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等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
  艾 新
  
  1.胰岛素泵的发展史  连续胰岛素输注法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初期出现的,AmoldKadish博士在洛杉矶发明了一个新装置(第一台胰岛素泵诞生),它可以输注胰岛素。由于该装置十分笨重,以至无法广泛使用。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进一步提出了胰岛素理想输注的概念,即它应是具有生理特征形式的,也就是说,应具有基础输注量和餐前胰岛素大量输注。于是,一些研究人员试图用静脉胰岛素输注来实现这一构想。从此便开始研究制造皮下生理性胰島素输注装置。1978年,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便携式CSII泵(胰岛素泵)。
  早期的胰岛素泵体积相当大、笨重,而且电池要经常反复充电,胰岛素需要稀释。随着时间的推移,泵的体积越来越缩小,而且被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所接受。
  闭环式胰岛素泵:装置非常复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①血糖感受器,能连续自动测定血糖浓度并将测定结果转变为电肘冲信号;
  ②电子计算机能将血糖感受器传输来的电脉冲信号加以处理,并计算出胰岛素的输入剂量,向装有胰岛素的注射泵发出“指令性”电脉冲信号,可调整注射泵输出的时间和速度;
  ③胰岛素注射泵,能按电子计算机的“指令”输出胰岛素。此仪器体积大,不便携带,仅作为床边使用,主要用于糖尿病急症处理、血糖波动而难以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及临床研究。
  开环胰岛素泵:只有一个胰岛素输入泵,而没有血糖检测仪及电子计算机,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随身携带,甚至埋入皮下,动力靠电池提供。不能自动测定血糖并调节胰岛素剂量,需要医师事先决定好基础胰岛素的需要量,持续缓慢的输人体内。在餐前或运动后需要改动胰岛素剂量时,需按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或患者自行调节。为目前临床所常用。
  
  2.胰岛素泵的适应证?
  ①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蜜月期的患者和晚发的1型糖尿病患者。②糖尿病并发急性并发症或合并严重感染者。③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无效时。④糖尿病妇女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患者。⑤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使用胰岛素泵,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约20%,对减轻体重和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均有好处。⑥经常出差、饮食及睡眠不规律的患者。
  
  3.怎样使用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的剂量是由医生按照个人的胰岛素需要量来设定的。您可以通过医生或护理人员的培训来掌握胰岛素泵的使用方法。胰岛素泵的操作很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很快的学会如何操作。
  
  4.如何安装胰岛素泵?
  医生把设计好的胰岛素量输入泵中后,装入一管胰岛素(大约300单位),排好气后将导管前端的小针扎入患者皮下,用胶布固定。泵可自动注射基础量,患者只需在餐前按两下键注射餐前大剂量。带泵后需要每3~7天更换一个注射部位,比每天2~4次打针注射痛苦性小多了。
  
  5.胰岛素泵的输注部位如何选择?
  胰岛素泵的输注部位和分次注射胰岛素的部位相同,都是采取皮下吸收的方式。许多人选择腹部作为胰岛素泵的给药部位,是因为这个区域操作方便,而且胰岛素吸收稳定。孕妇的孕中晚期就不能用腹部了,可以选择臀部的外上侧、上臂及大腿外侧等。
  
  6.如何携带胰岛素泵?
  很多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体积小巧,并配有贴身腰带,可以放在衣服里面,也可把它别在腰带上或放在口袋里;睡觉时将其别在睡衣上或放在枕头下即可。
  
  7.戴着泵可以运动吗?
  您无需担心在体育运动时或者他人无意中碰到您固定在皮下的注射装置,这些装置在所有时间内都是无痛和无不适的。
  
  8.使用胰岛素泵的年龄有限制吗?
  使用胰岛素泵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您需要输注胰岛素就随时可以使用。目前各年龄段的患者都有在使用胰岛素泵的,其中年龄最高的患者已经88岁了,他还能很熟练地使用;而最小的患者是两个月的婴儿。
  
  国内外糖尿病研究新进展
  时 雨
  
  国内扫描: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
  2006年11月14日,正值世界糖尿病日,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正式对外宣布,该院采用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明显,已经先后治愈了7名危重患者。这些患者不仅摆脱了病痛,而且相继恢复了正常生活。围绕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刊特别推出专文,对该技术的要点做如下介绍。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是从成人胰腺中分离、纯化出胰岛细胞,通过短期培养,经门静脉肝内移植给患者。因为胰岛细胞分离技术难度极大,犹如大海捞针,目前全球开展此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屈指可数,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的谭建明教授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胰岛细胞移植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专家之一。
  2000年以来,谭教授立足世界医学发展前沿,大胆创新,潜心攻关,于2002年在亚洲率先建立起大鼠糖尿病模型,建立了经门静脉肝内移植胰岛细胞和无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攻克了成人胰腺消化、胰岛细胞分离、纯化与有效预处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03年1月,他在亚洲地区成功实施了首例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手术。
  
