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in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可让学生从寻找并欣赏生活中的圆形开始,如轮胎上的圆、钟表上的圆、小石子扔进平静的水面形成的水纹、阳光下绽放的野菊花和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在如此美妙的生活画面伴随下一起走进神奇的圆的世界,去探寻圆的奥秘。
  二、用生活中的数学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生活题材数学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用自身实践把“数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人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学习,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因为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适当运用课堂内容的自然延伸,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加信息,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特殊应用价值。如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由结合成立“专题研究”兴趣小组,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在小组中学生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在指定时间内统计学校门口各类车辆的流量,有的负责查阅各类尾气污染的资料等。然后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等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思想,体验了统计的全过程:数据收集一整理数据一绘制图表一数据解释,可以总结出许多收集数据的好方法,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的方法。尤其是学生能真正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在数据解释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更能提出许多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拓展了统计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用开放思维把“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数学,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构建“问题一探索一应用一新问题一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往往显得被动;新课程教学却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动员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如在进行“平均数”问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再动员他们事先去调查自己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费和电话费情况,让学生自己数一数,记一记,算一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来的数据,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应该向供电、电信部门等提出哪些建议和意见。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进一步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应用性。这种渗透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延伸,有利于拓展学习渠道。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数学课堂会因为有生活的基础而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科学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亲身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中,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曾宝俊老师认为,一堂精致的好课应该有三味:其中“科学味”是第一点,“科学味”是说在科学课上要像科学家那样真枪真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大突出点。毋庸置疑,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没有深刻领会其中含义的情况下,我简单地把它理解成了凡小学科学教学必有活动、必有探究。其实不单单是我受到了这种思维的误导,由于区里的优课评比是我所在的学校开展的,因此我很荣幸地听了我们区里其他五位非专业专职科学教师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可由此带来的道德冷漠也不容忽视。小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群体,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却在成年“个人利益至上、功利主义”等的思想影响下日趋冷漠。 在小学德育中重视“利他”思想的弘扬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仁义道德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作用与价值。  一、“利他”德育的哲学基础  布伯认为,人只有用自己的“仁爱”之心去关爱其他的人和物,超越了“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应该是“教”、“学”、“做”的三者统一,但“做”又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教师只有拿“做”来“教”,学生只有拿“做”来“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与“学”。反思性学习,是学生一种自主活动的体现,它是通过学生的“想学”、“坚持学”两种意愿来实现学习的跨越,因此如何通过“做”来“催发”学生的这两种意愿,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性学习,让学生在检验自己的活动经历中激活智慧,重构知识,在多方
分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分享对幼儿的将来是十分重要的。分享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能使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习互相谦让、愉快交流、语言表达等。进入中班后,幼儿逐渐愿意与同伴合作,如果在中班能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进入大班后就能熟用分享的技能,融入各类集体活动中。   一、培养幼儿分享意识   1.在园开展有针对性的分享教育教学活动   分享意识的形成应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教师应该通过各
主题区域作为一种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更自然的,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满足不同幼儿富有个性、不同需求的教育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育中那种灌输式、强迫式和整齐划一的教育的不足,为幼儿口语发展搭建平台。   一、借助主题区域游戏构建幼儿口语发展的平台   (一)建构区域方案,明确目标制订计划   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区域游戏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完善主题课程
跟随环保小纵队的探访,我们见识了干净、整洁的厦门。而要想成为处理垃圾的小能手,还是要从认识垃圾开始。  认识垃圾  垃圾?我们当然认识了,而且每天都在扔垃圾哦!教室里有垃圾桶,马路边有垃圾箱,家里有不止一个垃圾桶呢。没有用处、被丢在垃圾桶里的废弃物不就是垃圾吗?  是的,没错。但“垃圾”是个笼统的概念,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要了解垃圾的种类,以及正确处理它们的不同方式,这样才算是认识了垃圾呢!  
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在教育教学方面越来越广泛。将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度融合,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突破时空的限制,能随时随地经常性“再现”,这是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娇艳的花》是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节课。本课通过用中国画的方法从颜色、香味、形态三个方面表现花的娇艳,引导学生感受、
【案例背景】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标、有过程性的教学活动。因为个体差异性,在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时而会出现一些“意外”,脱离我们的预设,让我们的课堂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这时只有教师适时地干预,加以引导,这样的意外才能让孩子们豁然开朗,品尝到质疑带来的成就感。   【案例描述】   星期一上午第四节课,我正给孩子们分析复习卷,意外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