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勋年:把功勋刻进国家年轮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u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离开学校那天起,他便一头扎进川西北的大山深处,一待就是27年。他的人生默默无闻,他的事业却惊天动地。作为我国空气动力学专家、总装某基地研究员,他的名字便意味着权威。他主持和参与了90余项国家、军队的重大科研项目,探索掌握了13项具有重大科研应用价值的低速空气动力试验新技术。他把功勋刻进国家年轮,也刻进了自己壮美的风洞征途。
  
  多年以后,大校王勋年仍能清晰地记得那次广州之行的冲击与选择。
  那是1992年,某科研部门邀请他去广州搞工业风洞,许诺的月薪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亲朋好友都劝他抓住这个好机会。当时,基地的科研任务很重,神舟飞船也正在基地进行风洞试验,王勋年考虑许久,对亲友们说,我是个军人,不是商人。
  今天,王勋年再次对记者重复这句话时,脸上的自豪不言而喻。
  他完全有理由自豪。正是他和他的战友所从事的风洞事业,让这个国家和民族一天天自豪起来。在世界的目光里,这个国家和民族好多个重大时刻,都与王勋年和他的战友有关。
  王勋年这个名字,你也许第一次听到。但你一定对另外一些名词耳熟能详:空中加油机、歼十、大飞机、预警机……
  这些让人长养底气和牛气的装备均与他有关。
  王勋年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便是在“吹”这些装备——在风洞里对这些装备无数次地“吹风”。用他们的说法,叫低速空气动力试验。
  王勋年的事业,正是从低速开始的。
  他所在部队党委鼓励科技人员“从低速起飞,向一流奋进”。这句话成为王勋年人生的座右铭和奋斗目标。
  
  超越 “风洞人要走在武器装备研制的前面。”
  
  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
  一架架歼十战机列阵长空,呼啸而过。
  这是我军装备的最新型战机,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2007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然而,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在歼十战机研制成功背后,有风洞人付出的艰辛。
  歼十飞机涉及的诸多低速空气动力问题,事关飞机的总体布局、机动能力和安全性能,在飞机研制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5年,王勋年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就作为年轻科技干部中的佼佼者,参与歼十飞机低速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他主持的第一项试验任务,就是歼十飞机大迎角试验。大迎角飞行能力,能够使飞机快速爬升,灵活转弯,是歼十飞机先进性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研制部门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这项试验。开始很顺利,但一周后测量数据出错,试验进度受阻。歼十飞机总师三番五次催要结果,上级领导也不断督促,王勋年第一次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他在风洞里熬了几天几夜,苦思冥想,细心推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演练、排练,终于找到了原因。故障排除后,他带领课题组加班加点,按时把试验结果交给了研制单位。
  歼十飞机从论证设计到选型定型,再到试飞成功,历经20年。王勋年也伴随奋斗了20年,从工程组长到研究室主任,从总工助理到总工程师,他与课题组先后突破了歼十飞机大迎角、进气道、弹射座椅等五项关键试验技术,反复进行了5000多次试验,为歼十飞机展翅翱翔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大提升了我国低速风洞试验模拟能力和综合研究水平。2005年,歼十飞机低速气动问题风洞模拟与分析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勋年排名榜首。
  大飞机,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其生产涉及多个学科和产业部门,代表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2007年3月19日,我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
  其实,早在1997年,王勋年和他的课题组就开始了大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
  大飞机研制必须借助空气涡轮动力模拟器(TPS)装置进行风洞试验。这是一项国外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王勋年决定自主设计研制配套设备。经过反复论证,课题组自己动手,仅用很少的经费,研制成功了高精度流量控制单元,使高压空气流量控制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7年8月7日,王勋年主持的低速风洞TPS试验设备顺利通过技术性能测试,准确获得了发动机工作状态对飞行特性及推力变化的影响,各项关键数据均达到先进指标,实现了我国大飞机研制进程中的一次重大技术进展,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欧盟之后,在世界上又一掌握这项试验技术的国家。
  同事们惊讶于王勋年的超前意识和前瞻眼光,更记住了他常讲的一句话。他说:“風洞人就是要努力走在武器装备研制的前面。”
  
  严谨“只有数据准确率百分之百,装备安全率才会百分之百。”
  
