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全面性”出发推进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engm9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本文以马克思对“现实的人”全面多层次的规定为理论立足点,以武陵地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为对象,从满足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全面性需求的角度,提出了更新城镇化理念、奠定新型城镇化的物质基础、推进城镇化的文明生活方式、解决城镇化的社会综合治理、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的新思考。文章指出党和政府围绕人的全面性需求,把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作为武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对科学发展内涵的丰富与践履。
  关键词:人;全面性;城镇化;新型城镇化
  本文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人的存在方式的重构研究”,【项目编号:14BZX008】
  新型城镇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武陵地区是一个以武陵山脉为主线的湘、鄂、渝、黔接壤地区构成的地域范围,是典型的民族地区。本文以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全面的多层次的规定为理论立足点,以恩施土家族苗族州宣恩县沙道沟镇为研究个案,围绕马克思人的全面性理论与新型城镇化有何内在关联以及如何以满足人的全面性需求为根据推进武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性理论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关联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性理论与“以人为本”的理论
  从人的全面性出发,将人的需求和发展做立体性的考虑和建构,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质特点。综观马克思的基本著作,马克思对“现实的人”作出了五个规定:第一,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对一个人来讲“他本身的存在(肉体存在),是一种并非由他创造的自然前提”[1]揭示人的秘密,离不开人的自然前提。“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2]人永远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决定了人要吃、要喝、要满足基本的自然生存。第二,现实的人是劳动的人,是通过劳动实践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即人的劳动性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三,现实的人是自由的能动的表现自己生活、展开生命意义价值与生存风采的人,而不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人。第四,现实的人是结成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人。他不仅依赖其他社会成员而存在,而且只有从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社会性本质。第五,现实的人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的人,他生活于普遍交往和世界市场之中,具有开放性。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性包含人的自然性,劳动性,社会交往性,人的精神性,自我实现与发展性。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规定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分别对应于“五位一体”的文明:第一,人作为肉体的生命存在,其基本生活条件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发展物质文明满足生存需求。第二,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把自然作为人的无机身体,作为人的作品和活动结果来对待,这正是城镇化建设中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第三,人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物,社会性是其本质。所以城镇化建设中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要致力于理顺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调整利益格局,建设和谐社会。第四,人作为自由的有个性的存在总是处于对不自由、对物化生活的抗争之中,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要致力于满足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要培育新文化、新人格、新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对个人的、民族的精神塑造过程中,其作用尤为重要。
  (二)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
  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强调增量的庞大,忽略了人的需求。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从人的全面性出发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人作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多维的存在来加以关注,作为现代人来加以建构,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消费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民族文化需求,推进产业、商业、生态宜居、社会管理、民族特色等全方位的城镇化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全面性发展需求的满足
  1、明确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城镇化的主体是进城的农村人口的人性需求。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變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3]足见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全面性是城镇化工作的核心,是不可能绕开的“坎”;解决好了,可以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台阶。
  2、立足人的全面性需求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本质与规律
  城镇的本质要求人与人之间有一种超越家庭之上的“社会联系”,是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历史而自然的呈现。但城市化不是人为或凭空而来的,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必然趋势,它不会随着人们的喜恶偏好而改变或转移,同样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根据自己主观意愿所能设计和架构的。[4]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中也提到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从人的全面性出发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是必须尊重城市化自身的内在规律,做好满足人的需求的文章搞好经济发展,进而通过经济的发展满足人的全面性需求带动人口的集聚和城镇化。需求与发展相融相合,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赋予农村人口现代生活新内涵
  (一)树立“新”型城镇化理念