  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有什么优势?
  胰-肾联合移植,一度成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国际上已有近30年的研究历史。到目前为止,全球累计施行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1万多例,我国也有约120例的临床经验。但临床随访显示:胰-肾联合移植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有些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同时,由于术后需要强力免疫抑制剂治疗,抗排异药物和激素对胰岛细胞的毒性损害作用使之难以长期存活。国际上效果最好的移植胰腺1年存活率不到80%,完全停用胰岛素治疗超过3年者极少见。国内存活超过3年者仅有个别报道。
  与胰腺移植相比,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手术安全,患者耐受好、可重复进行。与胰岛素治疗相比,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具有血糖控制良好、可以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等优点。尤为显著的是,胰岛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存活年限和质量明显提高。
  
  哪些人适合做成人胰岛细胞移植?
  胰岛细胞移植手术最适宜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差、伴有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病史超过5年的l型糖尿病患者。同时,该方法有一定的年龄和身体要求。年龄最好在15~65岁之间,其他脏器功能检查正常,体重不超过70公斤,空腹或餐后C-肽≤0.5纳克(ng)/毫升、HbA1c≤8.0%。
  该手术也可以扩展到糖尿病肾 病、器官移植后糖尿病、无胰岛素抗体和低水平C-肽的2型糖尿病患者。此外,慢性胰腺炎导致的糖尿病、因疾病需要切除整个胰腺者,也是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手术的适应人群。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需要多少钱、多长时间?
  据谭教授介绍,目前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最大的难度在于实验室中胰岛细胞的分离,分离过程大约要40个小时,且所需要的试剂要全部从国外进口。目前国外一例手术费用约20万美元,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的费用在20万元人民币左右,未来希望控制在10万~15万元。此外,术后第一年的免疫抑制剂费用约4000元。通常情况下,施行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手术后3天即可出院,而施行肾-成人胰岛细胞联合移植需要3周左右。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后糖尿病是否还会复发?
  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获得新生的7名患者中,男性2人,女性5人,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13岁。
  福建省的患者周某,有大约10年的糖尿病病史,多次出现酮症酸中毒而住院抢救。成功实施胰岛细胞移植后,完全脱离胰岛素已超过3年。
  黑龙江省患者任某,患糖尿病13年,伴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治疗1年,成功实施肾-成人胰岛细胞联合移植后,完全撤出胰岛素治疗,肾功能恢复正常,目前已经正常工作。
  据专家介绍,目前术后成功保持时间最长的患者为5年,5年以后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观察。
  
