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瘦鹅”的启发
1941年前后,台湾物资极端匮乏,农村饲养的鹅被放到野外觅食,瘦得皮包骨。王永庆雇人四处搜集废弃的菜根粗叶,混合廉价的碎米稻壳,接着大量搜购瘦鹅,用自制的饲料喂食。这批瘦鹅每天都吃得狼吞虎咽,体重很快从两斤长到七八斤,王永庆卖了个好价钱。
逐渐地,王永庆发展出一套运用在为人处世与经营管理的“瘦鹅理论”,包括三种意涵:
一、要学习瘦鹅忍饥耐饿、刻苦勤劳的精神。王永庆曾说:“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追求舒适与快乐的代价,就是刻苦耐劳。”
二、要学习瘦鹅的坚毅,等待机会到来。王永庆指出,人在困苦中往往会养成一种坚毅力,只要遇到适当的机会就会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他这种积极态度与松下幸之助的人生观非常神似。松下幸之助遇到过种种打击与噩运:从小肠胃不好,当过学徒,父母离世,得过肺结核,被汽车撞过,甚至曾经差一点被淹死。而松下幸之助却感谢这些磨难让他学会养生,比别人更早学到做生意的本事,靠自己的双手打拼未来,他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三、瘦鹅之所以瘦,问题不在鹅,是饲养方法不当。对企业经营者来说,企业经营不善,问题不完全在员工,是老板管理方法不当。他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让一只狮子领导一群羊,将来这群羊一定个个勇猛;如果让一只羊领导一群狮子,最后很可能狮子变得软弱。”
切身感:把“你们”变成“我们”
王永庆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只有自己的事业最有切身感,才会下苦心去经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工作环境若能造成员工的切身感,员工的潜能可以更多地发挥出来。王永庆创造切身感的管理制度,无非也是想尽办法要把“你们”变成“我们”。
有一次,王永庆到明志工专(台塑所建,今为明志科技大学),发现铺草皮的工人工作散漫,一问才知道是给的工资太少,不够生活。王永庆让校方将工资提高一倍,结果工人铺了三倍的草坪。
王永庆指出,有许多过去在别家企业服务的人,一旦自己当了老板,经常感叹身旁缺少合适的人帮他思考或解决问题,“原因在于事业成败对老板有绝对的切身利害,即便请最合得来、最知心的同事或朋友来协助,情况也大多类似。不是身边的人笨,而是他们的切身感不足。”
创造切身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首先必须就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建立合理的标准成本,然后正确计算各部门人员的努力成果所获得的绩效情形,再按绩效给予适度的酬劳与奖励,这样才能激发切身感。
靠“追根究底”吃饭
一次,王永庆向阿里山林场标购原木,他出的价格既高过其他人,又能大赚一笔。原来王永庆在招标截止前一天,悄悄跳入放有原木的水池,尽管在晚上这么做极其危险,但王永庆得以把原木数量点得一清二楚(当地标购原木按“池”报价),从而在第二天报出合理价格。
王永庆说:“经营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后一点,我们台塑就靠这一点吃饭。”
台塑的“午餐会报”驰名中外。从1973年起,王永庆经常会利用午饭时间,以便餐(便当或面食)方式轮流招待各位主管,追逐和考核台塑的实际情况,并考验主管与幕僚人员的能力。现场气氛严肃,王永庆一旦听到有疑问之处,便会不断追问,被问的人如果准备不充分,或者对问题了解不够深入,随时会被问倒。
不管怎么说,经由这一令主管提心吊胆的午餐会报,台塑集团许多管理上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各种经营改善提案也点点滴滴,积少成多,成为台塑追求合理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个企业家最要紧的就是判断,评判正确就成功,评判错误就完蛋。假如一个企业家还不晓得内部的人有没有安全感,自己也就完了。做事应该和树有细根一样,必须从根源处着手才能理出头绪,使管理趋于合理化。”王永庆说。
本若不固,利从何生?
