来源分,可分为军事舞、农事舞、迁徙舞等多种类型。军事舞是商代巴人在战争时为鼓舞士气而跳的舞蹈,而有学者经研究指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一支融合当地土著和进入这一地区的汉人、濮人、楚人、乌蛮等部族在唐末五代而形成的”。[6]而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土家族的先民在渔猎经济时代就将军事舞发展为了农事舞。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摆手舞就是土家族的历史百科全书,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土家族的族源、经历的战争、流离失所的迁移过程、定居后的幸福生活都在摆手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军事舞、农事舞、迁徙舞,它都记录反映了土家先民的生活。土家族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就通过这种方式将本族的历史记忆保留了下来。于是后人在跳摆手舞的过程中就加深了本族的共同记忆,也形成了自己的族群归属感,同时也将自己的族群感情依附在摆手舞上,其共同的族群情感在跳摆手舞的过程中得以升华。
  (二)摆手舞蕴含农耕文明
  摆手舞不仅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结晶,更能够反映出土家族日常生活情况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主要实行游耕制度,它是游耕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游耕社会,包括山林土地社会共有、血缘性社会组织、游动性生活习俗和相应的文化伦理制度。[7]土家族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形成了一些与此相适应的文化现象。从摆手舞的起源上来讲,有部分学者认为土家族摆手舞是起源于农业生产。土家族人民在劳作的过程中为了给单调的劳动生产增添乐趣,就在劳动的过程中唱一些土家族的民歌同时作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动作,如“插秧”“挑水”“播种”等。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摆手舞。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动作上讲,来凤县摆手舞中最基本的四个动作是“单摆”“双摆”“撒种子”和“老鹰展翅”。其中“撒种子”是模仿农业生产中播种的动作,“老鹰展翅”则是由于庆祝丰收而产生,这些最能够体现出农耕文化对于摆手舞的影响。除此之外,像是“挖土”、“插秧”、“挑担担”等动作都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劳动的过程。
  (三)摆手舞体现土家族民间信仰
  土家族受到万物有灵宗教观念的深刻影响从而在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均有体现,摆手舞就是土家族人民祖先崇拜内化之后的外在表现形式。土家族摆手舞就是一种祭祀性的舞蹈,具有浓厚的祭祀色彩。跳舞的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对本族的保护和追求生活的幸福。每逢过年过节,土家族人民就聚集在摆手堂内,追忆祖先的丰功伟绩,缅怀祖先当时创业的辛苦。在整个活动当中,都能看出祖先崇拜的痕迹。从宗教祭祀的角度讲,摆手舞就是人们表达祖先崇拜的一种工具。
  土家族人一般会在一些比较隆重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和本族特有的“四月十八”节中进行大规模的祭祖活动。每逢这些节日,土家族人民就会全体聚集在摆手堂或当地的祠堂中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在来凤县舍米湖村内有一处摆手堂,其中供奉着土家族的三位祖先,分别是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在仪式开始后,老土司身穿八幅罗裙,口中唱着一些祈求丰收或保佑平安的古老神歌,这时土家族人们就在锣鼓雄厚的声音中翩翩起舞,按照顺序跪下左脚与专门的祭祀队伍一领一合,气氛庄严肃穆。人们在掌堂师的指挥下,整齐地变换舞蹈动作,有时单摆,有时双摆,动作栩栩如生,粗犷雄浑。目前在来凤县流行的摆手舞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宗教祭祀的痕迹,比如“拜观音”的舞蹈动作则需要四拍,第一次跳拜,第二次跪拜,第三次是双手展翅,第四次是重复跳拜的动作。这一系列动作则最为逼真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祖先极其虔诚的崇拜心理。这些动作的不断传承也有利于土家族人们形成感怀先祖,尊敬长辈的品质。
  三、结语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常见、流行的民间舞蹈,它不仅集观赏性和健身性于一身,而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摆手舞常常被称为土家族历史的百科全书,在摆手舞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体现的土家人民间信仰、农耕文明、文化认同等多重文化因素。摆手舞还成为了土家族人文化认同的纽带,它不仅起到维系族群内部成员感情、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还成为土家族人独特的身份标识,增强其身份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常璩.华阳国志·巴志[Z].成都:巴蜀书社,1984.
  [2]段超.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湖北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创新调研报告[J].江汉论坛,2005(11).
