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民(1908—2003)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h8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著名水彩画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诗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
  1908年,王肇民出生于徐州市萧县(现属安徽省)。1929年,入杭州艺专学习,并参加左联领导的进步艺术团体“一八艺社”。1932年,转到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并组织北平木刻研究会。1934年,任私立北京艺专教授及艺术科职业学校训育主任。
  在抗日战争中,曾任萧县实验中学教员、新四军萧宿永边区萧县人民政府民运科及教育科科员。
  1949年后,先后任职于南京市军管会文工团、中原大学中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1958年后一直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其间多次举办画展,出版多种画集、诗集和艺术著作。1983年出版的《画语拾零》在美术理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肇民的水彩画是100多年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进入中国后达到成熟的真正标志之一。他不但在水彩画领域里有很高的造诣,在素描、速写以及绘画理论、诗词方面同样成就斐然,影响深远。王肇民一生将艺术创作和教学紧密结合,以极其认真、诚实和独特的风范教书育人,为新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和水彩画艺术的提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青年求学 扎实绘画打基础(1908—1934)
  王肇民10岁为曾祖母画像,显露出绘画天赋。17岁考入徐州师范学校,跟随何景砚学国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时代意识的青年都在追骛新学,王肇民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于1929年考入了杭州国立艺专。1932年由张眺、李可染介绍,参加了左联领导的“一八艺社”,后被“斥令退学”,至北平,由林风眠、王青芳介绍,转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也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观念。此后他在北平艺术学院创建“平津木刻研究会”,举办木版巡回展。在私立北京艺专任教的经历,证明了王肇民是一位以坚强性格和能力积极直面社会和人生的艺术家。
  辗转多地 任教之路不动摇(1935—1957)
  “七七事变”爆发后,王肇民回到家乡参加抗日工作,在动荡的局势中依靠教书养家糊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肇民在武汉中南文艺学院教书,有了稳定收入。三年后,学校与华南文艺学院、广西艺专学校合并为中南美专,王肇民教素描与油画。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他一直将品读诗文、研习书法作为画外修行的一种精神寄托。之后,王肇民开始大量使用水彩写生,志在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水彩画。
  教书育人 勤于艺事甘寂寞(1958—1977)
  1958年,学校迁至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作为教授,王肇民把培养学生视为自己神圣的天职,每课必与学生同时作画,以为示范。这种“口传手授”的教学方法终其一生不变。王肇民所有的作品都来自写生。上世纪70年代,坚持旅行写生的王肇民足迹遍布五省十四个城市,如他所说的“非写生不画”。他画写生不为物象所拘,强调唯物论,在忠于对象的同时更强调“热情、个性、偏见”。正是这种气质的弘扬,使他的艺术勃发着一股冷峻的峭拔、正大宏深的高贵。
  德艺双馨 平凡之中见精神(1978—2003)
  1977年,从北京参加第四届文代会回来,王肇民进入了创作高峰期,有多部理论专著、画册、诗集问世。1982年前后,在美术刊物上发表的《画语拾零》《我的意见仍然是“形”是一切》两篇理论文章,是他在绘画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总结,在美术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个展,通过自己的作品,赋予水彩画艺术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认为是代表着中国水彩画最高成就的大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王肇民”这三个字不仅浓缩着一段漫长的人生之路、一种审美境界,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性的思考。
其他文献
在当今艺术江湖充满急功近利的策略、炒作和所谓繁盛的喧嚣下,像肖进这样心无旁骛地从事创作,认真、深入、精心地刻画她的记忆和体悟的艺术家已是凤毛麟角了。你尽可以在她的作品中体会她的细腻、沉潜与坚忍,从她的线性经历或许也可以看出她的执著。她从中央美院附中开始,本科、研究生,一路上到现在在读的博士生。尽管说来她已并非在意于博士的学位,而是习惯或喜欢学院的氛围——平静、单纯而恬淡,一如她的为人处世。在我看来
