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中的道德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da_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是位多产的作家,著作颇丰。《押沙龙!押沙龙!》是福克纳的第九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他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它讲述的是美国南方一个家庭从1860年到1910年左右所经历的激烈的分崩离析的故事,深刻地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种种冲突,触及与人类境遇有关的诸多带普遍性的问题。小说叙述方式独特,除了延续对美国南方小镇约克纳帕塔法县故事的描述,作者还特别为这部小说配上了大事记、家谱和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地图。作品自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好评,批评家们尝试用各种文学评论理论对该作品进行各种角度的解读。
   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趋严重,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生态文学评论由彻丽尔·格罗菲尔蒂等人在美国首先发起。生态文学批评反对将人类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重视社会文化因素,提倡构建和谐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
   生态伦理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而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福克纳的文学创作恰恰正是主要阐明了南方文明的衰败与人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之间的相互关联,其作品一直是生态批评研究的典范。虽然许多评论家注意到福克纳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大森林和荒野的非凡描述,但是大多数研究一直集中于他的“大森林三部曲”上,仅将其对自然的描述看作是其叙事的大背景,对其作品的分析大都局限于“环境文学”、“自然书写”等相对狭小的范围内,没有分析其背后隐含的深刻意义。本文从作品故事情节出发,对福克纳的作品《押沙龙,押沙龙!》进行生态主义解读,以展示福克纳超乎于所处时代的生态伦理观。
   一  荒野中的“土地伦理”
   美国文学的一个宏伟主题是美国人对辽阔而荒蛮的土地的赞美、对抗与征服。美国人对大地的改造不似其他种族的缓慢,而是犹如暴风骤雨般的强烈,充分展示了美国人的集体意识。这样的自然土壤和文化背景中便滋生出生态批评。
   《押沙龙,押沙龙!》讲述的是萨德本家族的兴衰故事,映射了整个南方大庄园的发迹和衰落的过程。作品通过托马斯·塞德潘一家的盛衰史,展现19世纪美国南方数代人对荒野之热爱、对抗与征服的过程和他们经历的种植园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主人公对生存环境——自然、社会与人的滥用与破坏。
   正如福克纳早期对这部小说的构想是:“大致上,其主题是一个人蹂躏了土地,而土地反过来毁灭了这个人的家庭。”主人公托马斯·塞德潘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白人家庭,出生时“还根本没有西弗吉尼亚州”,“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过任何一片土地是“确确实实被人拥有过”。此时的这片土地上有“可供游戏的树林,可供垂钓的溪流,可供播种的沃土”。这些优美的文字正是福克纳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南方这片荒野的感情。然而,塞德潘去过庄园大宅,受到黑人管家的冷遇之后,认识到了占有土地就可以跻身所谓的贵族阶层。他为自己制定的“宏伟计划”是要出人头地,做庄园主。这时塞德潘对自然的看法和对自身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用美国著名的生态伦理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概念阐释,即他的伦理观念从最早的处理个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步发展到人和土地的关系。
   怀揣征服土地的“宏伟计划”,塞德潘独自离家,十多年后带着一群黑人奴隶回到南方,来到约克纳帕塔法,占领了一百平方英里的“平静、惊讶的土地”,白手起家建起了庄园“塞德潘百里地”,成功的当上了庄园主,进而一步步走向征服自然、征服土地、征服他人的旅程。在对自然和土地的认识上,塞德潘的态度是复杂的:他热爱大自然,但是这种爱是建立在“工具论”和“自然目的论”的基础上的,即土地只能是人类的工具和征服甚至是蹂躏的对象。土地是一个共同体的观念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而土地应该被热爱和被尊敬,是伦理观念的延伸。福克纳通过作品《押沙龙,押沙龙!》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微妙而异化的伦理冲突,引人深思。
   二  荒野中的“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是美国文学中一个鲜明的主题,也在福克纳的作品中有清晰的体现。南方的种植园经济使少数白人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形成了所谓的贵族阶层,但更多的“普通人”白人却是受人鄙视和奴役的。福克纳在作品中对这一阶层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押沙龙,押沙龙!》的主人公塞德潘正是出身这样的阶层。纵观塞德潘的一生兴衰,种族主义是他一切行为的动因。塞德潘本是一个天真的白人少年,可是在庄园主眼里,他们一家人“仿佛是牛群、粗野的、没有礼仪的生物”,而“一张气球脸的”“黑鬼”管家却给他吃了闭门羹,这样的等级落差、以强凌弱等不公正的待遇深深刺激了少年塞德潘,随立志要成为庄园主,跻身所谓的贵族,让自己成为“睡在吊床里的男人,大房子的主人”。出走海地后,塞德潘娶妻生子,却仅仅是因为得知妻子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统时,就毫不犹豫地抛弃妻儿。重归南方时,他带着买回的奴隶,建立了庄园“塞德潘百里地”,人与自然都沦为可供他驱使的工具。而后塞德潘再娶白人的女儿艾伦,为他生下一儿一女,自此拉开了家族悲剧的序幕。前妻的儿子跟后来子女间的乱伦、弑兄,使得塞德潘失去了唯一一个“血统纯正”的儿子。他晚年疯狂地试图阻挡岁月的流逝,并向白人女子洛莎“求婚”,条件竟荒唐的是能否试着生个儿子。不难看出,塞德潘家族的分崩离析,从其“莫名”的兴盛到最终消亡根本是源于他骨子里的种族主义——“白人至上”。
