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尚的思想与笔法“品味时尚”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id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是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
  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好与坏,雅与俗,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积淀为经典。“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审读这道作文题,便会发现:以《品味时尚》为题作文,这是江苏省高考继前三年的命题作文后又一次命题作文。2006年的《人与路》侧重引导考生探讨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的《怀想天空》侧重于表现人的精神空间,2008年的《好奇心》侧重于挖掘人的内心世界;而今年的《品味时尚》则着重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正确认识、品味时尚,并找回这一代年轻人需要的时尚。面对《品味时尚》,不管是城市考生还是农村考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不管是应届生还是往届生,不管是文科考生还是理科考生,人人都不陌生,人人都有话可说,不偏不倚,不奇不崛,不古不怪,不藏玄机。更值得称道的是,以“品味时尚”为题作文,体现了一个良好的导向:高考命题者针对当前中学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试图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引导广大中学师生去关注、热爱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生活,以时尚的思想,用时尚的笔法,品味时尚的元素,追求时尚的高雅,赞美时尚的高尚,表达对时尚的真情实感。
  《品味时尚》这道题贴近生活,不难写,但出彩不容易。写好这道题,必须用时尚的思想与笔法来“品味时尚”。
  其一,审题要“品味”。这道题审题不难,没有障碍。但要想写出时尚的文章来,“审题”依然是成败的关键所在。我们可采取“分步审视、逐点思考”的方式,准确而有序地完成审题过程。一是题面扫描,即快速扫读文题,明确“提示语加题目”这一格式的基本要求。二是题旨揣摩,即寻找文题关键,确定表达重点。根据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品味”有四个义项:①尝试滋味,品尝;②仔细体会,玩味;③(物品的)品质和风味;④格调和趣味。而“品味时尚”是动宾短语,很显然,这里的“品味”是个动词,有仔细体会、玩味之义。“时尚”有两个义项:①当时的风尚,一时的习尚;②仿照当时宫廷妇女服装的样式和时尚。本题取第①个义项,可以是社会、生活、人生追求方面,也可以是历史、名人、文化、政治等等。可以肯定,大多数考生平时生活中对时尚很关注也很感兴趣,但也有少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不能准确理解时尚,觉得时尚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时尚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尚”不是经济现象,而是文化现象。既可以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又可以表现为对丑、俗、坏的批判。时尚,因时而异。譬如2006年世界的时尚是世界杯,2008年的则是奥运会等。时尚,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套不同的标准。譬如有的人追求读书,而有的人崇尚健身等。 只要你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时尚便无处不在。三是意向聚焦,即剔除芜杂、散漫的意念,使目标集中起来,明朗起来,这是过渡到选材和立意的必要步骤。就本题而言,你一定要着重注意三点:一是区别“品味”与“品位”。“品味”主要指理解、认识、感受等,而“品位”是为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的意思。你可以写“有品位”的时尚,但不能不写出“品味”,否则就偏题了。二是区别“时尚”与“时髦”。“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烟云,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文题中的提示语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要把“时尚”与“时髦”混为一谈,也不要去“品味”那些“伪时尚”。“时尚”比“时髦”的外延要宽,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书一文,都可以成为“时尚”让你“品味”,都会让你获得享受和启迪。三是时尚并不等于流行,只有那些曾经时尚且将永恒的才能成为值得品味且常品常新的经典。如果把时尚定义为外表或者物质上的直观感受,就有可能流于俗套,比如时装表演、奇装异服等,这样的时尚并不值得品味。总之,要让你的《品味时尚》使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理解“时尚”是关键,力求在“时尚”上深刻立意,关注与社会热点、人文关怀或历史新潮有关方面的理性思考,要避开衣食住行和大众文化,更不能写对低俗文化或不良现象的追捧。
