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确立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674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6年1—2期我们讨论了课堂教学中应该由老师提问还是应该由学生提问,很多老师热情地参与了讨论。本期我们刊发两位老师的文章,探讨课堂教学中该问什么、该怎样问,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阅读是以理解为基础,理解又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标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同时又必须有助于完成相应的阅读教学任务。基于此,就要研究如何认识初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研究如何提出问题。
  在确立问题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以教学《背影》为例)。一是提出的问题没有回答的必要,例如:“家中的光景为什么很是惨淡?”其实答案就在这句话的后面,即“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一是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例如:“有托付的茶房,为什么要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呢?”文中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所以无法回答。
  第一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提出的问题不需要思考,第二种情况则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问题偏离文本。上面举的例子就属于这种情况。第二,问题的指向不清楚。例如:“父亲忙着和脚夫讲价,‘我’却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要自己插嘴。这表达了父子怎样的感情?”问的是父子各自的感情,还是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清楚。第三,问题的范围过大。例如:“当初父亲百般呵护‘我’,‘我’却理解不深;待父亲‘大去之期不远’时,‘我’才深有感触,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涉及父亲的遭遇和作者的经历,要回答的内容比较多。第四,问题中的名词术语学生不明白。例如:“作者在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采用了‘推出’和‘拉近’的表现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不明白“推出”和“拉近”是怎样的表现手法,也就难以回答。
  
  一、问题的定义与生成
  
  在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才称得上“问题”呢?笔者认为,一个问题起码要具备起点和目标。例如:“这篇文章一共有几个段落?”这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文章有几个段落是一目了然的事,这个问题中没有起点;又如:“这篇文章能分成几个段落?”这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文章能分成几个段落是相对的,这个问题中的目标不确定,如果问“这篇文章应当分成几个段落”,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分成几个段落”是问题的起点,“应当”二字确定了问题的目标。只有真正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仍以《背影》为例:“‘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三句话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心,父亲不放心的都是什么?”有人做过统计,能正确回答这题的学生只有24%,大多数学生一时不知道采取什么步骤才能达到目标,这才算他们遇上了问题。
  
  二、问题的基本类型
  
  确立问题,需要了解问题的类型。笔者认为,可以将问题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关的问题,即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例如“作者运用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如果学生具备了比喻的知识,就不难回答。第二种,限定明确的问题,即题目本身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例如“‘这笔字写得漂亮’‘这脚球踢得漂亮’‘这件事办得漂亮’‘这公园建得漂亮’四句话中,与‘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中的‘漂亮’意思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答案就在四个短句之中,也就是说四个短句已经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第三种,语义丰富的问题。例如《背影》里有对父亲攀爬站台的描写,如果问“‘蹒跚地走到、爬上、两手攀着、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这些短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应当说学生对“表达效果”的意思是非常了解的。第四种,结构相同的问题,即利用相同的语句结构,形成问题。例如:“父亲的‘背影’触发了作者对亲情的感悟,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某个生活细节触发过你对亲情的感悟呢?”
  确立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要提供定义明确的问题,要尽量使用对学生来说语义丰富的词语,要善于借用相同的语句结构形成问题。
  
  三、确立问题的基本条件
  
  确立问题还要了解确立问题的基本条件。有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好,但学生就是不知如何回答,或者没有把握回答,原因之一是教师对确立问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而言,确立问题应当考虑四个条件。第一,在文本内可以找到答案。例如,朱自清的《春》在写到春雨时说了一句“可别恼”,可就这句话提问“‘可别恼’中的‘恼’恼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要恼”,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文中,即“恼”的是春雨“一下就是三两天”;“为什么不要恼”?因为文章紧接着描绘了春雨中的景色,有这样美的“雨景”,为什么还要恼呢?确立文中有答案的问题,其实是为学生的回答划定了一个范围。第二,利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例如就《春》的最后三段文字提问:“最后三段运用比喻描写了春天的哪三个特点?”学生具备了比喻的知识,完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第三,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就《春》提问:“读完这篇文章,你希望一年四季都是‘春’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可以由作者笔下的美好春景而作出肯定的回答,也可以联想如果一年四季都是连绵不断的细雨,恐怕也不会令人心情舒畅。有不同的答案,当然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第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就《春》中描写各种果树开花的一段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做一个推理:春天花繁,秋天才会果盛;“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的是果实,要说的还是“花繁”。这样的问题,其价值就不局限在问题本身,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确立问题的基本方式
  
  确立问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式。笔者认为有五种方式(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第一种,利用情境,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问题情境,使他们借助这个情境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就“百草园”提问:“请你想象‘百草园’的情景,想一想为什么它是‘我’童年时的乐园。”学生通过在头脑中再现“百草园”的形象,去分析它为什么是鲁迅小时候的乐园。第二种,利用已知,即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寻求答案。例如,就作者采用排比手法描写百草园的效果提问:“作者用三个‘也许’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学生对排比的修辞手法已有一定了解,回答起来就不会很难。第三种,利用比较,即借用有比较意义的内容构成问题。例如,就“三味书屋”提问:“‘百草园’写出了作者无限的乐趣,‘三味书屋’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出答案。第四种,利用逻辑,即在问题中体现出某种逻辑关系。例如,就文中描写的“捕鸟”的片段提问:“为什么‘我’不能像闰土的父亲那样捕到很多的鸟?”这个问题的设置,就涉及了因果关系。第五种,利用兴趣,即问题的内容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就文章的主题提问:“有人说这篇文章揭露批判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有人说它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你同意哪一种,或者你还有什么新的认识吗?”提供不同的结论会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其他文献
"视听说"教学是利用电脑辅助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一个生动、直观的贴近现实语言环境的交际场景,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学习更加地道的英语,迅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视听说
叶老诗云:“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是精读的基本规则,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要遵守这个规则。——也就是要咬文嚼字,含英咀华,体会底里,经过对作品文字
本文就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总结了在会计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教学目标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
《孔雀东南飞》中“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中的“何意”,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第二册)注为“谁能料到”,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释为“哪料”,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注此“意”为“料”,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亦然。这种注释不准确。  《汉语大词典》“何意”条所列两义项中除“岂料,不意”外,还有“为什么,何故
本文首先阐述了C51单片机的优点及教学现况,随后创新性地提出了从培养学生竞赛的角度出发,进行C51单片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实例详细地论述了C51单片机的教学方法
文章从不同的群体出发,从组织舞蹈课堂教学的两个大环节,论述了非专业生舞蹈课堂教学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独特的来组织,既论述了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又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旨时,对学生的发言,不少教师往往给予“很清楚”“有创意”等空泛评价,自己很少直接参与探究。宋代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语言平易晓畅,内蕴却十分丰厚。一同仁
邬向明在《教育评价:复杂的人与薄弱的评价理论》一文中,对选拔性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性评价做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总结了二者的特点。选拔性教育评价的特点:评价的功能侧重于甄别
<正>~~
期刊
中学写作教学处于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学生丧失了写作话语权,缺少对文字的深刻感受力以及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操作策略。郑友霄、章国华的《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从“还学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