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心血铸丰碑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出版的大批历史文化著述中,张国祥同志的《毛泽东和山西的历史情结》(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是颇有特色的一部史学力作。该书选取伟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生涯中与山西攸关的重大历史因缘,特别是通过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的山西所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既展现了伟人的雄才大略与领袖风采,同时又反映了毛泽东在统筹全盘,指挥若定,领导山西人民争取解放的划时代伟大事业中所建立的不朽历史功勋。这种将伟人革命实践与山西地方革命斗争史相结合、相融汇的史著特色,本身就提供了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史书体例。可以肯定地说,这部著述在众多的有关革命领袖的史传和地方革命史研究中堪称是罕见的首创之作。作为三晋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这部书无疑又是当前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贵教材和读本。
  张国祥同志这部《毛泽东和山西的历史情结》是得来不易的。这是国祥同志长年累月,埋首大批历史文献,辛勤搜集、梳理、研究、撰写的心血结晶。我们深知,国祥同志积20年之功,曾经撰写了一批精心结构的有关山西革命史的论著,他不仅推出了具有断代史意义的《山西抗日战争史》这一宏篇巨制,而且对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罗荣桓、贺龙、关向应、徐向前、彭真、薄一波等在山西的革命活动以及抗战以来山西的重大历史事件,均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由于多年主持山西党史、革命史的编研工作和著述撰写,其所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掌握的材料又十分详瞻,所以下笔之际对研究的对象了然于心,道来如数家珍。也正因为有这样深厚的学素和工力,他撰写的这部新著能够融汇贯通,左右逢源,纵横自如,别具一格。如在红军东征决策上,书中不仅突出了毛泽东英明睿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而且旁及当时华北与山西的形势与中共内部不同见解的比较论证。特别在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节,书中首先全面剖析当时民族矛盾激化时期阎锡山内部的政见分歧及其倾向抗战的要求,从而利于毛泽东把握全局,调整策略,为拯救民族危亡采取灵活的方针;进而论述了在日军进逼,寇祸日亟,阎锡山又倾向倒退的严重局势中,毛泽东以有理、有利、有节的自卫原则,利用矛盾,全力争取扭转颓势的大智大勇,突出了伟人的伟大谋略和高超斗争艺术以及山西在抗战全局中特殊重要的战略支点地位。这些精彩论述,显示了作者对抗战时期历史特点的准确定位和全面把握以及对第一手材料的精熟程度,从而使得行文紧凑概括,纲目井然,主题鲜明而又生动具体。对此,倘没有多年的积学磨练,是不可能达到这一水准的。
  能够使丰富史实宏观把握和微观调研相结合,使著述在具备时代通识基础上写得有血有肉、丰满扎实,是作者此书的又一特色。这一特色充分地体现在全书关于从1936年至1966年历史巨变的大跨度论述之中,比如在综述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的不同历史矛盾和发展趋势中,作者特别插写了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对聂荣臻、彭真、邓小平的称赞,与薄一波、续范亭、开明士绅、基层干部、劳动模范等具体历史人物的交往、交谈等生动情节,刻划出伟人与战友同志、人民群众情同骨肉的感人场景,突显了毛泽东倾听群众呼声,汲取群众智慧,进而使之升华为重大战略决策和英明指示的领袖风采。读了这些篇章,使人不能不为伟人的山西情结中所包含的“他为人民谋幸福”的抱负和风范所深深感动。以此借鉴历史,实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中共领导人一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深远历史传统,激发我们今天振兴中华、兴晋富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可以说,这本著述不仅是一部对历史进程的实录,它本质上还是一部具有时代精神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力作,给人的启益和教育是多方面的。
  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是一座宝库。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领袖对山西的情、对山西的爱,浓密地播撒在三晋大地;一代伟人对山西的指点,对山西的教诲,深重地刻印在三晋人民的心中。”这段情深意长的话,也正反映出作者在下笔之际胸中翻滚着对领袖强烈的崇敬之情。人们往往误以为历史学家只是以冷眼旁观历史风云,纯客观地记述往事为要务。其实真正的历史学家从来不是冷血动物,而是深刻关注时代发展和国计民生,忧国忧民的忠贞之士。这个传统从伟大史著《史记》诞生以来,流传千古。但是,这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澎湃激情必须旁溢于文字之外,不可扭曲历史人事的本真面貌。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无论对杰出人物倾注多少感情,都必须懂得杰出人物并不是神仙和造物主,而是在历史上的群众活动中自然涌现的,他客观上仍是历史的工具。从国祥同志这部著述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诚然毛泽东是顶天立地的一代伟人,但他的革命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群众革命运动的大地,他是人民之子。因此,对毛泽东的崇敬与歌颂,不是写一些廉价的赞词即可了事,而是要通过毛泽东与人民群众积极的双向互动的具体事迹加以如实的反映,这样描写的伟人才是有血有肉、光彩照人而又亲切可信的,这样表现的人民才是伟大而又淳朴可爱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史学家就必须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对伟人与群众的关系准确把握分寸,把握适度;通读国祥同志这部著述,我们深感他是用力做到了这一点的,既没有滥情使历史失真,又杜绝了“无人身”叙述的刻板与枯燥。这种使党性、人民性与历史客观性的完美统一所达到的史学境界,为所有的历史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典范。我们以为,这应当是我们认真学习和努力追求的。正可谓:满腔心血铸丰碑,民族英魂照汗青,千秋史笔千钧重,化作春雨励后人。
