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先生的节约守时意识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tby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有机缘初读《黄炎培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数卷,对黄炎培先生在日记中所反映出的节俭意识印象特别深刻,对其自始至终所坚持言行一致的品格特别敬佩。在此举几例,以示对这位浦东先贤、杰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社会活动家、伟大职业教育家的崇高敬意。
  勤俭过节避拜年
  黄炎培先生是一位做事讲原则的人,像他这样一位著名社会活动家,若遇中国传统佳节春节,那可以想象到他家拜年的人会络绎不绝,然而对于拜年一事,他却是有其独到之法,选择“避拜年”,这在他《日记》中有多次表述。如1948年2月11日:“晨,为避拜年,偕维及荇姊携三儿至复兴公园,游至午归。”
  1958年2月17日除夕,他又在《日记》中明确写道:我家向来谢绝新春贺年往来的。同日,致信于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全国人民正在展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春节到来,我们两会的委员、干部要本着勤俭过春节的精神,打破常规、互不拜节,互不馈遗邀宴,并在节约的原则下愉快地过好春节。鼓起革命干劲,在一切工作中力争上游。”以此做一名勤俭过节的带头人。
  教育家人弃华屋
  新中國建立后,黄炎培先生位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一位国家领导人。1955年初冬他经历了前列腺手术,1956年又经历了两次心脏发病,夫人姚维钧亦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组织上出于对这位八十高龄老同志的关心,多次提出让他迁居至条件相对舒适的北京圆恩寺街的新居,但他始终坚持不去,他在1957年12月25日的《日记》中这样写:“我俩说明为了以身作则,对一般社会表示坚持朴素节约的生活;特别是对一群儿女,一贯地倡导朴素节约;这新建屋未必华美而也是华美,会大大诱致生活的提高,因此坚决谢绝。但表示感谢。”这就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革命者的胸襟与情怀,正如他所一直倡导的“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高尚品德。他在当年度的《日记》总结中,又再次提及此事,再一次表达辞意,“政府待遇我们太厚了,在北京圆恩寺街改建一所很好很宽敞的住屋,要求搬进去住。尽管现屋挤得相当紧,不想进一步舒畅了,所以坚决谢绝。特别为了不让小孩子们过更美好的生活”。这位杰出的教育家就是这样以身作则,以刚正的身教教育孩子,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主动降支重国事
  黄炎培先生的言行处处表现出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国家的节约政策。1956年底时,他主动向有关机构提出了从1957年1月起每月要求准许减领220元补助金,减少工作人员三人,后又写信再表诚意,开始相关职能部门不同意,到后来才同意。为了弥补减领的资金,黄炎培先生就以稿费收入充抵、以尽可能的节约来维持家庭的各项必要支出。据《日记》所载,1957年,其家庭年终结算开支8333.56元(包括伙食、衣着、房屋、家具租金、水、电、煤、水果、医药、保健、旅行、赠与、公债)和收入相抵,还不足197.56元。
  1958年3月1日,黄炎培先生为了响应国家反浪费,号召厉行节约生活的要求,他主动写信给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从3月起减社会活动费200元;同日还写信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表示不再领每月工作费50元,从此专靠工资生活;当晚原本靠药物助眠的黄老,不服药竟然也安眠,他在次日的《日记》中戏说道:“大概昨两讯发后,心情愉快之故。”从中我们深深感悟到黄炎培先生勤俭持家的习惯与自觉和奉献自我的无私胸怀与责任担当,奉献着并快乐着。
  一生惜时成守则
  黄炎培先生对时间的珍惜也是做得十分到位的,并成为一生所坚守的原则,这在他的日记里是有充分体现的。1949年元旦,黄炎培在《日记》开篇中写有《敬告友好》一文,其文云:
  一、每周上午,以到职教社之日为多,友好约谈,以此为宜。新居无应门之童,幸勿劳驾,失迎为罪。
  二、无论来谈或去谈,皆望尽可能缩短时间,在办公时间内,一席谈拟五分钟为度,来谈最好预约,否则适值外出,或有他役,不及接待,反为抱歉。
  三、开会愿尽可能准时出席,未经规定散会时间者,出席至久,拟以一小时为限,最好于通告时相约,大家准时到会,准时散会。
  四、星期日恕不见客,赴会。
  五、会餐愿相尚节约,各以日常家食为标准。
  ……
  因为黄炎培先生守时,平日里手不释卷。每每在出行,考察、休假等活动中,甚至是在病榻上都不愿放弃学习,与书为伴,惜时的良好习惯始终伴随着他,从而也造就了他一生著述等身。黄炎培先生的成就,与他节约、守时的美德是密不可分的,值得我们后学借鉴学习。
  (2020年1月8日)
  (作者为上海浦东新区档案馆一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 杨之立
其他文献
闯“沙滩”,初见周巍峙部长  周巍峙先生是我崇敬的一位革命前辈、一位文化战线的领导,更是一位亲切可人的忘年交朋友。知道周巍峙,很早,他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歌词谱曲的《志愿军军歌》早就耳熟能详。尤其是由他担任总指挥之一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面世,更是让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是那么的痴迷。直到现在,我还能