  在空气动力学界,王勋年的名字便意味着权威。
  王勋年的权威是建立在他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和学术实践上的。他坚信空气动力学界流传的一句话:有什么样的风洞,就有什么样的飞行器。风洞的质量,决定着试验数据的质量,并直接影响武器装备的质量。
  2003年,我国开始筹划建设中5米立式风洞,王勋年担任总质量师,负责风洞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这是我国第一座立式风洞,也是一座世界级的风洞,建设难度大、施工要求高。王勋年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组织制定了立式风洞建设的一整套质量管理措施。大到论证立项、设计施工、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小到每一个部件,他都严格把关。某外协设备到位后,王勋年发现形状差了1毫米左右,提出要返工。对方为节省成本,通过各种方式说情,希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改。但王勋年寸步不让,坚决要求重新加工。2005年9月,φ5米立式风洞以优异的质量通过了国家鉴定,2007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风洞群身处地震灾区,情况危急。为了准确掌握地震对我国首座φ5米立式风洞的影响,震后第二天,他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亲自爬厂房、钻风洞,仔细察看科研试验设备设施受损情况,连续十几天坚守风洞值班一线,在大大小小余震中反复观察洞体及有关设备的情况,记录并分析第一手资料,为确保该风洞尽快完成应急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
  27年来,王勋年始终把质量作为风洞试验的生命。他常说,只有数据准确率百分之百,装备安全率才会百分之百。
  
  热爱“昕着风洞响,睡觉才踏实。”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风洞人的价值岂是多少年薪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有多大,一个风洞人的价值便有多大。
  但我们这样说仍是基于理性,仍无法真切体会一个风洞人的信念和选择。
  从事风洞试验是件苦差事。要成天在风洞里钻进钻出、爬上爬下,身上经常被磕得青一块紫一块,要经常在45摄氏度的风洞里一千就是好几个小时,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要忍受并习惯震得耳朵发疼、高达120分贝的风洞噪声……除此之外,还要在大山深处一待就是几十年。
  1983年,那个叫王勋年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到这里,并最终留了下来。
  他说:“在风洞里,飞机是静止的,空气是流动的,这本身就是辩证的。没有坚守,便没有飞翔。”
  让他在风洞里坚守的,是他对风洞事业的热爱。
  王勋年经常在风洞里埋头苦干。他有一个习惯,喜欢站在风洞外凝视风洞,倾听那滚滚风雷之声。“听着风洞响,睡觉才踏实。”这种热爱已然深入骨髓,成为本能。
  王勋年经常说,他是站在老一代风洞人的肩上攀登风洞事业的科技高峰,也要为新一代风洞人的成长甘当垫脚石。他经常把这句话拿出来与学生们共勉:“风洞是成就事业的最佳舞台。”
  为了培养年轻人,王勋年经常共享自己申请到的课题,让年轻人挑大梁,当课题组长,自己当顾问,手把手地传经验、教方法。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一批批年轻科技干部成长了起来。至今,他指导的6名研究生和10多名科技干部,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王勋年对气动事业充满执著追求和热爱之情,对家人却充满了愧疚。
  2006年6月,远在江西老家的弟弟打来电话,告知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病重入院。王勋年听后,沉默无语。他很想立即赶到母亲病床前尽孝,但他刚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任务完成后,他才赶回老家,在母亲病床前长跪不起,此时。他的母亲已经病危,见了儿子最后一面,不久便与世长辞。
  王勋年有个女儿,他很宠爱,但平时因为工作忙,经常见不着面。那年,女儿中考,想要爸爸辅导功课。但王勋年那时因为正在抓紧进行立式风洞建设,经常加班,他就和女儿商量,把不明白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他。女儿的问题很多,王勋年口袋里经常揣着一张张小纸条。同事们发现,每当工作休息间隙,王勋年就拿出一张张小纸条,认真地写写画画……
  然而,他对他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他把功勋刻进国家年轮,也刻进了他所热爱的壮美的风洞征途。他注定赢得我们的掌声和尊敬。
  