  其二,选材要“时尚”。要写好“品味时尚”, 选材必须求新。“新”有三个含义:一是别人“不屑”写的材料,就是指别人经历过或见过,但认为是常见的、没有什么好写而不愿写、不想写的材料。这样的材料看似平凡,但一经处理写入文章,读者读后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他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或体验。二是别人“不敢”写的材料。别人不敢写,你写了,才显得有勇气,才会给人以新意。三是别人“不曾”写的材料,既指别人未曾经历过的,又指别人未曾想象过的材料。 怎样才能做到选材“时尚”呢? 选材要以鉴别为前提,即在掌握的材料中要先做一番鉴别的工作,区别新旧,分清芜杂与精粹,从而选取出新颖时尚的材料。譬如走在繁华的商业街上,满眼都是个性鲜明的广告牌,另类张扬的服装,还有那混响着的流行音乐代替了吆喝,喇叭里始终高亢的打折优惠声淹没了明码实价的呼喊,英语、日语、韩语此起彼伏……如此等等,亦可谓之为“时尚”。与此同时,你发现闹市中一座茶楼,没有扰人的流行音乐,只有悠扬的二胡声;没有最低消费的牌子,只有清淡的茶香;没有各种推销广告,只有沉寂和恬静。踏进茶楼,仿佛看到童年的“我”,缠着外婆,嚷着要吃生煎馒头这也可调之“时尚”——古老的时尚。比较两者,如今的时尚,太过轻浮,太过俗气,太过势利。它们不经典,不真实,不上进,变得快,转眼间就被人们忘却。 而茶楼上的一杯茶,一个馒头,一曲紫竹调,久违的情调让“我”的心中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语的感动。你如果选择后者来写,这在选材上可谓之为视角独特,言人之所未言。 选取新颖时尚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平时要养成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苏教版)必修教材中有一个专题,标题就叫“慢慢走,欣赏啊!”没有“慢慢走”,何来“欣赏啊”?不“慢慢走,欣赏啊”,又何来“品味”?可以肯定,不关心时事,很少接触新信息的考生,难以找到更多的“时尚”素材。一个连晚饭都要家长送到学校去吃、上学放学都要家长接送的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就是不曾关注过他生活着的这个城市、那个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怎能选出“时尚”的材料来“品味”呢?
  其三,构思要“时尚”。“时尚”的谋篇布局会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眸。写这篇考场作文,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可采用段落排比、小段剪辑、反复穿插、散点铺排等形式构思;还可运用悬念、误会、抑扬、巧合、擒纵、蓄势、张弛、虚实等尺水兴波的技巧,对材料进行巧妙组接,从而让文章波澜起伏。 可以用并列式的结构来安排文章,使内容、思想深刻到位,也可以用层进式的结构,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等等。用艺术的、象征的、空灵的、幻化的手法,有滋有味、有条有理地对我们需要的时尚、时代需要的时尚、民族需要的时尚进行品味,让一篇构思精巧时尚的考场作文呈现在阅卷老师面前。
  其四,语言要“时尚”。“品味时尚”的语言也要“时尚”。可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多样性,这样行文才会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可以将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常式句与变式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祈使句与感叹句、设问句与反问句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品味时尚”的过程中,关键之处有警语,含蓄之中蕴真意,形象之中蕴哲理,笔端凝情蕴深意,品出味道来,品出特色来。
  其五,形式要“时尚”。用“时尚”的文体形式来“品味时尚”,也是获得高分的“秘诀”之一。品味这道考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写记叙文、议论文,但不太适合写抒情散文。如果写成记叙文,口子要开得小一点,或叙写精神上的时尚如“怀旧”、“非主流”等,或用对比手法叙述某种时尚的模仿性与另一种时尚的创新性,从而表达对有创意的高品位文化的追求。如果写成议论文,一定要避免空谈时尚、说教式的品味,也不能写成八股式的三段论,要运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就时尚的外部形式与文化内涵的关系进行思考。如果能采用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形式来写,那就更好了。譬如,用对话访谈的形式来写,可触及“时尚”深处,或采访问答,或面对面交流,或网络交谈等,形式活泼,又有时代感,做到“时尚”的形式与“时尚”的内容完美结合。用日记体、书信体的形式来写,有助于抒写自己对流行的时尚的看法,指出时尚发展应坚持的正确方向。用杂文随笔的形式来写,可直击品味时尚的社会现实,对某种时尚进行批评,进而写出你所推崇的一种时尚行为。当然,文体形式求“时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恰当的形式来“时尚”自己的作文,不要头脑发热而用不熟悉的文体来写,切勿进入文体“四不像”的不伦不类的误区。
  [作者通联:江苏前黄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顾先生走了!噩耗传来,我正在课堂上,顿觉心慌意乱,手脚冰凉,真不愿相信这是事实。  我与顾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今年的1月18日。那天,我们一行驱车去上海沪闵路南方城看望他老人家。听说我们要来,先生早早穿戴整齐,坐在客厅迎候。看得出来,那天,他十分开心。慰问、交谈、合影,……一切都在欢声笑语中进行。临行前,顾先生还让我把新近发表的文章发送到他的邮箱里。  回扬后,我立刻照办。不几日,就收到顾先生的
