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的距离感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shuzhu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和人之间距离太近难免产生摩擦,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困难。如果几个陌生人被迫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相处,在他们的次元会产生怎样质的变化?布鲁克林乐队Here We Go Magic在他们的MV中给我们做了这个“实验”:让3个陌生人意外地被困在电梯里,别以为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这一困就是10亿年……
  先别急着嘲笑这个主题的荒诞,不妨花个3分钟看完整个故事再来断定它是不是有趣。MV由三3名不见经传的演员:Chuck Stern(穿高领T恤的屌丝男), John Neails(黑人大叔)和 Rob Frizalone(卫衣青年)共同完成。Chuck 饰演的角色是最为挣扎,情绪波动最大的那个,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从焦躁不安、茫然若失、精神崩溃,变得看破红尘、怡然自得、领悟了人生真谛……整个MV的时间跨度实在很戏剧化,从开始的以秒为单位,以小时为单位,很快地以10的次方为单位发展。莫名其妙被困在电梯里的3人,尝试了与外界联系,尝试了破门而出,但得到的是失败带来的沮丧和绝望。虽然3人的肉体不切实际地没有产生任何变化,但长时间与外界隔离,让观众们看到了主角们所经历的不同的思维转变。当发现抓狂和放空只会让处境更糟糕的时候,他们玩起了游戏:看谁能在1万年里不说话(这个游戏竟然还进行了两次);他们产生了一种偏见:站立被视为非常低端的行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制度:黑人大叔因为对4楼按钮不敬而收到了惩罚……到了6.35亿年,眨眼成了世间最美妙的音符,让聆听者流露出了近乎沉醉的表情——眨眼到底会发出怎样美妙的音符我这辈子大概是不得而知了,但我很高兴能在这个MV里一睹风采。在我们看来,这个10亿年过得似乎有点快,可对这3个人却并非如此,他们从互不接触,到逐渐建立起了友谊,还有他们的王国和制度,至于最后结局怎样,3人是否逃脱出了电梯,就在这里就卖个关子吧。
  这个MV由PEKING(www.superpeking.com)的Nat Livingston Johnson和Gregory Mitnick共同导演,改编自Roboshithead的短片《Maximum Capacity》,原片近14分钟,是关于4个人被困在电梯里的故事。有意思的是,新版的主角Chuck Stern也曾参与其中,现在他也有一些音乐项目在进行。这个精简版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再创作。“和3个时不时就脱光衣服的男演员们挤在电梯里拍摄并不是什么很棒的体验,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嗅觉上”—导演坦白承认。该片在繁华的迈阿密川普大楼(Trump Tower)里拍摄,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搞定大楼保安的。导演Mitnick透露,他们确实和大楼主管部门有过些摩擦,但被他们通过“糖果和亲吻”搞定了,“并允许我们一直持续拍摄到第二天早上。”又一个用低成本预算,站在巨人肩膀上思考而诞生的好作品。
  这首“Too Hard To Be Close”取自Here We Go Magic新专辑《A Different Ship》,发行自厂牌Secretly Canadian,也给这张专辑起了个好头。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离得太近很容易产生问题,国家也是一样,不是么?要想把问题看开看透,可能真需要好几个世纪才行。
  “3个陌生人意外地被困在电梯里,别以为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这一困就是10亿年……”
其他文献
Paul Epworth坐在他位于北伦敦的录音室的屋顶上,留着猫王一样的飞机头,深深的法令纹让人想起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身穿一件素色牛仔衬衫,袖子挽起,口袋里塞着一包万宝路香烟。看上去和我们印象中的制作人大相径庭,倒更像个乐队主唱。事实上,他的确有过一支叫Lomax的短命乐队,只不过后来发现自己更适合给别人做嫁衣。“录音室才是我施展拳脚的舞台,”他说,“它能提供给你各种灵感
