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涤心灵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532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格里拉的传说与现实
  
  在藏传佛教瀚如烟海的典籍中,记载着一个梦想的世界。这个世界被双层雪山环抱,由八个成莲花瓣状的区域组成,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最美好理想的归宿。人们把这个传说中的世界称为“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是传说,也是真实。1000年前,随着藏传佛教传入滇西北的迪庆高原。人们就开始在尘世间营造一个真实的香格里拉。站在香格里拉县的大龟山顶望下去,雪山环抱中的独克宗古城就像八瓣莲花一样,呈放射状有序而自然地展开,1084幢古老民居延续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圣地传说。漫步于城中的巷道,藏民族古老的风俗与现代都市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建筑板壁上“崇桢七年”的沧桑印迹与满眼的English让人恍惚于时空的隧道。是耶?非耶?人境与神境偶然的错位。在传说与现实中难以自拔。
  交通的改变使香格里拉不再是封闭的世外桃源,但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与包容。也许这是佛的力量吧?藏传佛教在这片土地上根植了千年,使一个民族变得平和宽容起来。有了对来生的憧憬,那么今生就把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变成了现实。


  
  魂魄 噶丹·松赞林
  
  站在噶丹·松赞林寺的门前几乎看不到它背倚的小山,最上面是辉煌的主殿——金色的屋顶,覆钵式的经塔。中间是一条由数不清的石条砌成的阶梯式道路,这让人不禁感慨这条路是否通向天国,也许这就是宗教的魅力吧。所有房屋的墙壁都以某种矿物研碎制成的颜料涂抹,无论青黄红褐都散发着自然的光亮,与高原的王色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与内地的寺庙相比,这里是粗犷的美丽,墙是裸露的泥墙,厚实疑重,柱子也是大大的原木,少有油漆。“实质重于形式”,在这里得到绝对的彰显。
  大殿里有些昏暗,两只高悬的电灯亮光吃力地覆盖着深广的空间,数十盏酥油灯黯淡地燃烧着,到处弥散着酥油的香气。中央地带挺立着深红色的擎天木柱,粗近两人合抱。一排排矮榻规则地伸展着,每一排都覆盖着一方方毡毯,那是一位位僧人打坐的位置。有些毡毯位置旁搁着一柄旧伞或一只藏碗,一只小布袋,青稞从中探出它们粉碎的身影。
  最终的去处是寺院的顶端,一片铺满沙砾的露天平台,几只丈余长的大法号。寂寞地搁置在宽厚的矮墙上,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想象那庄严而浑厚的号声,在原野和天空中久远回荡,彻底地洞穿清澈的灵界和熙攘的俗世,是怎样的慑人心魄。辉煌的金顶在阳光下,在蓝天和雪山之间闪闪发光。目光穿越几座丰满的低矮山丘,远处是香格里拉县城,大约三四里地之遥。中间地带是一片片起铁的草场,从土地的深处渗出淡淡的绿色。风从原野里吹过来,吹过山丘,吹到扎仓寺里,四下里一片安静,安静,还是安静,像预示着某种神圣时刻的到来。
  这应该就是香格里拉了,宁静平和的净土只有站在灵魂得到涤荡之处才能体会。苍白的云朵们静静地垂悬着,我看见一只孤鹰,从奶子河的方向飞临松赞林的天空,它通体黑亮,骄傲而矫健,像来自香格里拉心灵深处的一个黑色的精灵,在扎仓寺金色的殿顶上久久地盘旋。
  
