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王壮弘先生的交往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dogl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壮弘(1931-2008)浙江慈溪人。书法从许铁丰。沈尹默,擅篆、草。精于金石碑刻鉴定,书画鉴定及太极拳术。
  我认识王壮弘先生是1962年。
  1961年我从上海出版学校毕业、被分派到朵云轩工作,9月就职上班,经过一段时期熟悉朵云轩经营的业务后,我被分配到碑帖柜台工作。当时还是时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熟悉业务,我指定的师傅是尤士铮先生。
  1962年王壮弘先生结束下放劳动回到朵云轩工作、我和他同在碑帖柜台工作。当时在碑帖柜台工作的还有二人,一位是黄小玄(以前在城隍庙摆地摊卖碑帖的小业主),还有一位是莫荣林(从前艺苑真赏社的职员)。
  1963年,朵云轩门市部领导想要知道朵云轩库存的碑帖拓片究竟有些什么?于是就把王壮弘和我二人从碑帖柜台抽出来,清理这些碑帖拓片。现在的朵云轩是在1960年时由上海经营书画笺扇的店家,如荣宝斋、朵云轩、九华堂等合并而成。碑帖部门是从上海古籍书店搬过来,包括工作人员和仓库,所以王壮弘之前是在上海古籍书店工作的。库存的一大批碑帖拓片从来没有人整理过,这些碑帖拓片一捆一捆、既无标签,也无标价,堆在朵云轩四楼天棚的库房里、又脏又乱。王壮弘与我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把上万张碑帖拓片,一张一张打开来,校对、鉴定估价,最后贴上标签、有名称、拓本年代、标价。整理出一份‘朵云轩库存碑帖拓片目录”,我还保存了这份目录当时我们二人手写的手稿。
  这一年的工作,我从王壮弘先生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可以说这是一次有系统、有步骤,我全面地学习鉴定碑帖入门的真正开始。我学会了碑帖的分类,熟悉了中国历个朝代的年号,直至现在只要说一个年号,我就知道是哪个朝代的年号,我就知道是哪一个朝代的。又学会了如何查找著录书籍、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校碑的方法。碑帖的考据和碑帖的翻刻,都是通过校碑然后知道的,所以校碑非常重要。在这次拓片的整理中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在墓志翻刻的校对工作上,积累了很多资料,二十年后我和壮弘兄合编的《六朝墓志检要》一书,就是以这次碑帖拓片整理时所积累的资料为基础增补而成。
  我与壮弘兄同柜台工作前后大概共五年时间,“文革”前四年,“文革”后大概一年多时间,之后他就调往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工作了。虽说当年我入朵云轩工作时没有指定他是我的师傅,但多年一起工作,他的言传身教,我从他那里学到的,却是让我一生受用匪浅。
  我和壮弘兄这么多年的相处,相互之间的配合应该说是十分默契的,我们之间无话不谈,他有怀才不遇之感,从来没有被重用过,有时会发一一点小牢骚,于是每次政治运动都会牵连他,所以他说他总是当”运动员”,当然不是体育运动员,而是政治“运动员”。他不喜欢那时的政治学习,开大会开小会,他又说这些大会小会,白天开的是“白讲”,晚上开的是”黑讲”,上海话“黑”与“瞎”同音,屡受批判。
  "文革”中壮弘兄被审查了一段时期,“文革”后不久就调往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工作。大概1978年左右一天他来找我,说要做增补《校碑随笔》,邀我参加。当时我手上也有很多工作在做。我正在执笔《六朝墓志检要》一书,香港书谱杂志要出版《中国书法大辞典》一书,其中历代书法墨迹的条目由我执笔,实在没有时间。之前我在朵云轩收购处工作期间,比较空闲。我将朵云轩碑帖仓库所有的拓本都校对了一遍,所以我有很多校碑的资料、后来我将这些资料都提供给了壮弘兄。
  如果说人有命运的话,我想壮弘兄有一段时间的命真是“背”透了。壮弘兄是1966年结婚,娶的是,上海大收藏家钱镜塘的女儿,可是那时钱已被抄家扫地出门了。后来壮弘兄和钱惠翔不和离了婚,离婚后钱镜塘落实政策,被抄的物品全部发还。壮弘兄与钱镜塘的缘份未能有始有终。
  壮弘兄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不独在鉴定碑帖、书画方面有过人之处,而且在拳术方面亦达到极高水准。20世纪60年代和他一起在朵云轩碑帖柜台一起工作的时候,只知道他每天一早就去人民公园练太极拳。1987年下半年的一天,突然接到壮弘兄的一通电话,说他在纽约想和我见面,那时我已移民来美国多年了,我即驾车去探望他,原来他是来美国洛杉矶参加世界武术比赛“首届世界杯武术锦标大赛”,比赛结果壮弘兄获得了冠军“最高金杯奖”。他乡遇故知,分外亲切,我们聊了很多、很久。六年时间不见他把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真是大起大落。1984年受人牵连入狱被查。结果没有什么问题被释放。后来出国去了一个叫汤加的小国,在新加坡凭他一身高超的拳术武艺,曾被聘为新加坡军队的武术指导。我对拳术完全是一个外行、一窍不通。一次和张荣德聊天,他告诉我原来壮弘兄还有这样一段传奇的故事。曾经有一个泰国拳手要和壮弘兄较量,壮弘兄一再谦让,但黑人坚持再战,于是壮弘兄”勉为其难”应战。交手时黑人拳手刚一出手,即被壮弘兄以四两拨千斤之法,摔到一丈外去了。
