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浓情处追寻语文的深意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j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知晓内容,明确方向
  1.复习。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姥姥的剪纸》(读题)。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笑源的姥姥,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手中的剪纸栩栩如生。她心地善良,广结善缘,为乡亲们剪得最多的窗花是什么?(喜鹊登枝)而她为“我”剪得最多的是什么?(牛兔图)(板书:牛兔图)
  2.过渡。这是一张张饱含温情的剪纸,这节课,我们就跟着文字感受我和姥姥之间的祖孙情。(板书:浓浓亲情)
  【設计意图】《姥姥的剪纸》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与人物相关的联系点就是“剪纸”。故首先帮助学生从姥姥回忆到剪纸,再由回顾上节课的“喜鹊登枝”到明确本堂课的“牛兔图”,人不离事。过渡时,既向学生明确这篇文章浓浓亲情的基调,又申明“语言文字”是感受情感的重要途径,以创设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的氛围。同时,为本课重要环节——品词、悟句埋下伏笔。
  二、情藏词间,品读感悟
  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7—12自然段,品味屋檐下祖孙其乐融融的剪纸图。
  2.圈画饱含情感的字词,在旁边写读书体会。
  (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大家交流)
  师(过渡):大家都找到了关键词句,那么就跟着课文的脚步,在字里行间感受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预设①
  1.读与说。(板书:拴)(出示第7小节,闪红:拴)
  2.设悬念。说“拴”的本义与引申义,初步感受姥姥用剪纸“拴”“我”,并留下悬念——真的拴住了吗?
  预设②
  1.读与说。(板书:驮)(闪红:驮)
  2.悟真情。感受姥姥的慈祥和“我”的顽皮,认识剪纸中的“兔子”与“老牛”。
  3.对比品读反问句式。
  出示:
  “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牛是兔子的姥姥啊!”
  4.悟与读。姥姥的话语更亲切,“谁让你是我的小机灵鬼呢?”“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了”。读出那幅温暖的画面吧。(出示7、8小节)
  师(小结):“拴”“驮”这两个看似普通的词用在了恰当的地方,因而具有了生命力,好像是长在作者的文字里的。(闪红:拴、驮)大家还能结合语境说说这样的字词吗?
  【设计意图】寻找关键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寻找的关键词应是有价值的。比如这篇课文中的许多鲜活的动词,分明就是一个个情感的符号。故以上两部分预设旨在让学生明确哪类词是值得关注的、需要研究的,给予学生范例。同时暗示学生把普通的词用在恰当的地方也是一种写作的高明之处。在此过程中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师设疑等方式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究精神。又通过对一反问句式的品读,营造温暖、愉快的课堂氛围。
  预设③
  1.读与说。(出示第9小节,闪红:嚷)
  2.演与问。假如会剪纸的姥姥就在你面前,谁能死缠烂打地向她嚷一嚷?你为什么要向姥姥嚷啊?剪纸的内容: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看明白了吗?
  3.说与读。怪不得姥姥要夸你机灵。在一个锅里吃饭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你的姥姥会给你做哪些好吃的?让我们读出这份快乐,读出这份亲情。(引读)(出示10、11小节)
  4.师生读。让我们重温这温馨的盛夏午后。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表演着读读?(出示7—11小节)
  师(小结):“拴”“驮”“嚷”(闪红)这些词都是有生命力的,是长在文章中的词语。品读这些字词有时还要联系课文内容身临其境地向姥姥嚷一嚷。(板书:品读字词)
  【设计意图】推想课文中关键词的意思,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让学生“嚷”这一活动,使之与文本进行对话,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方式。为防止学生把表演当成目的,教师及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其实是一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义的方式,因为这些字词是“长”在作者的文章里的。此外,说话训练和分角色朗读也再次渲染了祖孙其乐融融的气氛。
  预设④
  1.读与说。(板书:缠)(出示第12小节,闪红:缠)
  2.演与问。怎样“缠”?同桌合作演一演。(生生演)我做姥姥,你来缠缠看。(师生演)(出示7—12自然段,闪红:拴、缠) 此时,剪纸还拴得住“我”吗?拴住了“我”的什么?姥姥用什么拴的?
  3.说话练习。
  出示:
  姥姥用__________,用__________,不仅拴住了________,还拴住了________。
  【设计意图】如果说上一预设环节粗略地推出了品词的策略——走进文本,联系内容,而这一环节则将这一方法具体化,即在联系课文内容时要关注上下文,注意与之相互照应的字词、句子,最后还要注意将所想到的内容融会贯通,进行归纳。整个环节充满着理趣的味道,显得比较“厚重”。首先依旧是学生的表演——“缠”,但此时教师可以巧妙地点拨,化感性为理性,恰到好处地让学生直面文中的“缠”;接着一连串“炮击”式的发问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发人深省;最后再呈现含有关联词的句式让学生进行梳理、总结。 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明白推想词义要联系前后文本,融会贯通。
  三、情融句段,揣摩研究
  (一)抓牢“金钥匙”——关键词
  1.引读。“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出示第12小节)
  2.起名反思。大家给这幅剪纸起个名字,它可以是什么?那么老牛在远望什么,凝视什么呢?