被收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父母的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贫穷夫妇打算送一个孩子给一位无后的财主夫人,作为她的财产继承人。但是在送的过程中,他们觉得送走哪个孩子都不合适。最终,穷人家的父母还是要回自己的孩子,全家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读后却撼动人心。细细把玩,小说中大量心理留白、矛盾设置的多层性、着墨不多却有非凡作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文章开头短短的几句话,就散发着早春清新活泼的气息,作者热爱生活之情溢于言表,让读者心旷神怡,一下子进入春天的节奏。  《春》这篇散文,朱自清运用了“小清新”的笔调,书写了一篇“春的赞歌”,文章语言生动优美、主题简洁明朗,贮满了诗情画意。这篇文章是作者写于工作顺利、家庭生活和谐时期,心情较为平静恬淡,笔调也清新自然。作者不是单一的去描写春天的景色,而是把
林语堂先生在谈到晋人陶潜《归去来兮辞》的时候,赞颂道:  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的人物,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吧。他没有做过大官,很少权力,除了本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零星的散文外,在文学遗产上也不曾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至今还是照彻古今的炬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  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里去,所以,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① 
杜郎口现象给人们的启示是多元的,而笔者感触最深的则是他们在学习方式变革方面的独特探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高度自主、高效合作、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杜郎口中学在新课改实践中创立了“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其思想核心是“相信学生、依靠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童话大王郑渊洁在一个针对小学生的作文辅导班上听了半节课,“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郑渊洁觉得,作文辅导班的老师对孩子讲的几乎全是让人今生今世永远写不出好文章的话,“就好比给孩子注射了永远写不出好文章的疫苗。”  郑渊洁回到家,找出一些出版社近年寄给他的连信封都没拆过的作文类书刊,仔细研读,读完毛骨悚然。在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上,专家们在文末写几十个字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评语。
用“本质”这样的词来描述靴子这样的制品,大概只有高尔斯华绥想得出来。如同一匹文字黑马,它突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  还有一处是这样的: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然而,“靴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笔者注意到,《品质》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作文说到底是个性的表达,表达自己的发现,以己之心去洞察生活,感悟人情,力避落入公共话语的俗套,力避在故纸堆中徘徊。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也在有意地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写出当下青少年的人生体验与认知。  表达的价值在于真实,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意(意志)、真情实感(情感)、和真知灼见(思想),并为自己的表达负责。但学生作文中丢失自我的问题已成为最大的弊病,也是考场作文宿构、套作成风的缘由之一,因而,
课文解读方法是直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当前中学语文课文解读方法却存在着两种情况:阐释过度与解读不足。  一、阐释过度  这种分析多将文本与历史背景、政治意义、社会影响相结合,任意“拔高”主题,课文解读成为了政治学的附庸,社会学的奴仆。  比如《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许多教师在讲解时仍然沿袭几十年前的政治话语:朱自清的不宁静是由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造成的,心忧天下的爱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能激发、支持、促进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系列事件。心理学家奥苏泊尔阐释自己提出的“有意义学习”时这样表述:“当学习者运用某种内在的认知操作来主动解释其经验时,意义就产生了”,“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探测学生的已知,评估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而确定自己的教学起点及教学内容,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以《中学语文》2012年第5期刊登的宋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