  最后壮弘兄选择定居在香港,20世纪90年代时因工作的关系,我常去香港。这时他已再婚,夫人是位相学专家。我在香港时有空就会和他见面,他会向我了解一些书画市场的情况,我也会向他请教一些存疑的问题。人到老年喜欢谈往事,尽管往事并非一定是愉快的事情。但一起回忆过往,有说有笑很开心。
  壮弘兄在香港时曾经有过一次小中风,所以行动不十分利落,不过他还是去九龙公园教拳术,有时我也会去九龙公园看他教拳。其实他那时拳术的学生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公园里教拳由他学生指导,必要时他才示范一些动作,说也奇怪他示范动作时,根本看不出他有行动不便。
  寒來暑往,我和壮弘兄时有见面。有时我拍卖展览他会来参观,高兴时也买几张。直到2008年冬天,嫂夫人送一套上海书店出版的六册壮弘兄的著作到我公司,当时我不在,留言叫我有空去看他。见到这套书我才明白壮弘兄除了拳术以外,并没有放弃他的本行,而是总结出他一生的经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今国内外很多研究碑帖的著述中,都引用了壮弘兄的经验,而且以此为准则,可谓功德无量也。
  就在2008年12月,我拍卖工作完后即去探望壮弘兄,入门到他狭小的书房,一位头发全白的老人坐在那里,定眼一看是壮弘兄。五味杂陈,一股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记得上次我们见面时,他还谈笑风生,如今判若两人,满头白发面带愁容。嫂夫人告诉我这期间他又发了一次严重的心脏病并发症,好在他学生多,在港也有一定的地位,才抢救过来。不过心情不好,常发脾气。她知道我和他比较投缘,让我劝解他。我尽力劝慰他,他自己也知道这次病发危险,还告诉我他的右手不能动,连字也不能写了为没有在给我的书上签字表示歉意。这次见面大概两小时,他累了,我临行时他还说,有空去看他。可是到了12月底我就听说壮弘兄去世了。
  壮弘兄绝顶聪明,是个人才。前半生受压制不得志,后半生才有所伸展,发挥他的光芒。几十年的时间,我和壮弘兄也真是有缘,虽说当初我们之间没有确立过师徒关系,但现在回想我的知识和入门,由他的指引,从他那里学的。壮弘兄长我九岁,既是我之兄,也是我之师。
其他文献
晴天霹雳  今年上海的数九寒天,几乎天天下雨。正月二十日(2月24日),好不容易等来一个大晴天,屋里酒满了久违的阳光。九时许一位好友发来一则“李学勤老师逝世”的微信,顿时令我目瞪口呆。还未回过神来,几个朋友陆续发来同样微信。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我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尊敬的李学勤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悲从心生,遂口占一首小诗发往朋友圈寄托哀思:‘驾鹤西去何猝然,师恩如海未能还。千古流芳文脉情,哀思痛彻清
期刊
福州中山路可谓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流如梭,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常令靓女俊男流连忘返于其中,然而屹立于道路正中的纪念堂却显得肃穆,超俗。然而在古代,此处却是八闽学子魂牵梦萦的圣地,是他们踏上青云的必经之路。    纪念堂原为福州贡院,贡院为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为唐明皇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创设立,唐代官府为防止考生翻爬,于是在四周围墙遍插荆棘,因此贡院又有“棘院”之称。北宋元祐五年
期刊
方去疾(1922-2002),原名文俊,字正事,改名痃,字去疾,以字行,号四角亭长。精鉴赏,擅篆刻,兼工书法。经多年考订编有《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出版,填补了中国印学史上的空白。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社长兼篆刻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书协副主席等。  在现今,每当梳理现当代的书法、篆刻发展史的时候,人们总会想起敬重一位这个领域中杰出的、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一方去疾先生。方去疾先生一生致力于印学研