期刊
1963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当年国家包分配。国画系领导通知我,让我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报到。  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  我刚工作那年,就认识杨仁恺先生了。杨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者,当时正在主持辽宁博物馆工作。抗战胜利后杨先生参与接收苏联红军缴获伪满洲国皇帝携带并准备出境的国宝,均是皇家珍品。这批国宝大部分就近留在了辽博。同时,杨先生等人大量追寻散
期刊
丁玲收到妇女代表带来的纪念册  丁玲有一个硬皮笔记本,玫瑰紫色布封面上烫印着金字:“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册 一九四九年三月”,还烫印着一个圆形的会徽。纪念册的扉页上用钢笔写着:  敬赠  丁玲同志  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  三月廿九日  1949年3月24日上午,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预备会,会上选出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妇女代表,她们是:李德全、丁玲、龚
期刊
[本刊讯]2020年12月30日,上海市期刊协会发布《关于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评选结果的通报》,《世纪》杂志品牌栏目之一——“世纪特稿”荣获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据悉,本次评选活动由华东地区期刊协会联盟在2020年7月组织开展,宗旨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期刊品牌栏目建设,提高期刊
期刊
1983年初,我进入上海市文管会工作,参加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即现在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当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借用河南南路16号上海博物馆的大厅为办公室。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宋庆龄故居工作人员在整理宋庆龄遗物时,发现一封民国初从“628C Yuhang Road Shanghai China(中国上海东有恒路628号C)”寄往日本转交宋庆龄女士收的信
期刊
上海在青年时代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史、革命斗争史上,作用巨大,地位特殊。  毛泽东早年读的新书几乎都是上海出版的  进步书籍与报刊,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与上海联系起来。  毛泽东第一次到上海,是1919年。但是,毛泽东此前早已与上海发生关联,受到上海这座城市重要的影响。  1907-1908年,毛泽东已经阅读到上海学者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思想很受刺激,非常喜欢。他在与斯诺谈话时说道:“我常常夜里很晚
期刊
从1921年闻一多等建立清华文学社,清华校史上诗人辈出,新月时期、西南联大时期,清华诗人甚至占诗坛半壁江山。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文学院撤销,但清华园从未完全绝缘于诗意。新时期以后,随着清华文学社恢复、中文系重建,清华又涌现了一批优秀诗人,重续了清华辉煌的诗歌传统。本文试图分四个阶段,梳理百年清华诗脉,以为后世留下有关史料。  新诗风云始清华  ——早期(1919-1925)的清华园诗歌  说到
期刊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的:“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拼搏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作者顾肖荣的父亲顾渊,1938年9月在上海加入共产党,任上
期刊
5月11日在微信群见友人转帖,驚悉香港著名诗人戴天先生5月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逝世了。前些天正在读董桥先生的《文林回想录》(2021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初版),书中第八九两节都写到戴天先生,深情地回忆当年与戴天先生共事的情景,并借用我也熟识的已故香港作家王敬羲先生的话,称“戴先生身上荡漾伦敦的鬓影巴黎的衣香”,还透露黎明先生是戴先生舅舅。我1994年秋在台北参加林语堂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时,曾与黎明、
期刊
编者按:曹雷(1940-),曹聚仁之女,上海电影译制厂一级配音演员兼导演。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师、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2010年11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曹雷的父亲曹聚仁先生晚年在海峡两岸高层间担任密使的经历,自他1972年逝世以后,始终是世人关注的热点人物。由于这段历史的官方档案尚未公开、当事人已相继离世,所以迄今为止媒体提供的信息揣测推断多于史实披露。本文系根据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