期刊
油画艺术自欧洲传入中国后,逐渐在这块新的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其日趋成熟的标志是风格流派的异彩纷呈和艺术语言中“中国精神”或“中国风”的显示,而在这两者之中,后者即“中国精神”或“中国风”最为重要。因为仅仅是风格流派的多样,可以从横向的移植中获得,而只有体现出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多种风格,才具有真正的本土文化意义。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油画艺术的先驱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可喜的
期刊
网上的电子文献primaryliterature,也叫原始文献,是没有出版的比如照片或者手稿等等。最近几年通过扫描编补把原始文献数据化,因为数量非常庞大,在对有些文献不知如何入手的情况下,会把部分先放在网上,做一种介绍。比如最简单作品图片,在这个网站上就可以看到。  网站上会对所举办活动进行介绍,如资料、图片和录像等。主办活动都是与文献库的资料和研究方向有关,比如2010年在中国北京、上海、香港、
期刊
主持语  陈树东以历史画著称,尤其是革命战争题材创作,如《开垦》、《入城式》、《攻占城市》、《百万雄师过大江》(与李翔合作)等。正因如此,即便他有着万般激情,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终究无法离开具体的形象以及生动的历史情境。也许他内心也有着一种守望与依恋,在浑厚斑斓的油色肌理及粗犷豪放的大笔触中,让我们接近现实,贴近历史。在绘画中,历史往往沦为图像符号,而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才能让我们体会图像背后所沉积
期刊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不能没有像李可染、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等这样的大师名家。因为,在这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的百年,一方面西方文化以科学、理性、先进的强势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也面临着现代性转型与重建的使命。李可染“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写生,既拉近了传统山水画现实人文关怀的距离,也通过对西画光影与造型等元素的汲取开创了“李家山水”深沉雄厚的画风。作为移植西方写实雕塑的先驱,刘开渠
期刊
主持语  田霏宇,UCCA馆长。金氏彻平,日本艺术家。一场名为“卓之物”的展览把二人联系在了一起。作为艺术家的金氏彻平擅长的创作方式就是在大量的收集日常物品的基础上,通过重构,再次赋予这些事物新的涵义和可能。作为策展人的田霏宇打破了传统对于艺术的认识,用后现代主义的眼光把金氏彻平的展览舞台移步到了中国,这是一次貌似偶然的碰撞,却为中国艺术界注入了一股新鲜气息。二人对于艺术观、创作方法、文化影响等都
期刊
主持语  关注现实的审美核心是表达当代人的诉求,康明宇也不例外,他和许多80年代的年轻的艺术家一样,渴望通过绘画去捕捉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那一幕,他的作品没有华丽的修饰,平淡而真实。这既呈现了画家独特的语式,也体现作品的观念意味……  SHMJ:你是200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时在校期间是怎样的学习状态?  康明宇:对,专业是油画,我真正的了解艺术也是始于大学时代,我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实则
期刊
主持语:  作为中国当代的漆艺术家,李永清所创作的漆画和漆艺,多年来在本领域不息的耕耘与精彩收获,为人们所瞩目。李永清的漆艺术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偏重于绘画性和抒情表现性的现代漆画作品,另一类是着重于器物形体及“质觉”形态的抽象性表现的漆艺作品。他将传统器物的形状作为一种符号元素,运用不同的材料与工序呈现出内涵丰富的当代形态,通过独具质感的漆画,令人过目难忘的漆造物、漆空间艺术,唤起人们对传统
期刊
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碑帖鉴定大家、诗人、学者。  1871年,出生于徐州铜山县。自幼承庭训、继家学。1902年,赴金陵秋试,中举。而后在徐州、南京、萧县等地开馆授业。1914年,由同窗好友、北洋军阀政府陆军部次长徐树铮推荐任秘书。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又受徐树铮推荐就任段祺瑞执政府秘书厅副秘书长。1926年,段祺瑞制造“三·一八”惨案,被国民军赶下台,张伯英两袖清风毅然引退,从此再未涉足政坛,开始了粥
期刊
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著名雕塑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和革命文化战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及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04年,出生于徐州市萧县(现属安徽省)。1927年,毕业于北京艺专油画系。翌年赴欧洲,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门学校学习雕塑专业。1933年,学成回国,任国立杭州艺专雕塑系教授。  抗日战争期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