期刊
前两期介绍曹素功墨业350年发展史中七个高潮期。毋庸讳言,高潮之间存在低谷,但无论潮起潮落,始终不变的是其对传统文化的忠诚,对制墨技艺的传承,对墨品质量的坚守。曹素功闻名于世、非因其老,而因其优。  对墨品优劣之评估和鉴赏,大致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实用价值。即其物理性能、书画功能。曹素功墨,原料”烟细胶轻”,制作技艺“十万杵”,故而墨品。坚如玉、纹如犀、黑如漆、声如  用时"闻来馨、研无声,一点
期刊
上海自开埠后,逐渐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造成了艺术中心的转移,形成了所谓的‘海派”。在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段,权威地引领着中国的艺术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客观上成为南北两大画家群的南方大本营。济济的人才,多样的风格,承韵传风,继往开来,为中国画在新时代发展上,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不朽贡献。  作为,上邦大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中国画,从来就是世界艺术高峰。它具有无可替代的自我完善系统和特立独行品
期刊
顷游武当山,逢一道人,相与论道家修持法。道人颇以其体验修证自矜。谓历来丹书所载均不可靠,世上修练者光从书本子上修,难怪会误入歧途。其实真正诀法皆不录文字,只由师徒口授心传,再经修练者实修实证而知。一旦真正实修有得之后,身外化身,回看现今人世各种争论,益觉无谓,自然也就不会再与人言说辩说之了。因此,总括来看,凡真诀皆不录于文字,也不必录于文字,修道者若依文字书本,亦不可能真正得道。  这样的修证者,
期刊
20世纪的海上书坛,群英汇聚,碑学巨擘康有为、沈曾植,融碑帖一炉的曾熙、李瑞清,取石鼓文入书的吴昌硕,以晋唐为宗的沈尹默、白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构筑起海派书风曾经绚丽的风景线。进入中華人民共和国,继前辈大家而起,活跃于20世纪后半叶的赵冷月先生,则是又一位具有代表地位的书法家。  在其漫长的八十载笔墨生涯中,赵冷月先生经历了由唐人楷书上溯晋代二王的帖学探索,又深入学习北朝碑版、尝试融入汉碑和简
期刊
时间流转回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在南方,有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从此,大陆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热潮。也就是在那一年,为了生存和养家,曾经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张小波决定弃笔从商,开始书商生涯。他与太太何蓓琳在江苏丹阳开了一家书店,卖一些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正是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为他们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才有后来的“鸽与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前进到2003年。那一年新闻出版总署给民营书业带来些许
期刊
印家张铭在我的眼里,书卷斯文的背后总带有一点点“酷”。记得他曾有一本印集上的一张作者小照给我印象很深:黑白影像中的他,架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单手夹着香烟作沉思状,一缕青烟绕过他的眼前……若用现代的网络赞语基本就属于“帅呆”和“酷毙”了。当然,张铭的“酷”表现在他的冷静,也表现在他的智慧。譬如众人在一起的桌上,他的声音总是不多也不高,但冷冷的句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或教人解颐,或让人会心。这就像他印章
期刊
传鑫友兄以书艺享誉海内外,书之余,攻印艺,擅边款,亦成绩斐然,好评如潮。近今,其出示所作印谱一册,尤多边款之制,四体皆备、冲切兼用,朱红墨黛,相映生辉,不禁令老眼为之一明。展读传鑫兄的印谱,尤其是他的边款,第一印象是转益多师,自成蹊径。他是杰出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先生的高弟,又有幸独得大家方去疾先生多年传授,基业厚实。而他妙在食而化之,融诸家于心胸,出新意于锋杪,表达的是纯属于他自己的书风与刻技。有古
期刊