期刊
在他30年的音乐生涯中,Butch Vig有两个重要角色:一个是顶级制作人,另一个是Garbage乐队的鼓手。在制作完《Nevermind》之后,几乎所有找他的乐队都想让自己听起来像Nirvana一样,久而久之Vig开始厌烦,并在1994年组建了Garbage乐队。而时至今日,他又再次当起了制作人,并参与了最近乐队的重组。  说起当年离开Garbage的原因,Vig认为是因为当时乐队内部实在太不和
期刊
从海德公园演唱会上的煽情大合唱,到大张旗鼓地再版发行旧作品,Blur让人们看到了一丝重出江湖的曙光。但随着乐队主脑Damon Albarn对个人项目的日益沉迷,这支英国国宝级乐队还有未来可言吗?  排练室被挤得满满的。舞蹈演员们像往常一样,把四肢扳成各种变态的姿势;伴唱歌手们阴阳怪气地在真假声之间转换;置景师傅们在搬椅子时频频弄伤手指;大片大片的纸板被折成手风琴的样子,环绕着整个屋子。他们在弄一种
期刊
Stuart Price告诉我们,他在与任何艺人合作时都坚持一个原则,即使这人是他的偶像也不例外,那就是绝对不搞个人崇拜或特殊化。“即使在我第一天与麦当娜排练时,我也觉得像在戏剧学校上课一样平常。”他说,“因为我们彩排的地点是个很空旷的大厅,而且整个过程也挺戏剧化的,我们争执很多。”  从小听rave舞曲长大的Price是从自己做混音和电子乐小样开始职业生涯的。而正是他给法国制作人Mirwais
期刊
1968年,Tony Visconti刚从纽约搬到伦敦,当时唱片制作人对很多乐队来说都是个崭新的概念。“当时录专辑是个苦差事,完全没有现在看上去那么酷,说白了就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他回忆道。现在他已经搬回了纽约—不过口音中还掺杂着优雅的伦敦音。“我一直以The Beatles的制作人George Martin为偶像,希望像他一样成为乐队的一部分。”  其实正如George Martin对上世纪60
期刊
1992年的一个夜晚,Stephen Street在The Cranberries的演唱会上碰到了Graham Coxon。此时Blur正在制作第二张专辑《Modern Life Is Rubbish》,Graham满面愁容地告诉Street,录制的过程并不顺利。  其实在此之前,Street就为Blur的首张专辑《Leisure》录制了7首歌,但乐队依然在《Modern Life Is Rubb
期刊
张亚东的公司“东乐影音”搬到了北京798艺术区深处,距离他家不远。初秋的下午,身材清瘦的亚东坐在办公室,捧着一杯咖啡,眼神有几分游离。“我早上9点多就起了,”他说,“后来一直做东西,所以手机关机。”  早上9点起床对于一位制作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常态。他们生活在没有生物钟的世界,一切由灵感和工作时间带着走。亚东常常在深夜发一条自己拍的图片到微博上,说拍照是他现在的爱好。前阵子他刚出版了一本摄影集,叫
期刊
1987年的一天,作为制作界新手的Mark Stent正在跟Led Zepplin乐队的John Paul Jones一起,准备为英国哥特老牌摇滚乐队The Mission录制他们的第三张专辑《The Children》。主唱Wayne Hussey走进录音室。可能是前一晚喝多了,他压根儿想不起这个新人的名字,看到Stent的寸头脱口而出:“都准备好了吗?Spike?(译注:英文中spiked h
期刊
1960年,无论是对美国流行音乐还是美国社会来说都非常具有革命性的10年开始了。  这一年成了美国音乐景观中非常明确、前所未有的分水岭。刚刚经历重创的美国流行音乐界发生了两件看似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没有直接关系,却对后来影响深远的事情。第一件,唱片公司为了推广新歌而对电台和电视DJ进行看似比较巧妙的商业贿赂方式在这一年被明令禁止了;第二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Timothy Leary和同事Antho
期刊
1993年5月10日,Blur乐队发行了他们的第二张专辑《Modern Life Is Rubbish》(现代生活是垃圾)。相比一年之后的《Parklife》,这是一张在商业在并不太成功的专辑,尤其在美国市场更是应者寥寥。对于一张以嘲弄美国为目的的唱片,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否就是Blur想要追求的目标?  专辑封面的来历  《Modern Life Is Rubbish》的封面设计,来自于英国哈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