  责任编辑 王通化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在那“雪海孤岛”红山嘴边防连,战士做梦也没想到,那位戴红手套的女孩会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然而,上天只留给他们三个小时相见,战士和女孩在雪山紧紧相拥,泪水化作冰凌,脸上挂着微笑……那双红手套,在白雪中火红妖娆,永远燃烧在人们记忆深处。    如果不是去电视台专访著名军事节目主持人卫晨霞,我也不可能得知红手套的故事。前不久,《2010军营大拜年》栏目组去红山嘴边防连慰问,歌唱家
期刊
2005年我承担了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中国蓝盔》的摄制任务。2006年,黎(巴嫩)以(色列)冲突爆发,使包括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在内的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身陷战火之中。我认为,纪录中国军人在维和行动中如何面对炮火硝烟理应是《中国蓝盔》不可或缺的内容。于是,在责任和使命感驱使下,黎以冲突硝烟未尽,摄制组便来到了满目疮痍的黎巴嫩南部地区。  按照联合国出兵备忘录的要
期刊
近两年市场上各式各样的“山寨”手机让人眼花缭乱,由于设计前卫,功能多样,价格低廉,因而受到一些人的青睐。但在“山寨”风光的背后,涉嫌仿冒、盗版、侵权,售后服务难以保证等问题,却让众多消费者头痛不已。某炮兵旅三连的刘连长就遇到了这样的闹心事。  “十一”长假,刘连长的女友小张千里迢迢来部队“考查工作”。俩人约定,只要“考查合格”,年后春节就举行婚礼。刘连长喜上眉梢的同时,考虑手机对“千里诉衷肠”实在
期刊
打起背包,即将离开仪仗队的那一刻,他脸上保持着执行仪仗司礼任务时的微笑,心里却早已哭得稀里哗啦。  伴随5年军旅生涯的礼服、军旗、军刀、军靴,哪一件他部带不走,可是,当他看见立于营门内侧巨石上豁然刻着的“军魂”二字时,他坦然了。一个漂亮转身,欣然而去。  这一转身,他将从一名陆军战士转变为一名“空中先生”。    他叫闫杰,退伍前是三军仪仗队一中队一班班长。这个1984年出生的河北小伙没有想到,凭
期刊
老丁身上有许多谜:他只有小学学历,却敢跟大学教授较真,他研发改进的一系列教练仪器让专家教授们为之惊叹;他虽说是一个兵,却当了10年艇长,操艇技术在全水警区无人不夸;他是全海军45个港岸教练室中唯一的“兵主任”,海军司令员视察后表扬他“能干,有头脑”,还提议就在这里召开海军系统的现场会,让他介绍经验……    提起“兵主任”,在北海某水警区几乎无人不晓。他叫丁宝英,是一名士官,却担任正营级别的港岸教
期刊
“热爱军营,磨炼自己,增加阅历……”,带着各种各样的经历和梦想,带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追求,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穿上了军装。从此,他们的身份不仅是一名大学生,还是一名士兵。他们的履历中,除了学士、硕士,还将在两年后填上战士这个“学历”。他们的当兵故事刚刚开始,属于他们的传奇和梦想正在从这里出发。    王钊:军营里找到新坐标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王钊从小就没有想过来当兵,他是带着国家事业单
期刊
敢和刘翔比高低    73142部队在训练间隙,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比武、小竞赛活动,调动战士们的训练热情。他们把炮架当做跨栏,开展“大架跨栏”比赛,这样的难度恐怕连“飞人”刘翔也不敢尝试啊!  (崔世华 王宗显)    “八一晚会”呈现士兵艺术    “我是一个兵”庆祝建军83周年文艺晚会近日在空军礼堂演出。这场晚会没有一位专业演员,所有节目都由基层官兵自编自导自演,时代特征鲜明、军旅气息浓
期刊
我出生于陕西一个普通家庭,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北汉子。  这里,不但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黄土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更孕育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文化——延安精神。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厚重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就像一座丰厚的精神富矿,让我受益终身。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回忆走过的岁月,如果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军营这所大学校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使我深深地懂得:物质的东西越追求越贫瘠,
期刊
周华兵,从普通大学生到训练标兵,他短短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军事训练基础课目14项全优的成绩,在同年兵中第一个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加入党组织。    “记住当兵的誓言,决不轻言放弃”    周华兵家住在长江边,’98抗洪时,解放军官兵在滔滔洪水中奋不顾身抢救人民生命的高大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得烙印,他立志长大后也要当一名军人。2007年报考军校,因几分之差与军人梦失之交臂,他接着报名参
期刊
国防生专业填补海军院校培养空白    解放军生活: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是一项朝阳事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10年多时间里,海军依托培养工作在实践探索中都取得7哪些成绩?  徐太勇:1999年以来,海军先后与14所普通高校签订依托培养协议,设立12个选培办,投入3000多万元专项经费,出台了15个依托培养的法规性、指导性文件,初步形成了军地融合、合力培养的工作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海军建设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