  探索幸福
  
  本来不知道白茫雪山的脚下还有一个尼姑寺。但在奔子栏却遇到了前来搭车的两个年轻的尼姑,看着她们青春靓丽的容颜包裹在宽大的红色僧袍里,佛家讲的是慈悲为怀,反正顺路就上车吧。
  尼姑寺就在214国道旁的书松村,从村里转上土路,车子可以一直开到寺里。寺名“塔巴林”,但挂的牌子却是“东竹林”,原来这里是东竹林寺的老地址,1985年,东竹林寺迁往国道旁的新址,就把老寺交给重新恢复的塔巴林寺。作为云南唯一的藏传佛教尼姑寺,始建于1772年,现在有120多名尼姑在这里修行。
  寺里很寂静,尼姑们有的在读经书,有的在准备酥油灯,有的在转佛塔,有的则闲着闹玩。虽然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少女,却仿佛已见惯世故,对我们这些外人不甚理睬。好在开车有功,搭车的尼姑白玛康卓和鲁茸曲珍都很热情。白玛康卓只有19岁,是个很善良的姑娘,她学过藏医,在寺里除了修行以外,就是给前辈和自己的姐妹看病发药,还专门建了个小诊室。而鲁茸曲珍年龄还小一些,很调皮,在镜头前经常散发着灿烂纯真的笑容。
  出家,在我们看来总觉得要经历人生大悲才会遁入空门,寻求皈依。但在塔巴林寺,从这些年轻尼姑身上,我看到的却是幸福。每日除了修课,就是念经,下午还有悠闲的酥油茶时间。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在青藏高原的神山峰群里,我看见了另一个世界,探索着一个全新的生命价值,这个价值令我疑惑,也令我崇敬。疑惑于年轻小女孩的人生志愿是当尼姑;崇敬于年轻小女孩的明亮双眼一早就看清了人世的繁复,进而专心追求属于她的大幸福。这些都与我过去熟悉的一切相去甚远,蓝天之下,生命的面貌如此美丽而多彩。