与王永庆喝过咖啡的人都知道,他一定会把将残留的奶精涮出来,再倒入咖啡。王永庆吃西瓜、葡萄从不剔籽,因为太浪费时间。他说:“要发展工业,先要养成不浪费的习惯,节约时间,节省物料,刻苦耐劳。”
为了讲求效率,他在公司习惯同一时间,分别和七八个不同的对象谈事情。他在与这些人谈话时,会拿出前一个人给他的名片当便条纸,记录对方讲话内容,以节省纸张。在台塑,一个信封可以用30次,连原子笔芯也不准丢弃,员工必须拿着旧笔芯来换新笔芯,笔杆照用。茶水间的灯是感应式的,人进入自动开启,人走了自动关闭。
王永庆强调,即便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这是一种精神、一种警觉、一种良好习惯。
国内外绝大多数企业在开会时总是围绕“业绩”、“利润”等“结果”在打转,而在台塑的会议上听不到这些。在台塑任职50年,目前担任七人决策小组之一的杨兆麟说:“打我进入台塑以来,从未听到董事长(指王永庆)谈及检讨业绩的事情。他关心的是‘本’而非‘末’。”杨兆麟进一步指出,一味追求利润好比舍本逐末,本若不固,利从何生?
人才必须自己培养
台塑坚信,人才必须自己培养。王永庆说:“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那就是以吃苦耐劳的精神,配合学校教育,用脚踏实地的经验,造就明事理的头脑。其中,尤以第一条最为重要。”
在招募了吃苦耐劳并有丰富知识但缺乏经验的新人后,这些学士与硕士被派到各工厂进行三个月的轮班训练,各种苦都要吃,受不了的人会被淘汰。此后,再经过一年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实战训练,才能挂上主任办事员的头衔,晋级还需要再磨砺三年九个月。而培养一级主管需要十年时间。
台湾许多企业都有下列两种现象:一种是企业本身管理工作没做好,有许多人才而不知,却大叹求才困难;另一种是企业管理未上轨道,根本不知需要何种人才,却盲目寻找人才。王永庆指出,身为企业家,首先要确定企业内各工作职位的性质与条件,应该知道哪一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再决定何种人才最恰当,最后再去寻找适合的人才。
1941年前后,台湾物资极端匮乏,农村饲养的鹅被放到野外觅食,瘦得皮包骨。王永庆雇人四处搜集废弃的菜根粗叶,混合廉价的碎米稻壳,接着大量搜购瘦鹅,用自制的饲料喂食。这批瘦鹅每天都吃得狼吞虎咽,体重很快从两斤长到七八斤,王永庆卖了个好价钱。
逐渐地,王永庆发展出一套运用在为人处世与经营管理的“瘦鹅理论”,包括三种意涵:
一、要学习瘦鹅忍饥耐饿、刻苦勤劳的精神。王永庆曾说:“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追求舒适与快乐的代价,就是刻苦耐劳。”
二、要学习瘦鹅的坚毅,等待机会到来。王永庆指出,人在困苦中往往会养成一种坚毅力,只要遇到适当的机会就会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他这种积极态度与松下幸之助的人生观非常神似。松下幸之助遇到过种种打击与噩运:从小肠胃不好,当过学徒,父母离世,得过肺结核,被汽车撞过,甚至曾经差一点被淹死。而松下幸之助却感谢这些磨难让他学会养生,比别人更早学到做生意的本事,靠自己的双手打拼未来,他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三、瘦鹅之所以瘦,问题不在鹅,是饲养方法不当。对企业经营者来说,企业经营不善,问题不完全在员工,是老板管理方法不当。他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让一只狮子领导一群羊,将来这群羊一定个个勇猛;如果让一只羊领导一群狮子,最后很可能狮子变得软弱。”
切身感:把“你们”变成“我们”
王永庆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只有自己的事业最有切身感,才会下苦心去经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工作环境若能造成员工的切身感,员工的潜能可以更多地发挥出来。王永庆创造切身感的管理制度,无非也是想尽办法要把“你们”变成“我们”。
有一次,王永庆到明志工专(台塑所建,今为明志科技大学),发现铺草皮的工人工作散漫,一问才知道是给的工资太少,不够生活。王永庆让校方将工资提高一倍,结果工人铺了三倍的草坪。