其他文献
春华秋实续谱新篇  雨雪冰霜再展英姿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   中共党史期刊专业委员会   2005年5月16日    以正确的导向研究党史,可信;  以科学的态度考订史实,可鉴;  以严谨的作风编辑文章,可读;  以客观的标准做好汇集,可存。  《党的文献》杂志社  2005年3月5日    保持特色,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长盛不衰。  《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  2005年3月10日
期刊
1945年5月9日,陈云在中共“七大”大会上结合自己在延安时期主持中央组织部和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两方面工作的经验,讲了三个问题,即讲算账、做交代、讲本行。他坦率地说:我当中央委员已经十多年了,有两条教训,第一条是要有实事求是、分清是非的精神;第二条是对当大官要有正确的态度。把我参加革命这20年算一算 ,没当中央委员时没欠什么账;当了中央委员反倒欠了一大堆账,收支一抵,亏实很大。他提出,要想到你当的
期刊
1938年3月,陈云和于若木在延安结婚。婚后,生有三女二男:女儿陈伟力、陈伟华、陈伟兰,儿子陈元、陈方。陈云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  二女儿陈伟华,1966年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怀柔县当了教师。因为那里是农村,生活条件比较差,陈云再三嘱咐女儿要跟农民保持一个样,平时不要穿皮鞋,她很听父亲的话,在怀柔将近10年,一直穿的是布鞋,言行举止都十分注意和当地农民群众打成一片。1974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
期刊
翻开中国近代史的画卷,19世纪末台湾人民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慷慨悲壮的一幕,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清朝政府战败,屈辱求和。次年,卖国贼李鸿章赴日本,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将中国的宝岛台湾及澎湖列岛“永远割让”给日本。  清政府这一可耻的卖国行径,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愤怒反对,台湾人民更是悲愤交集,起义反抗。  就在台湾人民酝酿反抗之时,有一位台湾著
期刊
党史文汇编辑部:  从贵刊今年第5期了解到该刊创刊20周年了,值此向你们祝贺,有机会到了太原,一定参观你们编辑部。  贵刊20年的历程,同志们是辛勤的,刊物的立场是正确的,观点是对头的,党性是坚定的。  我从1998年起订阅贵刊以来,每期我都要读完,有的篇章反复几次地看,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增强了党性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解。我在五六十年代虽然也住过两次党校,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也算学了不
期刊
启元:你好!  寄来的《党史文汇》第1-3期收到了,一一仔细阅读,主要文章都看了,感慨良多。作为一位老读者,深感10多年来,《文汇》是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中。首先,今年的封面改革,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新意,加深了对刊物主题的具体印象,令人喜读爱看。例如,开年第2期叠印出薄一波青年到老年的几幅头像和身影,立马让人对这位惟一健在的中共七届中央委员感到亲切、敬佩。又如,第3期配合“三八”妇女节,封面
期刊
以60年前爆发的七七事变为标志,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无情的历史挑战,迫使所有的中国人必须面对现实,重新思考自己对国家、民族以及命运的抉择!  近代西方列强的狂妄侵略,中国的屡战屡败与主权丧失,是一场世界民族发展史上罕见的悲剧。正是在不断受挫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封建文化的精神核心日益受到挑战,统一的中华民族新意识逐渐形成。此时,日本的全面侵略更像一声警钟长鸣,惊醒了所有的中国人:“起来,不愿做奴隶
期刊
1935年6月4日,《福建日报》的记者李克长在访问囹圄中的瞿秋白后,获赠诗三首,其中一首名曰《浣溪沙》:“廿载沉浮万事空,年华似水水东流,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楼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  谨以此文,纪念瞿秋白同志牺牲70周年。  ——题记    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在作别妻女,辗转跋涉月余后,到达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瑞金,就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
期刊
铃木,全名为铃木传三郎,原日本水户高校毕业,任骏河台昌平学校的教授。1939年,他被“北支那派遣军司令部”委以“事务嘱托”之职,来中国后又出任伪山西省政府的顾问。可以说,他是一位在日军里担任高级军职、在伪政权中掌握实际行政高权的日本人。那么,他又为何成了中共抗日军队的朋友,居然在延安八路军总部成为座上宾呢?芽这一切,诚然曲折跌宕,需细细道来。    从派往中国的视察员到出任伪山西省政府顾问,他曾为
期刊
1936年5月14日,为了继续贯彻“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方针,打破国民党蒋介石军队的围攻和封锁,巩固和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迎接正在长征途中的红二、四方面军,与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结成统一战线,在东征胜利回师陕北之后,中共中央在延川太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向陕甘宁边界地区进行西征。  7月底,西征战役胜利结束,西方野战军主力在宁夏豫旺地区集结休整。8月初,党中央指示西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