  醛糖还原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梁晓春等专家的多年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神经细胞内醛糖还原酶活性增高、山梨醇蓄积有关。实验和临床也证实,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山梨醇的产生,维持正常的肌醇浓度,改善神经传导功能。
  在正常人体的组织中,葡萄糖的利用主要是通过酵解途径,并受胰岛素的调节,而神经组织利用葡萄糖并不依赖胰岛素,主要受组织内能量消耗的调节,所以胰岛素的缺乏及高血糖本身不能直接或显著地干扰神经组织的氧化供能。神经等组织中存在多元醇途径,由醛糖还原酶和山梨醇脱氢酶共同构成,前者催化葡萄糖转变为山梨醇,后者催化山梨醇向果糖转化,分别受细胞内的葡萄糖和山梨醇浓度的调节。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机理基础研究的进展及新技术的应用,为寻找针对性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糖尿病的长期性、代谢复杂性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仅用醛糖还原酶改变解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因是不全面的,如蛋白非酶糖基化产物的形成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有报道称,糖尿病大鼠醛糖还原酶基因表达增加,醛糖还原酶合成增多,当血糖高于11.0mmol/L,几乎所有的醛糖还原酶均被非酶促糖基化,糖化的醛糖还原酶活性明显升高,且不易被抑制。但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醛糖还原酶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如果能够阻断多元醇代谢紊乱这一环节,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但目前的研究还是粗浅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上已经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表现在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改善血流状态、提高免疫、抗衰老等多途径、多方面、多环节上,其毒副作用小,且疗效稳定;而西药降糖作用快,为糖尿病患者应激状态下之首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以优势互补,疗效更佳。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已经广泛深入,但其水平不应单单停留在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上,应加强多途径的研究,如从减少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增加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细胞的葡萄糖转运因子,增加糖的无氧酵解或不依赖胰岛素的代谢,减轻蛋白非酶糖化,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等方面来认识中药的降糖机制,这将为中医药的研究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检测糖尿病又添新方法
  近日,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在南京地区率先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免疫印迹法检测糖尿病,使临床诊断糖尿病有了更加准确的检测方法。
  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金晖副主任介绍,以往诊断糖尿病除依据病人症状、血糖指标外,只能进行单项抗体检测,而这种单项检测的敏感度只有40%~70%。中大医院率先开展的免疫印迹法检测糖尿病,只需抽取几毫升血液,就可以同时检测出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三种抗体。三种抗体联合检测对1型糖尿病检测的敏感性高达98%,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很快作出分型诊断。该方法对无症状的人群同样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采用介入新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明显
  上海长征医院影像科董生副教授最近采用最新技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治疗下肢血管狭窄性病变,取得良好效果。患者的下肢和足部在十几小时之后逐渐由凉变热,皮肤由紫变白逐渐变红润,溃烂的脚慢慢结了痂,伤口开始愈合。
  該新技术是在病人大腿根部开1毫米左右的小口,将一根很细的导管通到腿部血管病变区,用新引进的直径1~3毫米、长5~8厘米的超微超薄可膨胀的球囊进行扩张,疏通恢复狭窄的血管,使得循环血流增加,局部的缺血坏死得以改善控制。
  据董生副教授介绍,糖尿病足的发病原理之一就是血管内壁上积聚了众多大小不一的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的脂质斑块,使得血管腔变细,通过的血流量变少,肢体的末端特别是脚趾或小腿因为缺乏血液供应,组织长期缺乏各种营养而出现代谢障碍逐渐变性、坏死。以往内科通常采用吃药的保守疗法,病情严重后则外科手术截肢。
  董生副教授同时提醒,引发糖尿病足的根本原因还是糖尿病,因此,控制好血糖是十分关键的。
  
  “双C”方案使糖尿病患者真正实现科学降糖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亿多人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到2030年将上升到3.6亿;2005年,将近110万人死于糖尿病;大约80%的糖尿病死亡病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大约50%的糖尿病死亡者年龄低于70岁,55%的糖尿病死亡者是妇女。该组织预计,如果今后十年不采取紧急措施,糖尿病的死亡人数将上升50%。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4000万,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而且增长速度惊人。美敦力公司计划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引入我国,以推动“双C”方案在中国的普及。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教授解释说,“双C”方案即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联合使用治疗手段,可帮助糖尿病患者真正实现精细降糖。母义明教授认为,“双C”代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和连续输注。动态血糖监测获取的是糖尿病患者的连续血糖值,精确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波动情况。根据动态血糖值来调 节胰岛素泵的胰岛素输注基础率,将帮助病人真正实现科学降糖。减肥手术并发症为糖尿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美国Patti等的研究结果显示,以治疗肥胖为目的的胃旁路术可以继发患者餐后低血糖。但是有些严重低血糖患者经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后,症状仍不缓解,最终接受了部分胰腺切除术,胰腺病理均显示弥漫性胰岛增生,且以B细胞增生为主。
  选择用胃旁路术来减肥的人越来越多,对于一些术后发生难治性严重餐后低血糖的患者,医师应想到胰岛B细胞功能异常的可能性。美国梅奥医院内分泌科Service等也报告了胃旁路减肥手术的罕见并发症——胰岛细胞增生症(胰岛B细胞功能亢进)。至于胰岛细胞增生症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Service等认为,胃旁路手术似乎可使B细胞营养因子水平升高,导致B细胞和胰岛增殖,胰岛素分泌过多和发生餐后低血糖。Service等表示,有证据表明,肠道激素可能介导了这一过程。
  华盛顿大学内分泌科Cummings在评论中指出,该研究报告的是胃旁路手术的一个新的并发症,但人们有可能利用胃旁路手术的这一作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他认为这是一个有希望的发现,胃旁路手术中的某些因素可使B细胞再生,如果能找到这些因素,人们就可以利用它们来治疗糖尿病。
  