  [3]熊晓辉.土家族民间舞蹈形象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
  [4]赵世瑜.传说·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3( 2).
  [5]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
  [6]袁革.土家族摆手舞源考[J].社会科学家,2004(3).
  [7]雷翔.游耕制度:土家族古代的生产方式[J].贵州民族研究,2005(2).
  作者简介:陈凌(1992.07——),女,汉族,甘肃陇南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
其他文献
摘要:陶瓷是常见的生活器具材料,在瓷器的设计中产品的功能性是需要重要考虑的因素,现在的消费者除了注重功能性外还注重产品的人性化。产品的实用功能是设计产品首先需要考虑的,其次才是产品的外在形态,设计师需要综合地考虑这些因素。本文主要以陶瓷茶具设计为例,从材质,形态,色彩来分析产品的功能性和人性化设计,并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现代设计陶瓷功能性 人性化茶具设计  1.陶瓷概况  陶瓷是华夏文明的瑰
期刊
摘要:湿地蕴含了多种生物,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但是我国湿地保护中存在管理多头、监督匮乏和立法滞后的问题,导致湿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破坏了湿地资源生态稳定性。本文主要分析了湿地作为一种资源被开发利用的现状,从中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湿地经济性质的湿地补偿和占用补偿,完善湿地相关法律,多方面提高湿地保护群众参与,切实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湿地 填海造地 湿地补偿  湿地
期刊
摘 要:英語作为第二外语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英语口语学习一直是第二外语学习的关键。怎样突破这一语言学习阻碍是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动机;英语口语学习  一、Introductio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for non-native speaker is not an easy work. It can be divided in to thr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以各地学者在对彭祖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逻辑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对彭祖身世、年龄研究的异同之处,得出了彭祖是彭族中的几个人或几代人,而且是彭族中长寿的代表者,因此关于彭祖年龄的问题和彭祖在各地都有遗迹,并被世人尊崇和学习的问题便可引刃而解。  关键词:彭祖;彭族;身世;年龄  彭祖,彭姓,名翦,又称篯铿,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传说中是南极仙翁的转世化身,并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正是
期刊
摘要: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古典和现代诗歌一起构成了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将自身优秀的文化通过翻译而介绍给更多的民族和国家,这是提升本国文化影响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同时其他民族和国家也有自身风格独特的诗歌,源远流长,对于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我们需要积极吸收,以不断丰富自身的诗歌创作,而这也需要诗歌的翻译工作。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翻译
期刊
对于美国报道摄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名作《智子在她母亲帮助下入浴》(以下简称《入浴的智子》),恐怕每一个稍微对20世纪摄影史有所关心的人都会铭记在心。  尤金·史密斯的摄影报道,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的摄影报道永远站在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这一边,同情他们,为他们说话,为他们呼吁。即使自己因此遭受苦难,他也勇往直前,流血流汗,在所不惜。  在多年的报道摄影生涯中,史密斯
期刊
【摘要】《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被誉为“最出色的画幅之一”。巴尔扎克以超现实的笔触描写了被金钱腐蚀的老葛朗台专制蛮横,从而造成自己女儿欧也妮爱情悲剧的故事。本文将深入全面地剖析该作品的现实意义以及人物性格的思考,  【关键字】老葛朗台;欧也妮;人物性格  《欧也妮·葛朗台》全面生动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风俗画。
期刊
摘要:佛山市身兼“历史名镇”和“改革先锋”双重身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可以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可以展开一场深入的对话,以基层为契合点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佛山;社会治理;创新;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创新之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把“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是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更高更宏观的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书籍出版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书籍出版行业在逐步发展的同时,也仍然面临许多的困境。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这种技术手段在我国逐渐兴起,但是由于我国出版行业按需出版印刷方式还是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我国按需出版印刷这种出版方式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本文通过对我国按需出版印刷这种出版方式在我国的出版行业的应用以及发
期刊
作为第八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剧目,哥伦比亚艾尔帕索剧团演出的《理查三世》由凯撒·卡斯特诺自编自导自演。整个演出与其说是在一个容纳八十观众的小剧场进行,不如说是在一个空的空间展开。观众入场,呈现眼前的是一个赤裸的舞台,唯有一把象征王位的椅子放在舞台后中央。在这个没有任何舞台神秘感的表演场所,演员们的表演突破了原有剧本的束缚,行云流水而极具现代感。  表演手段的多样化。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写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