   《押沙龙,押沙龙!》中,如同土地被蓄奴制玷污一样,父子、兄弟情谊,家族的兴衰等一切的一切,都被种族主义的毒瘤所污染。故事的结局是塞德潘的房子、土地、地位皆化为乌有,那个最纯正白种人血统的儿子也被同父异母的弟弟杀死,只留下一个白痴的黑孩子。这样的结局无疑是作者福克纳对种族主义最辛辣的讽刺,也把人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与大男子主义、种族主义等联系起来,体现了其生态批评态度。
   三  机械文明入侵下荒野的日渐消亡    福克纳认为美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以血腥破坏森林和摧毁南方传统农业经济为代价的。南北战争后,北方机械文明对南方的入侵和掠夺是毁灭性的。美国南部的广袤土地一直垄断世界上主要的棉花供应。北方工业文明的入侵,使人们的物欲与贪婪日益膨胀,他们开始肆意侵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棉花种植利润不菲,在利益的驱使下,南方的种植园普遍种植棉花,甚至是在很多不适宜种植的地方。土壤的保护和农业轮作的规律一概被忽略,对大片肥沃的土地的破坏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人类日益膨胀的欲望急速地将自己推向毁灭的边缘。曾经美丽、肥沃而茂盛的森林变成了满目疮痍的荒地。《押沙龙,押沙龙!》中描述的一度辉煌的大庄园“塞德潘百里地”在经历了南北战争的劫难后,也逃脱不了迅速衰败的命运。从战争中归来的托马斯·塞德潘试图重振家业,但终以失败告终。多年以后,他流浪在外的儿子亨利悄然回来却也再难挽救庄园,不久后,一场大火将“塞德潘百里地”化为灰烬,托马斯·塞德潘家族从此消亡。
   福克纳通过作品的结局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机械文明的入侵下,荒野将不可避免的逐步消亡,尽管他对荒野依然深怀眷恋。文明带给人类的不全是进步与幸福,随着而来的有灾难和痛苦,带给自然的更是毁灭性的破坏和厄运。福克纳犹如一个预言家,似乎早就知晓文明对荒野的玷污终将带来大自然无情的抨击和嘲讽。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反复警示人类:唯有尊重自然,才有可能建构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四  福克纳的荒野情结与生态伦理观
   荒野,指原生自然和原野,是人类尚未涉足的原始大自然。福克纳出生并成长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山区的拓荒者家庭,是荒野之子,对其有深深的崇敬与眷恋。南方不仅是养育他的热土,更是他心灵的天国和永恒的归宿。因此他作品中构建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既是他小说的大背景,也几乎是整个人类文明世界进化的缩影。南方人对故乡的赞美时常带着牧歌般浪漫的情调,仿佛那里就是人间伊甸园,然而实际上,那是一块被掠夺和污染的花园,是人类生活处境的一个缩影。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分析其作品《押沙龙,押沙龙!》不难看出,福克纳以一个近乎寓言的形式写出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必然衰落——一群人蹂躏了土地,而土地反过来毁灭这群人。人们对土地、黑人女性的态度紧密相联,土地、阶级和种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极度丰富了作品中生态思想的内涵。种植园经济导致人类对土地的滥用,破坏了自认环境;蓄奴制和女性歧视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阶级差别,进而引发了道德的沦丧和文明的衰败等丑恶的社会现象。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生动体现了福克纳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和其超越时代的前瞻性生态伦理观。塞德潘家族的遭遇是福克纳为我们全人类再一次敲响警钟。
   人们要复归自然,与之和谐共处。一个人与自然真正平等与和谐相处的世界,必然是消除压迫,相互尊重的世界。1950年,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颁发时说过“诗人和作家的职责在于写出一些东西,他的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耀、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是人类昔时的荣耀。为此,人类将永垂不朽”。福克纳借此机会再次表达了自己的生态伦理的态度与理想:生活在现代工业技术文明中的人类终将在荒野自然中得到永生。
  注: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福克纳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参考文献:
  [1] Buell,Lawrence.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 and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 Nash,Roderick F.The Rights of Nature: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M]. Madison:The University Wisconsin Press,1989.