王永庆指出,有许多过去在别家企业服务的人,一旦自己当了老板,经常感叹身旁缺少合适的人帮他思考或解决问题,“原因在于事业成败对老板有绝对的切身利害,即便请最合得来、最知心的同事或朋友来协助,情况也大多类似。不是身边的人笨,而是他们的切身感不足。”
创造切身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首先必须就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建立合理的标准成本,然后正确计算各部门人员的努力成果所获得的绩效情形,再按绩效给予适度的酬劳与奖励,这样才能激发切身感。
靠“追根究底”吃饭
一次,王永庆向阿里山林场标购原木,他出的价格既高过其他人,又能大赚一笔。原来王永庆在招标截止前一天,悄悄跳入放有原木的水池,尽管在晚上这么做极其危险,但王永庆得以把原木数量点得一清二楚(当地标购原木按“池”报价),从而在第二天报出合理价格。
王永庆说:“经营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后一点,我们台塑就靠这一点吃饭。”
台塑的“午餐会报”驰名中外。从1973年起,王永庆经常会利用午饭时间,以便餐(便当或面食)方式轮流招待各位主管,追逐和考核台塑的实际情况,并考验主管与幕僚人员的能力。现场气氛严肃,王永庆一旦听到有疑问之处,便会不断追问,被问的人如果准备不充分,或者对问题了解不够深入,随时会被问倒。
不管怎么说,经由这一令主管提心吊胆的午餐会报,台塑集团许多管理上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各种经营改善提案也点点滴滴,积少成多,成为台塑追求合理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个企业家最要紧的就是判断,评判正确就成功,评判错误就完蛋。假如一个企业家还不晓得内部的人有没有安全感,自己也就完了。做事应该和树有细根一样,必须从根源处着手才能理出头绪,使管理趋于合理化。”王永庆说。
本若不固,利从何生?
与王永庆喝过咖啡的人都知道,他一定会把将残留的奶精涮出来,再倒入咖啡。王永庆吃西瓜、葡萄从不剔籽,因为太浪费时间。他说:“要发展工业,先要养成不浪费的习惯,节约时间,节省物料,刻苦耐劳。”
为了讲求效率,他在公司习惯同一时间,分别和七八个不同的对象谈事情。他在与这些人谈话时,会拿出前一个人给他的名片当便条纸,记录对方讲话内容,以节省纸张。在台塑,一个信封可以用30次,连原子笔芯也不准丢弃,员工必须拿着旧笔芯来换新笔芯,笔杆照用。茶水间的灯是感应式的,人进入自动开启,人走了自动关闭。
王永庆强调,即便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这是一种精神、一种警觉、一种良好习惯。
国内外绝大多数企业在开会时总是围绕“业绩”、“利润”等“结果”在打转,而在台塑的会议上听不到这些。在台塑任职50年,目前担任七人决策小组之一的杨兆麟说:“打我进入台塑以来,从未听到董事长(指王永庆)谈及检讨业绩的事情。他关心的是‘本’而非‘末’。”杨兆麟进一步指出,一味追求利润好比舍本逐末,本若不固,利从何生?
人才必须自己培养
台塑坚信,人才必须自己培养。王永庆说:“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那就是以吃苦耐劳的精神,配合学校教育,用脚踏实地的经验,造就明事理的头脑。其中,尤以第一条最为重要。”
在招募了吃苦耐劳并有丰富知识但缺乏经验的新人后,这些学士与硕士被派到各工厂进行三个月的轮班训练,各种苦都要吃,受不了的人会被淘汰。此后,再经过一年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实战训练,才能挂上主任办事员的头衔,晋级还需要再磨砺三年九个月。而培养一级主管需要十年时间。
台湾许多企业都有下列两种现象:一种是企业本身管理工作没做好,有许多人才而不知,却大叹求才困难;另一种是企业管理未上轨道,根本不知需要何种人才,却盲目寻找人才。王永庆指出,身为企业家,首先要确定企业内各工作职位的性质与条件,应该知道哪一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再决定何种人才最恰当,最后再去寻找适合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