  内窥镜新技术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
  由智利的两家医院联合研发出的这种内窥镜手术,最关键的环节是在患者肠道入口60厘米处放置一个透明防水的软管。该软管从患者口腔进入,经过食道和胃到达十二指肠后,即被固定在肠道的内侧,起到内衬的作用,以阻隔食物与肠道壁的接触,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受到限制,从而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另外,安装在肠内壁的软管还可以阻断胃肠激素与胰岛素分泌之间的联系,使糖尿病患者的各种激素分泌机能逐步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据专家介绍,这种手术比普通内窥镜手术稍微复杂一些,约持续40分钟,手术后病人即可步行回家。临床试验表明,该手术不良反应很小,病人术后只会出现呕吐或腹痛等症状,且可自行消失。据悉,这项技术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明年还将在智利、巴西、美国和荷兰的一些医疗中心进行大规模的试验。
  还有一种“水囊内置”治疗肥胖症的方法,即通过胃内窥镜,在胃腔里放入一个鸡蛋大小的水囊,使胃产生饱胀感,这样患者会自动减少1/3乃至1/2的食量。这种方法无痛苦、没有外表损伤,不仅适合肥胖人群,而且也迎合了一些看起来不胖、又希望更苗条的白领女性的需求。目前国内的中山医院已引进了该项技术。
  
  胰岛细胞移植又有新技术
  治疗糖尿病又有新技术,这项技术是由一个巴西医生和几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研究成功的,利用这项新技术,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细胞移植手术后出现的排斥现象。
  在实行胰岛细胞移植手术的过程中,为克服排斥反应,患者必须服用有削弱自身免疫功能等不良反应的抗排斥药品,从而大大增加了感染和罹患癌症的危险,而这项新技术可降低该危险,使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细胞移植手术。
  该技术是将分离出的动物胰岛细胞用聚合物制成的薄膜包裹起来再植人病人体内,细胞产生的胰岛素可穿过这层薄膜进入血液,但是患者自身的抗体却不能透过薄膜接触胰岛细胞,因此可避免出现排斥反应和由此产生的并发症。
  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如果能找到最佳的高分子材料,彻底解决生物相容性、排斥性和抗凝血性,则是非常有希望的。据介绍,这种利用薄膜包裹的细胞移植疗法有望在5年内用于临床。
  
  人工胰腺:胰岛素治疗的发展方向
  目前,胰岛素药物疗法仍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不能严格按照生理需要给药,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药量小则疗效不好,用药过量又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同样危及生命。采用胰脏移植虽然可行,但是存在排斥反应、器官来源等问题的限制,不能实现普及应用。目前,有关人工胰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
  最近,英国科学家准备对新研制的人工胰腺进行测试,如果试验成功,它将给数千名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带来新希望。人工胰腺是由剑桥大学专家开发的,它主要是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也就是儿童和年轻糖尿病患者。这种新型“人造胰腺”由一个传感器和一个纸片大小的胰岛素注射器组成,传感器通过与人体皮肤相连的电极实时监控患者的血糖水平,当发现患者血糖高于正常标准,传感器的内置电脑芯片就会向注射器发送指令,为患者及时注射胰岛素。另外,这种“人造胰腺”还装有记忆芯片,可以记住病人所需注射胰岛素的剂量。为防止感染,“人造胰腺”需要每隔三四天就更換一次,不过和不间断地注射胰岛素相比,它还是方便多了。
  
  新一代糖尿病药物:Byetta
  2006年11月21日,欧盟委员会已批准了其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Byetta(exenatide)的上市申请。研究表明:对二甲双胍、磺脲类药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Byetta可改善血糖控制,这是首个新型的肠促胰岛素激动剂。2006年9月21日,欧洲药物管理局下属人类使用药物委员会对该药物做出了正面评价。2005年4月,美国FDA已经批准了Byetta的上市申请,并已于两个月后在美国上市。
  Exenatide是由大毒蜥(美国西南部产)在吃老鼠、鸟蛋及其他食物时分泌的一种毒素衍生物,是新发现的一种全新2型糖尿病治疗药;而Byetta(肠促胰岛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品的新型降血糖药物,注射后能够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Byetta只在血糖水平较高的时候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并恢复2型糖尿病患者丧失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反应。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类药物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作用方式来发挥作用的,其中最有特点的是恢复第一时相的胰岛素分泌。Byetta代表了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一代药物的诞生,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将使很多难治性糖尿病患者得到良好的控制。
  