  3.悟关键词。老师觉得这里有个词很有趣。有人觉得,这里的“联结”换成“连接”也可以,你觉得如何呢?读读句子,想一想。交流一下。(板书:联结)   出示: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4.归纳。看来这个“联结”更有感情色彩,这浓浓的亲情中寄托着姥姥对“我”的什么情感?透过关键词,我们就能容易地理解句子了。按照这个句式,把我们知道的,分享给大家吧。(板书:揣摩句意)
  出示:
  原来,姥姥的这幅剪纸中饱含了太多的情感。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体会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也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姥姥的剪纸》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浓浓亲情就藏在字里行间。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时要抓好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常常是破解句子密码的钥匙。这里读懂关键词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更鲜明地看到“联结”附着了更多的感情色彩。最后再引导学生用上关联词将读到的情感连缀,也暗示了学生思考问题要多维度。
  (二)勿忘“小贴士”——深挖掘、多角度
  1.引读。此时此刻,“我”再也按捺不住积淀已久的情怀。(诗歌形式出示13小节后半部分)
  2.朗读设疑。诗一般的语言,我们分享着读,重要的部分用朗读声呼唤它们的出现。(生读最后两个分句)为什么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会变得“有声有色”了呢?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剪纸为什么是“有声有色”的呢?
  3.自由写话。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会想起什么呢?联系课文,将作者心灵的痕迹写下来。
  出示: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只要
  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
  想起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
  4.引导再写。(交流)读一读,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剪纸声——剪纸——姥姥——情感)这就是由浅入深的写话,由物——人——情的推进,理解句子的时候要这样层层深入,拴住“我”的是剪纸,是姥姥的心。层层深入是一种好方法,可以这么写,但这只有一种情感啊。从多个角度想,作者还会想起其他的吗?(对姥姥的想念,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不同角度)根據老师的提示,有兴趣的同学再修改写话。
  (二次交流)
  课堂小结:永远的姥姥,一辈子的祖孙情。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字词、揣摩句意揽住了藏在字里行间的这份温情。
  【设计意图】体会句子的含义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学生常常束手无策。此环节的设计就是要给予学生理解句子的两个小窍门:抓住一个点由浅入深地挖下去,抑或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两个小窍门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将这一方法的教授与写话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深挖掘”“多维度”这两个理解句子的小窍门,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写话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当下,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出现了越写质量越下降的现象。有的同学说,辛辛苦苦地练了十多篇议论文,得分越来越低,这让人很崩溃。在中、高考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也同样受到了命题老师的“冷视”,考场议论文多落入三、四类卷中。  议论文写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悲催”的现象?我想,基本篇章设计经验的缺乏,是重要原因。  中学生议论文篇章结构经验一是指关于段落篇章的建构经验,一是指关于整体篇章的建构经验。前者指向局
期刊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日本女排勇夺世界冠军。一家日本媒体拍了一部纪录片《东洋魔女》,详细记录了著名“魔鬼教练”大松博文不断挑战女性生理、体能极限,通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手段,带出了一支在国际比赛中连胜175场的冠军队的历程。当时的外办主任廖承志得到此片后,觉得很值得一看。一天晚上,他邀请多位中央领导到中南海小电影厅共同欣赏。小平、彭真、贺龙等领导人边看边议论。  影片中有一段是大松命令一个防守队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精彩的范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审视平时的范读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感悟的现象时常出现,学生在朗读时往往被老师的范读无形地束缚着。教师的范读也可能带来以下几个后遗症。  第一,学生机械模仿,亦步亦趋  在指导朗读时,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对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普说明文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一旦被选入语文教材,就成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会一不小心把这一堂语文课上成生硬的科普课,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说明文的语文课堂也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我选择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进行设计与实践。  一、激发阅读兴趣  复习旧知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为新知铺桥引路
期刊
南新小学,位于江南水乡、滆湖之滨,是一所充满写意水韵的魅力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资源。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手段,以丰富而独特的水文化资源为依据,可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水韵校园,自主设计  1.品味历史精华  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里,容颜变更,底蕴积淀,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一详尽细数,但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寻觅、收集、整理、交流,从
期刊
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迷恋于讲解各种答题技巧,而忽略了阅读的根本大法——“读懂”原文。本文就以节选自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的文本片段《伏击》为例,来探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读懂文本的基本策略。  一、丰富阅读素养,遵循思维之路  于漪老师在《读懂还真不容易》中说:“(就阅读而言)每位教师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五篇、十篇、几十篇、上百篇,独立阅读分析,就可尝到庖丁解牛的滋味。拿到课文,文字
期刊
2015年9月份,我校正式启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实验之初,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号召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深入开展。在教研室张强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校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实验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理论先行,研训结合,把握好实验的脉搏  我校组织实验教师积极学习教研室张强老师和宗守咏老师撰写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相关文
期刊
语文学科是文字与文学的美妙结合,具有发人深省的独特魅力。对于每个人而言,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习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命,探求真理,挖掘人性。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拓展思维,增强心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为此,保障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为了每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肩上不容推卸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
期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古语高度强调了“预”的重要性。确实,凡事应预备在先,充分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但对于学生学习、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却陷入了认识与行动的误区——以为学习中的“预”就是课前的“预习”。于是,几乎所有各科,特别是语文学科都出现了布置课前预习的问题,有的地方、学校、教师为了让预习“富有成效”,对预习还进行了所谓的“改革”——变“口头布置”“教材作业”为完成“导学案”、
期刊
归有光19岁时写《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小阁子,“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破败的“百年老屋”,也是“余稍为修葺”而成的书屋。它见证了“我”的读书之“可喜”,也见证了家破人亡之“可悲”:伯叔分家,母爱不再,祖母遗愿不遂。归有光32岁时补写《项脊轩志》,项脊轩又见证了“我”的婚姻的幸福与不幸。  归有光写读书短暂的喜,不过是为了衬托人生漫长的悲。浸淫全文的是挥之不去的悲哀,极致表现这种悲哀的是有关三个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