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课本 树人百年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gists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它不仅是中国有学校以来的第一部教科书,更是曾红极一时的小型百科全书。胡适、竺可桢、茅盾等,都以此书作为童年的启蒙教材。它教人爱自然、爱万物、爱同类,中西兼容,今古合一,可谓引导学生进入文明世界的向导。它就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我藏有一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读本,共四卷八册。书高27厘米,宽18.5厘米,四眼丝线装订,绵纸印刷。封面左上角贴着印有“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书名的竖写签条,扉页上印着《字课图说》和“苏州吴子城绘图、上海编译印书局印”的文字。扉页反面印有“光绪岁次辛丑孟冬月澄衷蒙学堂五次石印”字样,由此可知该书是1901年初版石印。而我国官方自1904年3月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教科书。
  “澄衷蒙学堂”是上海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出资创办的班级授课制新式学校,《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澄衷学堂印书处自行刊印的石印刊本,供幼童发蒙之用,有汉字辞书的功能。其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推出这部教材的澄衷蒙学堂始建于1900年,是清末企业家、沪上“五金大王”叶澄衷出资兴办的义学。1901年4月,澄衷蒙学堂开学。澄衷蒙学堂开创伊始,并没有现成的教材,由此便组织力量自编教材。《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由首任校长刘树屏主编,书名据说由书法家唐驼书写。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全书四卷共八册:
  第一册为凡例、目录和检字索引。
  第二册为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
  第三、四册为卷二,所收汉字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
  第五、六册为卷三,所收汉字为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虫豸动物、野生植物等。
  第七、八卷为卷四,所收汉字属较抽象的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
  全书共收录汉字3291字,另附216个同音、同义的异体字(附在3291个正字之内)。每字均以反切法标注读音,再详解字义,并列出应用举例,对初学汉字者颇有裨益。此书精彩之处尤其在于书中刊有插图762幅,分布在各卷,有地图、人物、花鸟、建筑、器物等,大小不一,大者半框,小者半框六幅。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出版后,由于该“图说”不但展示了本土历代所传承的文明,还吸收和传播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而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小型百科全书。同时,它也成为了与清末学部所颁发的、维新派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新学制课本”所抗衡的惟一传统课本。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问世时,中国社会正处在西学东渐、中西文学交融的时期。它虽为蒙学教材,但并不拘泥于旧中国固有传统,而是编入了许多西方新的科学知识,连刚在中国出现不久的锌、锰、铂、钾之类的化学元素名称也已选入其中。
  这种特殊的印记体现在对一些文字的解释中。以“电”字为例:“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并由“电”的概念扩大到“雷”:“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雷声必在电后者,光行较速于声。如施放火炮,先见火后闻声也。避雷之法,勿近铁器,勿着湿衣,勿倚高墙,勿开窗户。屋高设防雷杆,可以引电入地。”为小学生提供了有用的防雷知识。
  对于“议”字的解释也很科学:“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申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字里行间,申明了西方的议会制度。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创制得益于二人,一位是澄衷蒙学堂的创始人叶澄衷先生(1840年至1899年)。叶先生是清末沪上巨贾,有“五金大王”的名号。他热心赈济、救贫和办学,曾创办“怀德堂”、“忠孝堂”、“义庄”等慈善机构,晚年倾巨资创办“澄衷蒙学堂”,对教育事业贡献良多。另一位是澄衷蒙学堂首任校长刘树屏先生(1857年至1917年),他运用博古通今之学问,倾力编撰而成此书。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科书》,可谓是近现代中华语文课本的典范。
  可见,《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既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又是一部小学字典,同时还是一部解释字根意义、正本清源的说文解字。出版于1901年的这套发蒙之书,洋溢着一股荡涤人心的清新、刚健、自然之风,它教人爱自然、万物以及同类,中西兼容,今古合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予读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意识。而道德与知识的合拍,则可谓引导学生进入文明世界的向导。
  读了此书,你就会明白陈丹青先生那句欣喜不已的话:“现在的孩子看到这部书,不知要该多开心了。”诸多知名人士如胡适、竺可桢、茅盾等,都以此书作为童年的启蒙教材。胡适到上海造访澄衷学堂旧识时曾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即本书,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
  该书从印制发行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书页有些发黄,封面和封底虽然有些磨损,但是内中书页还很完整,目前在古籍市场上很难见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被后人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能幸存至今实不容易。此书真可谓“百年课本,历久弥珍,开卷抚之,诵声朗朗”。
