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的翅膀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g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那么,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古典诗歌大多言简义丰,短短几十个字,却意蕴悠长。或写景,或抒情,或感物,或言志。正是充满神奇的想象力为古典诗歌创造了魔幻无穷的艺术形象,使得诗歌成为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阅读古典诗歌,必须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思接四海、视通八荒。 诗歌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也叫艺术想象,是对诗歌艺术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是诗歌阅读与欣赏的前提,也贯穿于诗歌阅读的整个过程。
  一、朗诵吟咏中想象
  我们在诗词教学中绝对不能吝啬诵读时间,诵读是想象的前提。常用的诵讀方法有:听读、跟读、齐读、角色读等。在朗读中体验、感悟、积累、内化。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创造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融人诗境之中。
  朗诵即让学生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把文字变成音符,用抑扬顿挫的节拍,渲染某种气氛,达成某种意象,从而再现诗歌中的某个场景,体会诗歌传达出的特定情感,理解诗歌塑造的特定意境。只有通过反复吟咏记诵,才能让学生将诗句的风骨和气韵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积淀。
  朗诵吟咏,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在大脑中形成艺术表象,为感悟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打下基础。
  二、捕捉意象中的想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特征性的。也只有“特征”性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从而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读诗,首先要学会把握诗中的意象,学会快速捕捉诗中的意象,并且能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再造新的形象,这就是艺术再创造。
  1.抓意象的固定意进行联想
  例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月亮喻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以折柳表惜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古典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含义,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2.在具体的语境中揣摩意象的意蕴
  意象既有固定性,又有多义性和丰富性。例如:菊花。 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屈原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纯洁和高尚。 在“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中,元稹则表达了自己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就成了花中的的隐士,赋予菊花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因此,我们要学会结合诗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的时代,把握诗歌的意象,不能牵强附会。
  3.古典诗词强调意象的组合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排列了九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如何把看似无关的意象统领起来,这就
  是意象的组合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结合点进行联想,构成意象群,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马致远借深秋郊外苍凉的自然景观,巧妙地传送出天涯游子那种思乡念亲的寂寥愁苦的情怀。诗人以意取象,以意化象,这分明是主观情感与客规物象相融合的艺术精品。所以意象的结合点就是人的情感。
  4.采用“留白”的方式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探求诗歌美学意蕴的基础上,学会补白于诗歌 “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陶渊明作为诗词歌赋的大家,在他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就常常运用留白。《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等处均为读者留有大量的想象与联想空间。
  三、想象中感悟意境
  古典诗歌常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象外之象” “象外之境”,从而生成“言外之意”“意外之旨”。意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诗中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意境构成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感悟意境需要一个过程,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景及情。眼前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景为实,情为虚;形为实,象为虚。在这虚实之间,想象就是那桥梁和纽带。王国维 《人间词话》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 字,而境界全出矣。”又如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铺”在江面上,因为是“残阳”,描绘出秋天江面在夕照下的柔和静谧。
  实际上,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让我们帮助学生扬起想象的风帆,鼓起想象的翅膀,使思维灵动,让诗情飞扬,感悟诗词意境之美,积淀人文底蕴。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251907)
其他文献
提到文言文的學习,步入初一的学生感觉新鲜又倍感困难。对于这样的一种学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进行深入思考的同时,更应该付诸行动“攻坚克难”。那么,怎样在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呢?一句话:从节奏开始!  一、以轻松的学习状态消除心理压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轻松的学习状态消解文言文学习的压力。尤其在文言文字义、句意、诗文思想的理解上,要以巧妙的方式
期刊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模块,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一起被写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有十几年了。在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及其重要作用自不待言。然而,时至今日,有一部分教师,采用“放羊式”的方法,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便草草收场。“综合性学习”课本身所固有的“个性”被严重消解,设计者的意图和这一模块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有的作用,被严
期刊
众所周知,人才的判断标准不仅局限于其专业技术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整体素质与修养。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时期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肩负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而且需要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合德育教育,以语文教学为背景对学生展开德育教学。接下来,将按照本人的教学经验介绍以下几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学习模板  
期刊
语文阅读是一种“渐进式”的推动与发展过程。这种“渐进”集中地体现在——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来说,阅读就是“潜移默化”的引领与“厚积薄发”的深入,都要历经一种“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的过程。而要快速有效地实现这种目标,就需有善教乐学的阅读环境、阅读心态和阅读过程。如何较好地确保这一前提条件,如何切实有效地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从“情趣、开放、多元”基本要
期刊
信息爆炸的今天,中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开阔了,接收的信息量变得更丰富,头脑也变得更灵活了,所以,要求教师信息量更为丰富,才能“产生”更为吸引学生的兴趣点。初中语文课堂,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非常重要,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很有帮助。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的提问,问得巧妙,则瞬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相反,问得平淡或枯燥,则会削弱学生的智
期刊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需要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的。语文学科是一门传承经典文化的基础学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得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提升自我的精神认知能力,完善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教育阶段,应研究诗词中的用词含义、今昔对比、思想水平以及意境探究,在课堂讲解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字、词以及句的角度
期刊
【设计说明】  《咏雪》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的第一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中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寥寥 71 字,却鲜活地描绘出了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个人物,展示了魏晋名士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家庭生活情景。  根据学情和文本特质(《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期刊
学习古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石之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许多美妙的古诗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唤醒深藏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然而,如今的古诗词教学现状令人堪忧。由于时代久远,古诗词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初中生有着天然的“代沟”;教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更令学生对古诗词避之远之,重视文学常识介绍、时代背景的解读、诗词句意的串讲、主题思想的理解
期刊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再认识和再指导的意义,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取何种方式讲评,怎样在讲评中使学生有所得,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這是语文老师不懈的追求。本文按照“用写作教写作”的理念,以“呈现、甄别、总结、修改、再写”五个步骤,以“半命题作文如何填好题目”为例,试图寻找解决学生作文低效的问题。  “用写作教写作”是四川巴蜀中学杨宇鹏老师提出的作文教
期刊
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陷入这样一种困境:教学没有真正着眼于真正的教学内容。很多时候,作文课就是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打分数。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这需要我们去探索学生的写作心理、写作过程,设计出真正意义上属于作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解释个人的情感  写作的本质是传达情感。个人情感的表达往往跟个人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个人经历,写作者有着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故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