  
  生命中的梅里雪山
  
  转山需要理由吗?对狂热的徒步爱好者而言,转山是个享受徒步乐趣的绝棒机会:对摄影爱好者而言,神山有超凡出尘的景致:对爱好民俗的旅游者而言,转山是了解藏族亲教观念、生活习俗的最佳途径;对醉心自然的旅游者而言,转山是一次天人合一的身心投入。
  梅里雪山外转山的起点羊咱桥人海如潮。来自滇、川、藏各地藏区的人正纷纷从东风大卡车上往下跳,扬起弥漫的尘土。他们大多身着藏装,头饰胸饰都是五光十色的珊瑚玛瑙。男女老少熙熙攘攘,整个桥头人声鼎沸。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为云南省最高峰。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心目中,它是与冈仁波钦、唐古拉等雪山并列的八大神山之一。每年部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在其山麓中(内转经)或围绕着它(外转经)顶礼膜拜。很多人看到过梅里雪山,但又有几个人绕着梅里雪山走过一圈——除了那些无比虔诚的转经者之外。这条神秘莫测的转经路,令我神往已久。
  接下来整整13天在海拔4000米至5000米的雪山上跋涉,徒步近200公里,翻越6座大山,从澜沧江边去到怒江之畔,又回到澜沧江边。风景如画、民风浓郁这些词语是回来以后看照片才发现的,而旅途则是艰辛倍尝,苦并快乐着。5次垂直上升1000米以上,还要经历“地狱之火”和悬崖飞石的考验,若不是与我同行的藏民中有75岁的老人,有4个月大的婴儿和一个已经连续转了36圈的僧人,也许我没有勇气坚持到最后。第13天中午我终于到达最后一道难关——海拔4815米的说拉山口,看着前面云南起伏的群山,已经没有力气高呼,拿出一面携带的黄色风马旗,迎着雪山放飞在风中。
  藏传佛教信徒相信,每转一次山。都可以消除一些罪孽,使灵魂得到净化;每一次转经完成都意味着自已向梦想中的天国更近了一步;在朝圣途中陨灭意味着灵魂得到超生,进入了天堂。转经路是一条只有虔诚、勇敢的人才能完成的道路,一条沟通梦想中天堂的道路,一次生命中的探险之旅。
其他文献
大地3亿年前的舞蹈,把石林变为一声惊叹,以一种神奇的姿态屹立并存留于心。从80万年前开始,这些奇秀石峰不再孤独,人类的祖先进入了石器时代,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生活散布在石峰之间,石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万年间,或奇、或惊,或美,世人带着不同找寻着、亲近着心中的石林,而世代石林人却从容地把它收纳入怀,不仅适应了喀斯特环境还把它融为自己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份,石中有我,我中有石。时光在雕琢着石林,而人们
期刊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于2006年11月12日至11月16日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的重要讲话,总结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新一届省委和省纪委,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进
期刊
说起云南,就会想起石林。来到云南,如果不去石林一游,无疑会留下“不到长城”般的遗憾。的确,石林已成为云南这块红土高原上最显著的标志之一。2006年5月以来,由多家单位联合组织的全国范围内的“云南十大名片”评选活动,历时3个多月,终于落下帷幕。在当选的“云南十大名片”中,唯一的自然景观就是石林。石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石林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在丘陵起伏的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大
期刊
一个艳阳的午后。清素街道的转弯处。遇见凝结千年的珍藏——剑川古城。  青石板街平静地延伸,引诱着好奇的脚步。巷子里。屋檐下的那些支撑了几个世纪的雕梁画栋。椽梁门窗里,穿越时空的凝练。隐约透着沧桑。却丝毫没有隐没它们的故事和传奇。将军第的那堂“千福”格子门。600多年历史的堂屋。栩栩如生的泥塑。还有93岁老人指尖的可爱布扎……每一个都是梦寐以求的珍品。不大的老城。错落的院落。深藏着无数的深邃和感动。
期刊
(一)以大项目带动大开发、促进大发展    2006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举办时间扩展到全年  从2006年起,旅游节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上有了调整改革和创新——取消开幕式和开幕文艺晚会、宴会等活动,举办时间由原来的1个月扩展到全年。  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是由国家旅游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旅游节庆活动。为了进一步发挥节日的品牌效应,真正把旅游节办成人民群众和广大旅游者的节日,国家旅游
期刊
对于爱山的人来说,云南无疑是天堂,造物主在这里吹响了山脉集结号,梅里雪山、玉龙雪山声名远播,高黎贡山、无量山秀外慧中……在三江并流区还巍巍挺立着一座老君山,被历代史家称为“滇省众山之祖”,它连绵盘亘数百里,层层叠叠,时起时伏,这是云岭主脉在剑川、丽江、兰坪、维西等县区内的总称。      2008奥运年。热衷于寻根溯源的我们选中了位于剑川县境内的老君山主峰作为挑战目标。从昆明到剑川一路风光旖旎,群
期刊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与水为伴的傣家人,其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无不包含着水的韵味,也因此化成了傣家人如水一般温柔的性格。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云南的傣家人,都有赛龙舟、赛龙船的传统。在西双版纳每年的傣历新年“泼水节”期间,澜沧江上必有盛大的龙舟赛。走到江边,炎热的折磨似乎要小很多,一艘艘龙舟已然排列整齐,等待出发。这龙舟与内地的很不
期刊
李雨霖 胡 莹 李 敏  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问、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彝族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
期刊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豪情满怀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关健时刻,我们迎来了石林彝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的喜庆日子。 五十年持续奋斗,几代人不-懈追求,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彝乡各族人民以昂扬斗志谱写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让石林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十年殷殷真情,五十年亲切关怀,彝乡石林1725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洒满了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
期刊
每个民族的心中都有一条河,自从洪水神话时代起,这种河的母亲情节就深深埋在他们的心中。当大地创造出石峰林立,壮丽的石林喀斯特地貌时,冥冥之中安排了巴江蜿蜒其中。这条弯弯曲曲的巴江河,紧贴着这片喀斯特丘陵,水浸润了石,便有了生机,流到大叠水,又经宜良县禄丰村,最终汇入南盘江。巴江因形似“巴”字而得名,在它的源头之一的黑龙潭上,一巨大石棚宛若一座石桥,为“巴”字点上了神韵的一点。撑一只小船穿石棚,顺水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