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朗读,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小视的话题,小学语文老师应学会享受朗读所绽放的独特魅力。因为朗读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试着将“朗读”二字深埋心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灵活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所需的方法,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生的语言表达从朗读训练这一基础开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安排和进行朗读训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训练:
首先,要把朗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着重从语文的角度进行,而无需从艺术的角度(如表情、表演等方面)去要求。从语文角度进行,就是要把朗读作为字、词、句、段、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发挥其作用:1、要把字音读准;2、要把词形象化;3、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4、要把握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
其次,要选好朗读材料。
入选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朗读、都值得背诵的。加之小学生还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读得烂熟于胸。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果一个星期能为学生选择一至二篇朗读材料, 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就是几十篇,五至六年下来就是几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对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背诵方法。
好的文章不但应要求学生朗读,而且应要求他们背诵。从开始朗读到背诵,中间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缺少。背诵不能靠强记,一定要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样才不容易遗忘。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意义地识记课文,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反复品味作者的语言,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里去。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灵活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所需的方法,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生的语言表达从朗读训练这一基础开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安排和进行朗读训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训练:
首先,要把朗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着重从语文的角度进行,而无需从艺术的角度(如表情、表演等方面)去要求。从语文角度进行,就是要把朗读作为字、词、句、段、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发挥其作用:1、要把字音读准;2、要把词形象化;3、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4、要把握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
其次,要选好朗读材料。
入选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朗读、都值得背诵的。加之小学生还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读得烂熟于胸。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果一个星期能为学生选择一至二篇朗读材料, 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就是几十篇,五至六年下来就是几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对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背诵方法。
好的文章不但应要求学生朗读,而且应要求他们背诵。从开始朗读到背诵,中间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缺少。背诵不能靠强记,一定要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样才不容易遗忘。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意义地识记课文,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反复品味作者的语言,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里去。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