  [3] 蔡俊:《〈押沙龙,押沙龙!〉中的生态伦理观》,《2008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4] 葛纪红:《小说〈熊〉的隐喻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1期。
  [5]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王冬梅:《从生态伦理视角解读〈熊〉中福克纳对工业文明和荒野对立的焦虑》,《安徽文学》,2013年第3期。
  [7]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威廉·福克纳,李文俊译:《押沙龙,押沙龙!》,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9] 徐其萍:《“大森里三部曲”的生态伦理悖论》,《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王妍,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琚丽君,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清初人文主义思潮是历史上进步思潮的体现之一,资本主义缓慢萌芽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需求呼唤了一批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创新与求变,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创作和人们思想都产生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现象、原因背景、代表作品与人物以及影响,层层探讨了人文主义思潮,阐明这种思潮对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主义 思潮 文学思想 变革求新  一 相关定义与发
期刊
摘要 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作者海明威精心塑造的悲剧英雄,同时也是作者一生硬汉性格的总结。在《老人与海》中,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洋溢着悲剧的味道,主人公意识到了这种悲剧,可是还要继续走下去,这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宗教力量在世间的展现。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 悲剧 文学分析  《老人与海》是美国20世纪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所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一经发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变更,创作工具及观念的变化,许多画家开始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中国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国”画与中国“画”两个方面。“中国”画离不开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中国“画”则是加入了西方绘画技巧,注重对画面造型的创造性表达。工笔花鸟画因历代大师辈出,及其表达内容的狭窄性,难以突破传统的局限,而张静伯的写意花鸟画较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其在新时代的发展。
期刊
摘要 被称为“浑身上下都是艺术家”的丰子恺,是中国少有的集散文家、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漫画家等为一身的多栖艺术家。特别是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不但刻画了一个时代的众生相,还蕴藏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意义。丰子恺在漫画方面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其总是能在寥寥几笔中勾勒出一个独特的意境,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性悲悯情怀。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哲学情怀。追溯丰子恺作品中的人性悲悯思想,
期刊
摘要 师陀,原名王长简,又名芦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文学史通常将他归为京派文人之一,但是与其他京派成员相比,他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王瑶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1953)对师陀所言不多;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79)对他仅限于只言片语;直到海外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1979)中对师陀辟以专章评述,才使
期刊
摘要 作为语言大师,海明威作品的写作特点经过语言的巧妙使用发挥无余。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海明威作品简约朴实的特点是如何通过使用基础词汇和简洁的语言来实现作品的,客观真实的特点是如何通过知觉化、口语化、视觉化的语言实现的,含蓄隽永的特点如何通过词汇的象征意义和叙述的深层含义实现的。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语言 简约 客观  1954年,欧内斯特·海明威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开一代文风”
期刊
摘要: 作为当代著名小说女作家典型代表人物之一,王安忆的生活阅历十分丰富,文学创作造诣深厚,笔下的小说作品风格迥异,活力四射,不但体现出小说的艺术气息,而且传递出文学题材中深厚的意蕴。在其他作家选择喜剧题材写作的时候,王安忆却表现出异类的文学创作思维,她从悲剧层面出发,深层次阐述了人类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生活,并展开一系列具备反抗意义的小说创作活动。  关键词:王安忆 小说 悲剧意识   20世纪8
期刊
该不该对妻子讲抢劫面包店的事,至今我也无法确定。大概那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地用正确与否这一标准来衡量的问题。现实生活往往如此,不当的选择会带来正确的结果,正确选择反而会导致不好的结果。要规避这样的歪理邪说——我想这样说也无所谓——,我们就应该在实际生活中不做任何选择。我也基本上是这样生活的。发生的事情就是已经发生的,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是还没有发生的。  按此逻辑一想,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反正已经把抢劫面
期刊
摘要: 语言,作为小说的灵魂,是能突出作者创作独特风格的关键要素,是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位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其简洁、朴实、细腻、含蓄的语言风格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影响深远。本文将探讨海明威的语言艺术特色,以帮助大家了解其小说的深刻内涵,并为国人的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语言 小说   引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位创
期刊
午夜1点多,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午夜里的电话铃声总是很急迫、刺耳,听起来好像有人用无比粗大的金属器械要砸碎这个世界似的。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必须予以阻止。于是,起身下床,走进客厅拿起了听筒。  耳旁传来一个男人低沉的声音。他告诉我:“一个女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声音低沉的男人就是她的老公。至少他这样自诩。接着他又说:“妻子在上周三自杀了。其它暂且不说,首先应把这消息通知给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