  传统城镇化贪快求大,不顾本地实际模仿大城市,先建“城”再“填”人。事实上,一个不以农民市民化推进的城镇建设,没有人只有楼的新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6]即使已经“填”进去的人也体会不到这样的城镇化给自己带来的存在感和满足感。相反,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首先将人作为核心,通过吸附“人”再建“城”,从而提高城镇化的内在活力。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是由原来的沙坪乡和沙道沟镇合并而成,其中,沙坪片约有300平方公里、1.6万人,山大人稀、地域偏僻,耕地少而相对贫瘠,群众生存条件恶劣;沙道沟片约有400平方公里、5.6万人,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土地肥沃,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属于国土面积大、发展不均衡、多民族大杂居的典型武陵山区乡镇。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具挑战性和特色性。为此,这就更要更新城镇化理念:农民城镇化不仅仅是吃的商品化、住上商品楼,更应将迁移进城的农村人口作为城镇化的主人,让他们落地生根,把满足人的需求与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紧密结合,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作为现代人来加以建构,让农村人口真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先“市”后“城”,奠定新市民生活的物质基础
  古往今来,先有“市”,再有“城”,而不是反之[7]。城市的兴起,往往起源于“市”的繁荣。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把村庄改造成城市,而是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是资源要素集聚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城镇化。“市”兴则“人”聚,才能让广大农民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
  根据湖北省城镇化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到2020年,沙道沟集镇人口要达到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目前,集镇人口已达到2.2万人,加上6个中心村(沙坪、老岔、白水、龙潭、两河、乐坪)人口6000人左右,共计2.8 万人,城镇化率为38%左右。要实现规划目标,意味着现有的集镇人口要增加一倍以上,也就是如何吸引农民向沙道沟集镇聚集和迁移。该镇利用边贸区位优势,大兴商贸,通过兴“市”吸附大量农民求得生存和发展。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实现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把集镇打造成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集散地。并依托特色产业资源,培育工业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加大做强集镇工业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和餐饮、运输、商贸、物流,努力打造繁荣集镇。以产业经济发展满足城镇化聚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乡镇经济转型升级,奠定新市民生活的物质基础。
  (三)加强软件建设,提高进城居民的文明生活水平
  城镇因其繁荣的商贸、便捷的交通、多彩的娱乐吸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此,转变进城人口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头戏。沙道沟镇作为少数民族大镇,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差异性保留与转变成为核心建设要求。树立民族新风榜样、十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创建、综治维稳标兵、计划生育文明户、科技示范户成为引领进城农民转变生活习惯的催化良方,迁移进城的农民也因此享受到奖励政策带来的宜居实惠从而“融”城成功。
  (四)强化管理,着力提升集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
  城镇化过程不只是物质建设过程,更重要的是保障民生权益的社会建设过程,新型城镇化将带来传统乡镇社会管理创新的变革,多民族的和谐发展是重要基础。而原有乡镇行政村的管理格局将不能满足由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城镇人口聚集带来的管理需求。因此,从满足人的安全需求出发,必须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组织引导,提升群众主动管理城市意识,切实维护城市秩序,保障城市建设成果,构建和谐的公民社会。
  沙道沟集镇规划范围内共有8个村,其中集镇核心区有4个村,其中外来空挂户有6000人。原有的建制已不能适应管理需要,依照城市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社区、创新民族地区集镇城管、环卫、交警运行机制和人员配备,着力提升集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让集镇居民充分体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五)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当前融城农民在接受多媒体、信息化、网络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对城市文明有了新的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必须立足于落脚到城市的农村人口的特点和精神需求,满足并提升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武陵地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不仅要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更要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推进民族特色城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地区、本民族农民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和整理地方特色文化,加大对现有古建筑的保护,使具有传统文化的乡土建筑与作为现代标识的现代建筑合理并存,加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满足人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的青睐,让城镇化的新市民既能充分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便捷和享受,又能保持本地域、本民族的独特历史文化特点。
  为使沙道沟镇新型城镇化彰显土家文化神韵,增添城镇化民族、古韵、特色内涵,该镇配合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以保护和开发好土家吊脚楼文化为目标,按照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特色民居、文化挖掘、景观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将土家吊脚楼文化进行修缮和传承,将民族特色商业街区、民族原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区,民族建筑一条街等核心文化保留建设,以使进城的农村留住乡愁,留住民族文化的根,更好的满足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结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才是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是人,是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和满足人需求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的民生之举。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性出发,以人为本,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和发展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把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从而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对于武陵地区而言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适应了当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488页.