  结束语: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尚未被揭开,所以,目前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迟不到人们所期望的准确诊断和彻底根治。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征服糖尿病的愿望终会实现。
其他文献
1 《糖尿病自我管理丛书》    该丛书共8本,包括《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名医名方》、《老年糖尿病的防治与调护》、《儿童糖尿病的管理》、《女性糖尿病的调养与护理》、《糖尿病饮食治疗》、《糖尿病家庭护理及用药指导》、《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丛书本着适于糖尿病    2 《糖尿病的正确饮食》    作者:(美)波维斯  美国饮食营养协会关于糖尿病病友如何正确饮食的权威指南,指导病友选择正确的食物控
期刊
国外把超过80岁的老人称为“old oldpeople”,即“老老人”,而老人照顾“老老人”的做法在一些国家已经普遍存在。社区里一些低龄健康的老人组成一个小规模的互助小组,经过一定的护理技能的培训,然后去照顾那些高龄非健康老人。每照顾一定时间,就得到相应的将来受别人照顾的时间。 国外把这种形式称为“时间储蓄”。  早在1998年,我国的江苏、上海就试行了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主要内容是模仿银行的
期刊
快乐运动,善始善终  杭建梅    众所周知,运动有很多益处:它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可以减肥、促进新陈代谢。对糖尿病人而言,运动更具有降血糖和防治并发下降,而且还可通過胰岛素受体数量的增加、胰岛素作用的增强,使血糖得到较长时期的改善。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  上述的益处主要是指生理方面,而现代的全面健康概念还包括心理健康。糖尿病人
期刊
喜逢《糖尿病之友》创刊五周年  张雨田    我很幸运,同《糖尿病之友》杂志并肩走过了五个春秋。有她陪伴身边的1800多个日夜,我受益匪浅,值得回忆的事太多了。用一句话表达:我身体健康的源泉是《糖尿病之友》赠予的。  我原来对早餐重视不够,有时不吃早餐,有时随便应付,这对健康和全天候血糖的控制都是不利的。《糖尿病之友》在总第32期刊登了《稳定血糖,从早餐开始》一文,我反复学习了这篇文章,其中:“错
期刊
磺脲类药物——发明最早、使用最广的降糖药  罗邦尧    发展历史  1942年,法国内科医生Janbon用一种磺胺抗菌药治疗伤寒病患者时,发现病人有低血糖反应,于是联合药理学专家对此展开了研究,证实磺脲类药物能通过胰腺发挥降糖作用。  1955年,首次报道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磺脲类衍生物——对氨苯磺酰丁脲,但是该药由于毒性作用太大而未在临床应用,此后对此药的化学结构作了改动。1956年,推出
期刊
她生在军营,长在军营,有着在部队从医20多年的经历;她正直善良、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同行们都亲切地称她“王大姐”,病友们都说她是比亲人还亲的好医生,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韬。  当记者走近王韬时,深深地被她全身心投入糖尿病健康事业的执著和激情所感染;更被她为糖尿病病友付出的真情所感动……    她与糖尿病不期而遇    今年已经52岁的王韬,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果敢和干练;依然保持着健康的体魄、旺盛
期刊
ADA推荐糖尿病患者运动新指南  穆 梓    锻炼前需做好3件事  1 同您的医生进行交流:这是开始锻炼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您的医生会根据您的心脏、血管、眼睛、足部以及神经系统的具体情况给您一些合理可靠的建议。  2 制订容易实现的目标:无论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都要容易实现。短期目标:给自己制订一些很小、容易实现的目标,增强自己的信心。  长期目标:设想您自己正处于最佳身体状态。具体目标是确定一
期刊
快乐享受“性”福生活——ED患者的药物治疗  陆菊明 谷伟军    糖尿病所致ED与精神心理、血管、神经和内分泌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些调查研究认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性ED的主要原因。  1992年,美国国立卫生院专家会议确定,糖尿病是男女两性性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其中勃起功能障碍(ED)是男性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男性糖尿病患者ED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4倍。我国2型糖尿病患
期刊
原料    茄子200克,水发紫菜25克,大蒜10克,精盐,味精少许,糖(甜味剂)3克,生抽5克,麻油2克。    制作    1.茄子洗净切段,浸发好紫菜备用,大蒜切茸。  2.将盐、味精、糖、生抽、麻油调成汁。  3.将茄子摆放在盘中,每段茄子上放上紫菜和蒜茸蒸熟,淋上调味汁即成。    特点    此菜用油少,特别适合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食用。      什锦素丸    
期刊
人的食欲受许多因素影响,影响糖尿病病友食欲的因素则更为复杂。通常在病友食欲较差时,一般最先想到的是吃点稀粥之类的食物,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虽然稀饭与米饭的原料同为大米,但由于烹调方法不同.其血糖指数相差悬殊。有人观察到大米煮成稀饭后其血糖指数较米饭显著升高,其升血糖作用甚至接近于等量的葡萄糖。这主要是因为大米煮成稀饭后,淀粉结构发生改变,许多大分子淀粉水解成糊精或麦芽糖,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