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堆刨出个大学生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man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改变人生?我一度怀疑这是个伪命题。高考前我在县面粉厂当搬运工,好歹在城里上班,好歹可以吃到很好的集体伙食,好歹可以在十分钟内赶到母亲身边照顾她。但读完大学被分配回老家的乡村中学,住在蜘蛛挂窗乌鸦探头的地主老楼,看着大雪天冻得嘬牙花不出窝的狗儿,我常常问自己:这大学究竟读得值不值啊?
  若干年后我发现,这番比较实在是一种短视。倒不是说如今我早已通过努力携家人定居省城,完善了基本生计,重要的是,四年的大学生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
  我生长于重庆巫溪县,那是个被巍巍大山挤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小旮旯,县城逼仄无序,四周是起起伏伏的瓦房和坎坎坷坷的石梯,习惯了山溪般日复一日的流转,不知闭塞为何物。
  1978年我高中毕业后,在县粮食局面粉厂当了工人,月薪27元。小小厂房,面粉飞扬,犹如冬天雪花儿飘洒,白茫茫一片,每天下班时除了眼珠子是黑的,整个人都死白死白的像在演恐怖片。
  1979年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三个年头,之前我愣头愣脑去报考美术学院,当然落榜。我横下心要拿下这一年的高考,先咬牙花两个月工资买了一台上海产4B15收音机,想从英语广播讲座里捞到几分,可才听两天,就被喝醉酒的父亲一把抢走收音机,像扔酒瓶子似地扔到门前的小河里。我怕醉醺醺的父亲再接再厉,像手撕鬼子一样把我整个人也撕进河里去,正着急,幸好被伯父收容了。伯父家的阁楼很小很闷,但在我心里是最好的黄金屋,阳光透过巴掌大的窗格儿照进来,照亮了我的未来。
  1979年初秋,当瓦蓝的天空将大宁河水映照得愈加碧绿,我拿到了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录取通知。那天下午,绰号叫小狗子的邻居哥哥,满腹疑惑地盯着我说:狗屎运吧,面粉堆里还刨出个大学生?
  我不晓得是不是有狗屎运,我只记得那年参加高考,百分题,数学只考了32分。但语文考了92分,历史、地理83分上下。这暗示着日后我只会耍点笔杆子,不会理抹钱袋子。
  那年的作文试题是,将2500字散文《第二次考试》以第一人称改写成800字的短文。该文讲了个“善有善报的故事”:嗓音甜美的美丽女孩陈伊玲,因参加雨后救灾患病而在次日的音乐学院的复试中发挥失常,主考官苏林教授亲赴现场得知真相后,决定破格录取这名姑娘。對我来说,这也冥冥中暗合了我后来人生中经常遇到“第二次考试”———一波三折,与人为善,关键时刻多有贵人相助。况且,这本来也是我的第二次高考啊。
  滥觞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如过往的三峡珍藏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我入读的重庆师范学院有着浓郁的人文环境,尤其是图书馆,在我看来简直是最大的高考福利。重师图书馆,是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俄式图书馆,外墙上挂满爬山虎和七里香,藤蔓间不时有鸟儿飞来蹿去。面对浩繁卷帙,我在西洋美术史、二战史、武侠小说和古代边塞诗里一泡就是三四年。那些书和故事,那些混沌年代的人物命运,至今蹦跳在我脑子里并影响我的人生态度,譬如,如何从伦勃朗和曼施坦因身上看到巨大的人生顿挫,如何真正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尝试践行,如何看待红尘中候鸟般来去的真情假意……
  小時候每次乘船过峡口,行进到激浪滔天的大急湾金银滩时,总看到船头立着个面庞黧黑、凸起一身肌肉疙瘩的汉子,他嗨地一声将长长的蒿杆戳进水里,用力一撑,船尾的艄公也顺势咬牙扳动舵片,让小船儿扭头绕过险滩,轻溅浪花滑出险滩。
  滑出险滩,是当年峡谷里每个娃娃在弄潮呛水时陡生的念头,也是长大后在心里形成的人生譬喻。因为高考,我永远地卸下了沉甸甸的面粉袋,来到省城一家知名媒体做了记者,并折腾成一名算是有点名气的旅游作家,回头看真是五味杂陈。
  感谢那场伟大的高考改革,改变了我和许多人的命运航向。
其他文献
在我老家陕西商州的乡下农村里,因为条件限制,遇上红白喜事,很少有人去酒店里办宴席,多是请来乡下的厨师自己做酒席。农村酒席截然不同,凡事都追求實惠。为了体现诚意,一般都会以当地流传已久的“十三花”宴席(即十三道菜肴)待客。  在这十三道菜肴里,除了第一道凉菜拼盘之外,其余十二道菜肴可谓道道经典。一般情况多是六个盘装菜和六个搪瓷大老碗菜肴。盘装菜肴可根据时令与季节自行调配冷热、口味和烹调方式。而老碗装