其他文献
在陕西兴平市博物馆内藏有一尊体型高大、神情庄重威严、铸造精美的铜造像,这就是被世人尊为“关帝圣君”的关羽铜造像。  造像高227厘米,宽134厘米,肩宽80厘米,头高48厘米,头宽33厘米,座长133厘米,座宽80厘米。青铜质,坐姿,双手持物于胸前(物佚)。造像面庞方阔,浓眉高挑凸起,凤眼高鼻,鼻孔较大,抿嘴,唇线棱角分明。头戴帝冠,冠上饰有泡钉云纹,且有一条宽带由冠前绕冠侧下垂至肩肘,大耳垂肩,
期刊
所谓“插花”或“切花”,即人们依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理念,以天然生长、异彩纷呈的各种花卉植物为材料,遵循与之相关的要求、程序、方法、步骤,将其插贮于瓶器之中,从而创制出表现其特定艺术理念的艺术造型,供人们清赏。也就是说,由于到郊外、庭园中观赏花卉,易受到季节、气候以及交通等若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再满足于折枝花的直接传情方式,渐将室外种植的花卉移入居室,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意趣之美引入器具之中,从而为
期刊
2014年年底,“瓶盆风华—明清故宫花器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拉开帷幕,105件明清御用瓷花器让人大开眼界。“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常与我们合作举办插花展,一件器物一旦与插花艺术相结合就好像被赋予了生命,更加鲜活。”在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北京代表林爱卿女士看来,自古插花,虽花为主,器为宾,不能喧宾夺主,但也要相得益彰。而欲行插花,必先度其是供是赏,次择花器,再选花材,方能各得其所。然器韵有高下之分、质
期刊
20世纪70年代末,山东高密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一农户家中征集到4幅清代画像和一幅清代圣旨。经核实,此4幅画像为当地一任姓人家父子两代人的画像,圣旨亦与该家族有关。  该任姓家族的居住地在高密市柴沟镇梁尹村,于清代曾显赫一时,前后共出过5位进士。现在去这个村了解情况,有些事情就连他们的后代也不知道,而画像和圣旨为我们多多少少提供了一些依据,实属难得。  在照相技术还没传入中国之前,想要留下一个人的
期刊
在中国传统习俗“岁朝清供”中,花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新春伊始,需要有一点儿色彩来作为衬托,而且花有芬芳,有不懈的生命力,加之国人尊崇“生之喜悦”,借助这些美好也能表达出人们对未来一年的憧憬与期盼。  抱着想要对“岁朝清供”以及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进行更多了解的心态,2014年12月末的一个午后,我们走进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家艺术工作室。素怀清韵轩主人吴永刚虽然年轻,却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非常挚爱与痴
期刊
从开始着手做这个策划,笔者就一直在思考,插花对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笔者阅读了7本有关插花的书,尤其是黄永川先生的《中国插花史研究》,受益匪浅的同时又再一次感到惶恐。近几年来,笔者每做一次策划都会产生惶恐的感觉,深怕自己才疏学浅而贻笑方家,此次尤甚。笔者这个连一束花都未曾插过的人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插花文化讲清楚吗?  于是,为了做好策划,从小就跟“心灵手巧”
期刊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插花可以大体分为东、西方两大风格,西方插花以欧美为代表,东方插花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中国插花和日本花道。与中国插花相比,在世界上日本花道的名声更大。不过,日本花道源于中国隋唐时期的佛前供花,中国插花与日本插花本是同源,两者之间既有共通之处,又各有特点。  为了探寻其中的奥妙,本刊记者近期采访到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插花大师万宏先生,以及北京插花协会理事、研习和传授日本花道最古老
期刊
“岁朝”在中国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日,现在我们称之为春节。《尚书大传》对之释曰: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称“三朝”,指的也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为庆祝新年的这一段时间,中国历代有很多习俗,其中,宫廷贵族、风流雅士将插花供奉于堂上,以表示对天、对祖的敬意,配上灵芝、如意、柿子等,以招祥祈福,这样的插花称为“岁朝供花”或“岁朝插花”。  在一岁之始,人们为了除旧布新,装点新年新景,往往在家中插上几
期刊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急剧变革的王朝,魏晋300余年间,更迭的王朝共有30余个,每个政权的经济政策也不尽相同,在形式上就表现为不同货币种类的发行与流通。而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为北周王朝发行的“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三种货币,合称“北周三泉”,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周是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由西魏权臣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定都长安,最后为隋文帝杨坚所取代,并据此统一了
期刊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古代科举考试选官制度有利于朝廷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在我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时期,有许多仁人志士,如林则徐、黄爵滋、关天培、邓廷桢等,皆出身进士。  山西寿阳的祁隽藻,字淳甫,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三代帝师;晋城高平的祁贡,字竹轩,20岁时嘉庆元年(1798年)进士。两人被世称为“山西二祁”。二祁道光年间同朝,一个是军机重臣,权倾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