  [2]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1册,300页
  [4]《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日第五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者:温源.
  [5]《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1日出版.
  [6]《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日第五版《造城不是城镇化》杨亮.
  [7]《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日第五版《造城不是城镇化》杨亮.
其他文献
摘要: 1990 年的《德国民法典》增添了“动物不是物”一语,从而引发了有关动物民事法律地位的讨论。生态伦理学的非人类中心论主张动物具有法律主体地位,且得到了部分学者的支持。但笔者认为,动物并不符合法律主体的要求。法律是人制定的法律,因此无法确定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故动物不能称为民事法律主体,也不应具有环境法主体地位,只能成为其客体。  关键词:动物;法律地位;环境法律主体;动物保护  一、界定动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馆开展个性化服务是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本文从个性化服务内涵入手,对档案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网络 档案馆 个性化服务  一、档案馆个性化服务内涵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步入了网络时代。同时档案信息资源也随之迅速增长,档案用户面临全新的信息环境。由于档案用户自身专业、工作性质等方面的不同,这样就产生了档案信息的无
期刊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既是有效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惩防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近年以来,石化总厂不断探索新模式、丰富新内容,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在全厂上下牢牢编织起“防腐网”,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纪律保证。  一、发送“廉洁手机报”,时刻提醒领导干部廉洁从业  针对企业连续性生产,集中教育难度大的实际,石化总厂充分利用手机信息直观、及时、广泛的优势,将全厂400余
期刊
摘要:中国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率水平的提高,与农民工参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但在不同程度的“民工荒”、“技工荒”和“返乡潮”等现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当前农民工劳动关系的不够稳定。由此反应出农民工劳动关系在《劳动法》、《合同法》执行和应用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交易成本;农民工劳动关系;劳动交易;交易契约;治理结构  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经济、政治问题。从法律角
期刊
摘要:18世纪,随着科学的兴起,对以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都有所改进,理性主义通过启蒙思想家编撰的《百科全书》得到广泛传播,科学开始走向理性化和体制化,因此18世纪被称为“理性的时代”。而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时代”,科学的边界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和延伸,并且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客观,正确的代名词。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但是人们对
期刊
摘要:薪酬管理是一项体系性的工作,只做薪酬方面的改进是远远不够,同时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针对不同岗位类别的员工选择不同的绩效指标,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能全面反映员工的业绩,另外也要简单易操作,绩效考核结果直接决定了浮动工资的发放,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紧密配合才能发挥出薪酬的激励性。同时要建立淘汰机制,对于长期业绩较差的员工,特别是从事管理岗位的员工,要坚决的淘汰掉或是调整到其他合适的岗位,给下面优秀的人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档案管理规模日益扩大,档案信息量显著增多。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逐步完善。本文就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档案管理 信息化 困境 发展  1.引言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与办公效率,有效的避免了传统工作方法中出现的误差,又可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
期刊
摘要:藏传因明即量论或测玛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它与所谓的因明和佛学(内明)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认为为了突显量论即藏传因明的特点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得到回答。  关键字:量论 因明 内明  (一)rtog-ge-gzhung “推理论”  公元前6世纪后,古印度各种哲学思想逐日兴起,各派别为驳斥他派的观点,宣说自派的合理性,经常互相訾议,论争责难,经年累月,逐渐形成一种获得公理意义的逻辑格式和辩论法则。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展开了探讨,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和需要作了详细的阐述,并给出了一系列相应有效的发展途径,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探讨  发展建设社区群众文化,是社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精神生活的迫切要求,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因此,如何搞好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成为了如今文化工作者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基于此,
期刊
解放军四总部联合颁发《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发展纲要(2015-2020年)》,提出实行军人体重强制达标、推行军事体育训练与人事管理挂钩、建立军事体育训练荣誉体系等配套政策,将有利于调动广大官兵参加军事体育训练积极性,激励官兵弘扬尊勇尚武精神。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向朝廷进献《教战守策》,指出:“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文中分析了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