期刊
有一句饮食俗谚说:北方马牛羊,南方鸭鹅鸡。  在乐山与青神、夹江交界处,有一片小平原,名叫汉阳坝,平畴千里,岷江蜿蜒,盛产花生。每年秋收之后,农家鸡群就在收过花生果的空地上放养,自由地觅食土中残留的花生,个个吃得精精壮壮、白白胖胖。用它来做菜,煎、炒、炖、炸,款款都是上品,白砍鸡尤为上口。  清水煮制,水中不加调味料,最后淋汁上桌,叫白砍鸡。全国类似的名菜有三个,上海的白斩鸡、海南的白切鸡和乐山的
期刊
丸子汤这道菜,四川当地多称元子汤,又叫清汤浮元,是一道极为普通的汤菜。但今天无论是在四川的宾馆、饭店还是路边餐馆,都难见其踪影。为什么?不是因为它难做,而是因为做起来比较麻烦。  有一年考一级厨工就有此菜。一考生做完后端至考官面前,考官一看,丸子的形状倒像那么回事,配料却不传统。汤碗里垫的豌豆尖不少,将豌豆尖夹出,丸子瞬间全部沉底;一入口丸子口感太老,不够细嫩,严重缺味,结果可想而知。  若想做好
期刊
我家有四个泡菜坛,分别用来泡辣椒、青菜等。并非是泡菜都可以同一坛子泡,要分开泡。比如泡椒一般不与泡嫩姜一个坛子,因为嫩姜会导致泡椒走籽,变成空皮皮,那樣就不香更不好吃了。  先说泡泡菜的盐水制作。  选择泡菜坛,一定要选四川做的瓦罐泡菜坛,不能用玻璃的,也避免用密封罐,那样做出来只有盐和酸味,没有四川泡菜的鲜味和香味。选好的泡菜坛,用清水洗干净,不要用任何洗涤剂,晾干备用。  准备一盆老坛泡菜水作
期刊
以梨入馔,始于云南。据说清初吴三桂率三路大军攻打昆明,抵御的南明晋王李定国退守至市郊的呈贡县一带,军中乏食。一农妇得知后,将家中的仔鸡宰杀,欲送给李定国食用,但又怕不够,便顺手从院中的梨树上摘下十几个宝珠梨(此梨系云南高僧宝珠和尚引种培育而成,因而得名。其皮色青翠,果肉雪白细嫩,汁多味甜,食后无渣,且树不甚高,举手可得),然后将鸡、梨切丁合炒成菜。  李定国食罢,觉得脆嫩香甜,不禁大赞好吃。其后,
期刊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跟随父母下放到了农村,在一个偏僻的村子落了户。当时的生产队队长叫樊玉臣,是一个少言寡语、黑黑瘦瘦的中年汉子,他见父亲对农活一窍不通,便安排父亲在队里看山。看山就是护秋,是农村最轻闲的活儿。在那年看山期间,父亲惹了一场祸。  有一天,母亲让父亲晚上回家的时候,顺便牵头驴回来,第二天一早家里要磨苞米面,好使驴拉磨。那时,生产队里养的驴都是用来拉磨拉碾子的,村里谁家要磨面碾米,可以随
期刊
记忆中,没有谁喜欢我奶奶,她毒舌、刻薄,还吝啬。  奶奶出身于台湾南部西螺的一个大户人家。作为家里最受宠的小女儿,却嫁给了爷爷这个穷书生。但爷爷很努力,在上海读了医科并成为了一名眼科医生。  爷爷带着奶奶,还有年幼的爸爸,来到广东汕头开医馆。很快,凭着精湛的医术和有口皆碑的人品,爷爷成了当地的名医。  为了爱情,奶奶虽背井离乡,却幸福甜蜜。  可惜好景不长。爸爸5岁时,一个闷热的夏夜,他在睡梦中隐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和学生普遍使用铝制饭盒,售价几毛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饭盒,却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響。  备下一个饭盒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读小学。我有一个远房的表哥在炼油厂当工人,每天清晨,他骑着白山牌自行车去上班,昂头挺胸,动作敏捷而优美,表情则有些傲气。值得他自豪的,不仅在于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农村的紧俏商品,更因为表哥每月三十五元的工资收入,让乡亲们羡慕不已。而让我和小伙伴们
期刊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逞能折断教鞭  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贫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在那个年代里,这样的学生老师是不能管也不敢管的。平心而论,方快
期刊
看史,常说什么“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是不以为然的。“才人”当然不断地出,但也不断有被埋没的,只是“出土”了的自然有话语权,而“被埋”的没处说,也就没人知道罢了,比如我的朋友“神针”赵天才就是差点被埋没的奇才。  发现针灸奇人  1987年,我在《康复》杂志供职。有朋友在静安区卫生局工作,某日告诉我,要鉴定考查一位名气极响的民间医生,据说是上海市禽蛋公司的一个工人,叫赵天才,为社会各界义针二十年,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